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我國海洋科學國際競争力實現新跨越

   北京訊 6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執行秘書佛拉基米爾·拉貝寧正式發函,祝賀由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牽頭的“海洋與氣候無縫預報系統”大科學計劃(以下簡稱“OSF”)正式獲批。這一計劃由全球25個國家的34家海洋與氣候科研機構和3個國際組織發起,是我國物理海洋學領域首個在聯合國框架下發起的大科學計劃,標誌着我國在海洋與氣候預報預測這一國際高度關注的領域,已從長期的科技積累與發展階段跨入了國際科學引領階段。
  更爲重要的是,截至目前,我國已獲批了4項聯合國“海洋十年”大科學計劃。“海洋一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聚焦全球海洋科學核心問題的大科學計劃由我國科學家發起並成功立項,標誌着我國海洋科學領域的國際競争力已實現了新的跨越。
   【將携手大幅提昇海洋與氣候預報能力】
  2017年年底,第72届聯合國大會通過决議,確定2021—2030年爲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2021年1月,“海洋十年”實施計劃正式啓動,以“推動形成變革性的海洋科學解决方案、促進可持續發展、將人類和海洋聯結起來”爲使命,旨在爲全球海洋治理提供科學解决方案,實現海洋的可持續發展,是世界海洋科學的一場革命,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而大科學計劃正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厄爾尼諾、拉尼娜等异常氣候現象在海洋上頻發,對全球氣候造成重要影響,而臺風、風暴潮、海嘯、海冰等灾害也時有發生,對海洋與氣候預測預報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本次獲批的OSF,瞄準“海洋十年”中提出的這一挑戰,旨在跨越從目前的7天預報到數月短期氣候預測之間的海洋預報“盲區”,與國際合作伙伴共同推動海洋與氣候預報能力的大幅提昇。
  記者瞭解到,作爲牽頭單位,“海洋一所”圍遶海洋與氣候預測預報這一國際科學前沿領域,數十年磨一劍,形成了以原創的浪致混合理論爲基礎、以國際首創的海浪-潮流-環流耦合模式和首個包含海浪的地球系統模式發展爲突破點、以新型高效費比表層漂流浮標觀測爲支撑的新格局。而領衔專家喬方利作爲“海洋一所”研究員,率團隊建立了世界首個海浪-潮流-環流耦合模式,克服了臺風强度預報幾十年踟蹰不前的國際難題,將我國海洋與氣候模式發展推進到國際前沿,其理論已被歐美十餘個海洋科技發達國家實際應用。2021年年底,他成功當選爲“海洋十年”諮詢委員會中中國唯一代表。
   【我國已四次獲批牽頭“海洋十年”大科學計劃】
  大科學計劃是全球性或區域性行動,具有關注全球海洋重大科學問題、跨學科、多國參與、實施週期長、投入大等特點,其科學優先級最高,申請、組織和實施的難度也最大。但本次獲批的OSF已是我國第四個獲批牽頭的“海洋十年”大科學計劃。據介紹,大科學計劃分爲註册和申報兩類。其中,申報類大科學計劃的申請流程更爲復雜,國際競争激烈,申報單位則作爲大科學計劃的牽頭方。此前,“海洋十年”第一批“行動方案”開始召集,共收到來自全球214項大科學計劃申請,最後僅有31項獲得批準。我國獲批2項,分别是由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起的“大河三角洲:爲可持續問題尋求解决方案”、由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發起的“全球河口污染監測”大科學計劃,這兩項均聚焦近海河口區域。
  2021年10月至2022年1月,“海洋十年”第二批“行動方案”召集,共收到來自13個國家的38項大科學計劃申請,最終僅有4項脱穎而出,其中我國獲批2項。除本次的OSF外,由厦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焦念志院士領衔的“海洋負排放”大科學計劃也獲得批準。
  近年來,我國海洋科學取得飛速發展,與國際海洋科技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斷縮小。“海洋一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如此激烈的國際競争下,由中國科學家發起的海洋科學大科學計劃紛紛立項,彰顯出我國海洋科學國際競争力的新跨越。(楊舒)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