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攻克了一個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險阻,創造了一個個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迹。回眸非凡十年,神州大地日新月异,基礎設施全面加强。
看規模。綜合交通網總里程突破600萬公里,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綫路逾84萬公里,光纜綫路總長度達到5481萬公里,分别相當於十年前的1.3倍、1.7倍和3.7倍。我國高鐵、高速公路、電網、4G網絡規模等穩居世界第一。
看質量。港珠澳大橋等重大工程竣工投運,全球首條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綫路“京滬幹綫”建成……一批標誌性工程領跑世界,彰顯大國風範。
交通、能源、水利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有力保障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代表們紛紛表示,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撑,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基礎。
【加快建設交通强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建設,戰略骨幹通道加快建設,多層級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體系逐步完善。
規模優勢凸現。到2021年底,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5萬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6萬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446.6萬公里,機場和航綫數量分别爲250個、5581條,内河航道通航里程達到12.8萬公里。
布局更加均衡。中西部鐵路營業里程達到全國比重的60%;縣縣通公路,農村公路十年間净增90多萬公里。
服務質量提昇。我國高速鐵路對百萬人口以上城市覆蓋率超過95%,高速公路對20萬以上人口城市覆蓋率超過98%,民用運輸機場覆蓋92%左右的地級市。快遞日處理接近3億件,具備條件的建制村百分之百通了客車。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交通强國。作爲扎根交通戰綫多年的老兵,我感到使命光榮、責任在肩。我將繼續堅定履行好‘人民郵政爲人民’的宗旨,以優質交通服務爲百姓美好生活添彩。”其美多吉幹勁滿滿。
“交通基礎設施系統的持續改善和提昇,有力支撑構建新發展格局。”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年來,國内國際間、跨區域間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顯著提昇,人員物資往來運輸更加便捷,資源要素流動更加順暢。
從跟隨到領跑,中國高鐵串聯起無數城鄉,縮短了神州大地的時空距離。
【深入推進能源革命】 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能源是重要保障。十年來,我國能源生産以年均約2.4%的增長支撑了國民經濟年均6.6%的增長,能源自給率長期穩定在80%以上。我國構建了多元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形成了横跨東西、縱貫南北、覆蓋全國、連通海外的能源基礎設施網絡,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用能需求。
保障供應的能源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力系統,發電裝機達到24.7億千瓦;建成投運特高壓輸電通道33條,西電東送規模接近3億千瓦;油氣“全國一張網”初步形成,管網規模超過18萬公里。
緑色低碳的能源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突破11億千瓦,比十年前增長了近3倍,占世界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的30%以上。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和在建核電規模穩居世界第一。
新型能源基礎設施蓬勃發展。能源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提昇,智能電網加快建設,2021年配電自動化覆蓋率超過90%;智能化煤礦建設加速,已建成800餘個智能化採掘工作面;新型儲能多元化快速發展,規模超過400萬千瓦。
“總的來看,我國能源基礎設施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有力支撑。”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預計“十四五”期間能源重點領域投資較“十三五”增長20%以上,將爲擴大有效投資、促進經濟平穩運行提供强勁動力。
【農村生活奔向現代化】 農村飲水安全事關農民群衆民生福祉。目前,我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4%,較2012年提高了19個百分點。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農村供水工程827萬處,可服務供水人口達9億人。許多地方實現了從水桶到水管、從劣質水到優質水的重大進步。
我國水資源時空分佈極不均衡,特殊的水情决定了我國是世界上治水任務最爲繁重、治水難度最大的國家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着國家對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斷增大,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加快推進。”湖南省益陽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專職副總工程師莊稼代表介紹,近年來,他不斷加强技術創新,參與完成了2000多個水利規劃設計項目,見证了我國水利基礎設施體系的持續完善。
防洪排澇能力不斷提昇。十年來,我國開展大規模的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工程建設,新增水庫庫容1051億立方米,新增5級以上堤防5.65萬公里。大江大河基本形成以堤防、控制性樞紐、蓄滯洪區爲骨幹的防洪工程體系。
供水灌溉能力持續增强。十年來,我國建設南水北調東中綫一期、引江濟淮等跨流域跨區域調水工程54處,建設一批大型供水水庫以及大型灌區,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增加1億畝。全國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達到8900億立方米,保障城鄉供水安全。
【新基建支撑創新驅動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
信息基礎設施加快昇級。過去十年,已建成光纖長度增長約2.7倍,實現“縣縣通5G、村村通寬帶”。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加快布局,數據中心規模達到590萬標準機架。
融合基礎設施加快布局。立體智能交通體系加速構建,無人碼頭、自動駕駛等交通運輸新形態不斷涌現,90%以上機場實現“無紙化”便捷出行;全國工業互聯網網絡、平臺、安全和標識解析體系基本建成;電子商務、遠程醫療、綫上教育等民生設施加速構建。
創新基礎設施加快優化。已經建成體系較爲完備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建設的77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32個已建成運行。在重點領域布局建設200多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600多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一批國家産業創新中心,技術開發設施體系不斷完善。
截至目前,我國5G基站累計開通超過200萬站,基本實現重點鄉鎮及以上區域連續覆蓋。作爲國家隊主力軍,中國電信以雲網融合牽引加快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完善5G等新型基礎設施,大力加强技術創新,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將爲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撑。”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柯瑞文代表表示,中國電信將强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努力布局一批前沿技術、打造一批標杆應用,助力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爲我國經濟發展、民生保障增添新動能。(陸婭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