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深中通道建設現場熱火朝天
智能製造爲超級工程按下加速鍵

   深圳訊 驅車行駛在深中通道非通航孔橋上,伶仃洋美景盡收眼底,正在建設中的深中通道宛如“巨龍”卧波,平整光滑的鋼橋面上,各類智能路面鋪裝設備機械轟鳴,一片火熱景象。
  深中通道全長約24公里,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的大灣區超級工程。其中,該工程鋼橋面鋪裝作業規模達38萬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體量最大的環氧瀝青鋪裝施工。不久前,深中通道中山大橋鋼橋面單日鋪裝面積達到2.23萬平方米以上,再次刷新了鋼橋面熱拌環氧瀝青鋪裝的世界紀録。
   ▶瞄準旱季施工“大作戰”,智能設備顯神通
  “在光滑的鋼板上進行瀝青鋪裝,就如同在玻璃上粘貼橡皮泥,既要兼顧層間粘結、抗剪,又要確保承受荷載能力及耐久性。”保利長大深中通道項目S15標項目總工程師毛濃平介紹,深中通道鋼橋面施工采用了鋼橋面噴砂除銹、環氧富鋅漆、兩層環氧樹脂粘結層等多種結構工藝,全過程6道工序5大結構層,厚度僅爲6.5厘米,工藝標準要求和施工難度極高。
  據瞭解,由於路面施工的特殊性,深中通道鋼橋面施工只能在無雨天氣下進行,因此38萬平方米的瀝青鋪裝作業,只能瞄準去冬今春及今冬明春兩個旱季進行“大作戰”。如何又快又好完成瀝青鋪裝作業?毛濃平表示,關鍵靠智能設備與智能作業。
  爲高效、優質完成施工目標,建設團隊不僅對拌和設備進行了改造,還在國際上首次研發應用了環氧樹脂智能涂刷系統,替代了傳統的人工涂刷,單臺效率達1500平方米/小時,工效提昇了3—5倍,實現了防水粘結層材料的自動化生産和涂刷,施工效率和質量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我們目前單日鋪裝面積可以達到2萬平方米以上,最高可達2.5萬平方米。”毛濃平表示,該項目將力争到今年4月份,完成中山大橋一側15萬平方米的鋼橋面鋪裝任務,剩下23萬平方米將於今年10月份開啓施工,力争早日完成全綫路面施工作業,爲深中通道實現明年通車的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開創全環節機械化、智能化施工先河
  面對深中通道鋼橋面鋪裝規模大、建造要求高,以及氣候多變和高温、高濕、高鹽外海環境的全新挑戰,深中通道建設團隊經過近9個月的籌劃準備、三個試驗段的技術數據支撑和經驗積累,研發了環氧富鋅漆智能噴涂系統、環氧樹脂智能涂刷系統及環氧樹脂自動稱量投放系統三大系統,搭建了集動態視頻、北鬥定位等於一體的信息化平臺,開創了全環節機械化、智能化施工的先河,極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如今的基建項目早已不是簡單的鋼筋水泥堆砌。作爲龐大復雜的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想要做到“風中穿針、海底綉花”,必須要攻克一個個世界級難題。在此過程中,智能製造發揮着關鍵作用。
  如在位於珠海牛頭島的深中通道沉管智慧工廠,建設團隊自主研發的智能臺車系統,將重達8萬噸的鋼殻沉管移運時間由原來所需的7天縮短至4小時;深中通道一個標準管節要澆築2.92萬方混凝土,没有合適的自密實混凝土和澆築設備,建設團隊同樣自主研製智能澆注設備,最終將一節沉管的澆築時間减少到40天内,且脱空率低於萬分之一點五;在伶仃洋大橋主塔的施工現場,項目自主研發的集混凝土智能澆築與振搗、智能養護、部品調位、自動爬昇及實時監控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智能築塔機,可在200多米的高空施工中實現智能製造,爲工程建設提質增效。
  港珠澳大橋創立“大橋標準”,建成世界最長跨海大橋;南沙大橋裝上“中國芯”,高强度主纜助力“中國跨越”連通珠江口兩岸;深中通道將智能製造貫穿項目建設全過程,不斷刷新世界紀録提質增效……一項項“超級工程”的背後,廣東智能製造的身影躍然如見。
  大項目,大挑戰,也在推動大突破。智能製造爲超級工程按下“加速鍵”,廣東大項目將在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攀登新的高峰。(李赫)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