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水路交通運輸總體框架已形成
將加快推進水運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

  在我國的綜合運輸體系中,哪種方式的貨物周轉量比例最高?答案是水運。
  擁有運能大、成本低、污染小、占地少等比較優勢,水運在我國綜合運輸體系中作用關鍵、地位重要。
  據統計,到2021年底,我國内河航道的通航里程達12.8萬公里,擁有生産用碼頭泊位20867個,基本形成了長三角、津冀、粤港澳等世界級港口群。
  今年4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提出,“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規劃建設,優化提昇全國水運設施網絡。”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水運設施網絡建設進展如何?下一步將怎樣補足短板、優化提昇?記者進行了采訪。
  國家高等級航道網、
  大型專業化碼頭建設加快

  長江幹綫,全球内河運輸最繁忙的黄金水道。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數據顯示:2021年,長江幹綫貨運量達到35.3億噸,連續10餘年位居内河航運世界第一。
  不只是長江。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推進水運基礎設施建設,水運大通道、港口貨運樞紐的功能進一步强化。
  ——國家高等級航道網持續完善。
  截至2021年底,全國内河航道通航里程達12.8萬公里,居世界首位,其中國家高等級航道超過1.6萬公里。
  “經過多年建設,以南北海運、長江幹綫、西江航運幹綫、京杭運河—淮河等水運主要通道爲骨架,以主要港口爲樞紐,以國家高等級航道爲主體,銜接鐵路、公路、管道等方式,連通世界、干支銜接的水路交通運輸總體框架已經形成。”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副司長蘇杰表示。
  ——大型專業化碼頭建設加快。
  隨着一批現代化大型集裝箱碼頭相繼建成,我國沿海港口基礎設施實現了適度超前、邁向世界先進的跨越。目前,我國已掌握自動化碼頭建設運營全鏈條關鍵技術,已建和在建自動化碼頭規模均居世界首位。
  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副局長柳鵬介紹:截至2021年底,全國港口擁有生産用碼頭泊位20867個,其中,萬噸級及以上泊位2659個,比2012年增長41%;目前全球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中國港口分别占8席和7席,港口“硬核”力量充分彰顯。
  ——水運業緑色轉型穩步推進。
  十八大以來,我國超額完成了港口岸電布局任務,5類重點專業化泊位岸電設施覆蓋率達75%,長江經濟帶等重點水域、重點航綫岸電常態化使用積極推進,岸電使用量大幅提高;長江幹綫13個水上洗艙站和13個水上服務區建成並投入運營,新建成8座船舶液化天然氣加注站。
  有力支撑經濟社會發展,
  爲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穩定作出積極貢獻

  7月23日20時,隨着“地中海艾達2號”輪緩緩駛離天津港歐亞國際集裝箱碼頭,天津港“地中海東南亞航綫”正式首航。今年上半年,天津港集團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051.1萬標箱,同比增長2.1%,創歷史最好水平。十八大以來,水運設施網絡助力我國成爲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水運大國,有力支撑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水運主通道地位進一步鞏固。2021年,全年完成水路貨物運輸量82.4億噸,穩居世界首位,完成水路貨物周轉量11.6萬億噸公里,在綜合運輸體系中占比53%。
  港口樞紐作用進一步彰顯。目前,港口承擔了我國98%的進口鐵礦石、93%的進口原油、89%的進口煤炭和97%的進口糧食接卸和絶大部分外貿集裝箱的運輸任務。2021年,我國港口貨物吞吐量155.4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2.83億標箱,兩項指標均多年穩居全球第一。
  海運服務水平進一步提昇。目前,我國水路國際運輸航綫通達世界,全球海運連接度最高。“特别是疫情發生以來,貨運港口率先全面復工復産達産,爲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柳鵬説。
  “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規劃建設,優化提昇全國水運設施網絡,有利於進一步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暢通經濟循環,有利於國家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落地實施,也能爲國際貿易運輸提供可靠保障,保障國家經濟安全。”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教授級高工、首席研究員陳正勇認爲。
  進一步暢通國家高等級航道、
  發揮沿海港口樞紐作用

  到2035年,國家高等級航道達2.5萬公里左右,沿海主要港口27個,内河主要港口36個……在《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提出的“6軸7廊8通道”主骨架布局中,水運設施網絡是重要組成部分。
  “與未來目標相比,我國水運網絡設施仍存在内河國家高等級航道通達範圍不足、國家高等級航道占比偏低、網絡化程度不高,部分沿海港口碼頭能力富餘度和安全韌性不足等短板,亟待進一步補齊。”蘇杰表示,將以聯網、補網、强鏈爲建設重點,加快推進水運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
  一方面,加快建設,讓國家高等級航道更暢通,網絡更健全。據介紹,針對國家高等級航道里程占比偏低、部分航道尚未達到規劃標準、部分支流航道存在礙航瓶頸等問題,我國將實施國家高等級航道暢通工程。
  具體來説,要加强干支銜接暢通,加快實施連接淮河和長江的引江濟淮航運工程等。要開展樞紐瓶頸節點攻堅,推進緩解三峽通航瓶頸制約。要加强海河聯運通道建設,推進連通上海港、寧波舟山港、南通港、北部灣港等港口的内河集疏運通道建設。
  另一方面,要多措並舉,讓沿海港口作用得到更充分發揮。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推進沿海主要港口集疏運“公轉鐵”“公轉水”,提高綜合運輸效能。截至2021年底,全國沿海和内河港口的鐵路進港率已分别超過70%和50%,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完成754萬標箱。
  據介紹,爲持續改善港口集疏運條件,我國將實施集裝箱海鐵聯運綜合改革區建設工程,加快構建一體化、網絡化、標準化、信息化的海鐵聯運系統,打通進出港鐵路的“最後一公里”。我國還將推進糧食、能源、礦石、集裝箱等專業化碼頭建設;推動11個國際樞紐海港拓展國際航綫和物流服務網絡,進一步提高全球海運連接度,完善樞紐功能。(劉志强)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