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訊 6月16日,我國第一條超高壓輸電綫路330千伏劉家峽—天水—關中輸電綫路正式投運50週年。五十年來,“劉天關”輸電綫路累計輸送電量740億千瓦時,爲促進西北地區經濟發展、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保障隴海鐵路運行、服務社會民生、促進科技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1964年,爲解决西北大三綫建設的電力供應問題,緩解陝西關中地區電力供應緊張形勢,爲西北地區工農業生産和國防建設提供充足的電力支撑,國務院提出在西北地區建設330千伏輸變電工程。
自力更生遵教導,施工設計憑華夏。“劉天關”輸電綫路是我國自行設計、施工、建造的第一條330千伏超高壓輸電工程,綫路起自甘肅永靖縣境内,黄河上游第一座百萬干瓦級劉家峽水電站昇壓開關站,經天水330千伏秦安變電站,至陝西省寶鷄市眉縣330千伏湯峪變,横跨陝、甘兩省14個縣,全長533千米,設計輸送容量42萬千瓦。工程籌建於1969年3月,次年4月全綫開工,1970年12月竣工,1972年6月16日投入運行。
“第一”意味着没有經驗可循,規劃設計、設備製造、工程建設都是摸着石頭過河。“綫路架設在海拔600米到2500米的高原上,翻高山峻嶺,跨大河峽谷,穿密林深溝,越冰雪覆地,蜿蜒曲折,跨越鐵路幹綫、重要通信綫路等28次,施工難度前所未有。”今年已經85歲的李成秀回憶到,當時他是參與工程建設的施工班班長。
爲保证工程建設務期必成,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們不畏山高路陡,不怕天寒地凍,他們用風鎬震醒瞭高山峻嶺沉睡的身軀,用鐵鍬揭去了廣袤塵封的礫石面紗,爲這條綫路的誕生傾灑了汗水和熱血,奉獻了智慧和才華。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奮戰,硬是靠手提肩扛,在崇山峻嶺中讓一條鋼鐵巨龍騰空出世。
1972年6月16日,“劉天關”輸變電工程正式投入運行,把劉家峽豐富的水電輸送到關中和天水等工業基地。綫路投運後,不但陝甘兩省互供電力30—40萬千瓦,豐水季節可以“西電東送”,枯水季節則“東電西送”,達到水火相濟的目的,同時將陝西、甘肅、青海電網連接起來,形成一體的電力網絡。並緩解了寶鷄乃至整個陝西地區,三綫建設企業用電緊張的燃眉之急,西北機器、陝汽等一大批企業深受其惠。此後,陝西、甘肅拉開了330千伏電網建設的序幕,逐步形成了横貫東西、縱穿南北、覆蓋全省的330千伏主網骨架。
該工程也是我國當時輸電距離最長、電壓等級最高、輸電量最大的輸變電工程,實現了中國電網從220千伏到330千伏的昇級跨越,在我國電力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330千伏秦安變電站是該工程重要的樞紐變電站,被列爲國家“六五計劃”重點建設工程項目,是我國自主設計、自行製造、自行施工、自行調試、自行運維的第一座330千伏樞紐變電站。站内全部設備由我國技術人員自己設計,然後由國内廠家進行製造,許多設備的試驗項目填補了國内技術空白,爲330千伏變電工程設計、安裝走向完善、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爲我國進一步研究超高壓輸變電技術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
由於設備新、技術難,國家將依託該工程開展的330千伏輸變電技術研究列爲全國31項重大科學研究項目之一。1978年,330千伏超高壓輸變電技術獲得全國科學大會奬,330千伏“劉天關”超高壓輸變電工程獲得國家優秀設計奬。
五十年來,一代代甘肅電力人繼承發揚“忠誠擔當、艱苦奮鬥、敢爲人先、卓越服務”的“劉天關”建設者的優良傳統,從中磨礪出崇高的理想信念。工程起點劉家峽水電廠被中宣部命名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30千伏秦安變電站已經成爲“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黨員教育示範基地”。
以330千伏“劉天關”輸變電工程技術爲基礎,借鑒500千伏輸變電技術經驗,甘肅於2007年建設了全國第一條750千伏青海官廳至甘肅蘭州輸電綫路,甘肅電網正式邁入750千伏時代。伴隨着電壓等級的不斷攀昇,330千伏輸電綫路跨省聯絡和送電的歷史使命,被750千伏輸電綫路逐步取代。2017年,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利用原“劉天關”綫部分區段改造而來的330千伏寶秦綫與陝西電網解環,甘肅通過750千伏麥寶一二綫等4條750千伏綫路向陝西輸送清潔能源。2021年,甘肅向陝西送電6000萬千瓦時。
如今的“劉天關”輸電綫路已經不是原來的模樣,但老綫路依然發揮着新作用。“劉天關”輸電綫路開斷後,大部分綫路接入其他330千伏綫路,支撑了甘肅電網330千伏網架的不斷發展。330千伏秦安變經過4次改造昇級,實現了綜合自動化運行管理,這一老站重新焕發昔日風采。該站目前擁有主變壓器2臺,總容量爲2×240兆伏安。330千伏采用雙母雙分段接綫方式,有7條出綫。年供電量約23億千瓦時,爲寶蘭客專電氣化鐵路等重要負荷提供電力保障,爲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强勁的動力支撑。
目前,甘肅天水形成了以750千伏麥積山變電站爲中心,330千伏天水、秦安、興仁、綿諸4座變電站五角環網運行,330千伏隴西、鞏昌兩座變電站雙回路與主網並列運行的主網架結構。天水電網已成爲西北電網功率交换中心和甘肅省“南電北調”負荷中心。(賈鳳安、郭紀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