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首页
报业简介
版面导航
第01版:頭版聚焦
第02版:基建動態
第03版:工程管理
第04版:灣區之聲
媒体矩阵
联系我们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正式開工
可使洪澤湖防洪標準提高到300年一遇
淮安訊
7月30日,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項目在一期工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設計行洪流量7000立方米每秒,是淮河流域防洪除澇减灾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洪澤湖及其下游防洪保護區防洪標準的關鍵性工程,可使洪澤湖防洪標準提高到300年一遇,同時也改善渠北地區排澇條件,爲淮河出海航道建設提供基礎。
1950年10月14日,新中國政務院發佈《關於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上中下游按不同情况實施蓄泄兼籌的方針。新中國水利建設事業的第一個大工程拉開了帷幕。
1950年7、8月間,淮河流域發生了特大洪澇灾害。河南、安徽兩省共有1300多萬人受灾,4000餘萬畝土地被淹。7月20日,毛澤東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須考慮根治辦法,現在開始準備,秋起即組織大規模導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導淮,免去明年水患。”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治理淮河第一期工程於1950年11月底開工。數十萬民工和工程技術人員奮戰在治淮工程的工地上。
1951年5月,中央治淮視察團把印有毛澤東親筆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四面錦旗,分送到了治淮委員會和三個治淮指揮部,極大地鼓舞了治淮大軍的士氣。到1951年7月下旬,第一期工程全部完工。這期工程共完成了蓄洪、復堤、疏浚、溝洫等土方工程約19500萬立方米(其中溝洫工程土工約1億立方米),石漫灘山谷水庫一座,板橋、白沙兩處山谷水庫的一部分,潤河集蓄洪分水閘一座,其他大小涵閘62處,谷坊155座。1951年冬,淮河兩岸人民又投入了治淮二期工程的戰鬥中。1952年7月,治淮二期工程結束;1953年的治淮工程又開始了緊張的籌備。
經過8個年頭的不懈治理,到1957年冬,國家共投入資金12.4億元,治理大小河道175條,修建水庫9座,庫容量316億立方米,還修建堤防4600餘公里,極大地提高了防洪泄洪能力。
淮河入海水道是現代人工河道,一期工程總投資41.17億元。1998年10月試挖段正式破土動工,1999年1月全面開工建設,2003年6月主體工程提前建成并發揮效益,2006年10月工程全面竣工並通過驗收。一期工程使洪澤湖防洪標準從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結束了淮河800多年無獨立排水入海通道的歷史,淮河流域"蓄泄兼籌"防洪體系的初步形成,同時具有引水排澇、通航、改善生態環境等綜合利用功能。
據瞭解,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位於淮安、鹽城市内,西起洪澤湖二河閘,東至濱海縣扁擔港注入黄海,全長162.3公里,是國家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並已列入“十四五”規劃建設的國家水網骨幹工程,已經水利部組織技術審查(水規計〔2015〕282號)。工程建設征占地範圍涉及淮安市的洪澤區、清江浦區、淮安區,鹽城市的阜寧縣、濱海縣、射陽縣,共6個縣級行政區,共需資金558億元,其中工程概算438億元。河道開挖土方2.5億立方米,搬遷人口2.85萬人。在淮安境内主要建設内容包括:擴挖泓道長162.3千米,加固堤防317.6千米,建設堤頂防汛道路320.3千米,擴建二河、淮安、濱海、海口樞紐建築物,改建淮阜控制工程;沿綫17座跨河橋梁,拆建4座,加固改造1座,其餘局部防護12座;沿綫28座穿堤建築物工程進行改、擴、拆建;實施渠北影響處理工程,淮安市境内新增抽排總流量爲523m3/s,鹽城境内實施相關河道疏浚、排澇泵站及節制閘工程等。(朱延慶)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