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積極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工程
城在碧水青山間,樂享緑色好生態

   北京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去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推動城鄉建設緑色發展的意見》,要求促進區域和城市群緑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城市。
  各地加强規劃、因地制宜,通過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工程、大力推進城市節水、完善緑色出行基礎設施等措施,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小微濕地,讓城市“毛細血管”更健康】
  車行於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穿過林立的高樓,進入黄孝西路後,喧囂漸弱,再往西行幾分鐘,静謐的西北湖濕地公園就映入眼簾。
  西北湖濕地面積約1.09公頃,在2019年進行修復前,雨污合流加上水生植物偏少,造成水生態受損。爲了提昇西北湖濕地自净化能力,武漢市采用了“食藻蟲引導的水下生態修復技術”。西北湖緑化廣場負責人王葉龍介紹,改造3年來,西北湖濕地水質常年達到Ⅲ類,冬季時能達到Ⅱ類。
  據統計,2019年,武漢擁有小微濕地總面積6.35萬公頃,占全市國土面積的7.41%,這些小微濕地就像城市的“毛細血管”,有效幫助武漢蓄洪抗旱、調節氣候。結合當地河湖密佈的實際狀况,2021年,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制定了《武漢市小微濕地保護與修復指南》,總結出了一套符合自身實際的修復方法。今年3月,武漢市出臺2022年緑化工作方案,濕地保護和修復就是其中的一項重點任務。未來3年,武漢還將打造50處小微濕地,並運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對濕地進行數字化、標準化、常態化管理。
   【山體復緑,提昇生態服務價值】
  漫遊青海省西寧市,南北山最是好去處。找個大晴天,陽光灑落、樹影斑駁,約上三五好友,沿着棧道緩緩上山,花艸繁盛暗香浮動,伴着鳥兒清脆的叫聲,好不愜意。
  爲了改善南北山生態環境,從1989年開始,青海省委、省政府啓動了南北山緑化工程,經過30多年的努力,目前,西寧南北山工程緑化總面積達到51.6萬畝,兩山森林覆蓋率由1989年的7.2%提高到75%。
  南北山環境的持續改善離不開治理上的綉花功。“在樹種選擇上,我們以鄉土樹種爲主,因地制宜,在不同的立地條件下,進行適地適樹,確保了造林成效。”指着遠處山坡上的叢林,西寧市南山緑化指揮部緑化科負責人陶敬説,“通過緑化、美化、香化相結合的措施,我們建成了以喬木爲主體,針、闊、灌樹種合理配置,層次多樣的森林生態防護體系。”通過結合節水灌溉與保墒整地,實行規模化、生態化、景觀化建設模式,不斷完善棧道、凉亭、觀景臺等基礎設施,不僅收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溝”的生態效果,還提昇了生態服務價值,拓展了城市緑色公共空間。
   【街頭公園,豐富市民緑色生活】
  緑樹成排,一簇簇三角梅和藤蔓玫瑰開得正艷。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後坂路的一處街頭公園裏,市民林麗榕正和兩個孩子一起玩捉迷藏。後坂路地段原是舊屋改造區,在林麗榕的記憶裏,這一帶原先違建遍佈、建築破敗,道路兩側景象與福州城區形象極不相配。
  2020年初,福州市園林局對該地進行緑化建設。很快,一棵棵緑樹生長起來,雜物堆放區摇身一變,成爲别具特色的街頭公園。
  近年來,福州市相繼實施“緑進萬家、緑滿榕城”“兩江四岸環境提昇”等工程,通過生態修復和緑化提昇,規劃建設了一批街頭緑地、口袋公園。
  推進城市緑化,不僅要讓市民“賞緑”,更要讓市民“享緑”。
  “在公園緑地中融入文化、體育、娱樂等設施,讓街頭公園不僅提昇城市顔值,更豐富市民緑色生活方式。”陳凡説,“從出門見緑,到抬頭賞緑,再到舉步享緑。以前福州的‘緑’更多是視覺上的,現在我們希望這些‘緑’能够切實提昇市民生活品質。”(吴君、賈豐豐、王崟欣)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