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訊 5月16日,廣東省交通集團發佈消息,國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已於5月15日完成首根主纜索股架設,標誌大橋正式進入主纜施工階段,這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2060兆帕鋼絲首次大規模應用於橋梁建造。
【2060兆帕主纜鋼絲“首秀”】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爲主跨1666米的懸索橋,主塔高270米,是目前世界最大跨徑海中鋼箱梁懸索橋,由中交二航局和保利長大承建。
主纜是懸索橋受力的關鍵構件之一,也是懸索橋最重要的“生命綫”。伶仃洋大橋上下游共設兩根主纜,單根主纜由199根索股組成,每股又由127根高强鋼絲組成。
“這次我們應用了自主研發製造的6厘米大直徑2060兆帕主纜鋼絲,這也是這種高强度鋼絲在世界上的首次大規模應用。”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總工辦工程師陳焕勇介紹,伶仃洋大橋主纜長期處於高温、高鹽、高濕的海洋環境,還要承受風和汽車交變荷載作用,腐蝕疲勞問題突出,且全壽命週期不能更换。
爲讓“懸索橋生命綫”更强勁、更耐久,深中通道對鋼絲鍍層材料及配比、核心原材料盤條等進行了三年多的平行研究,實現了“中國智造”的再突破,主纜强度由1960兆帕直接提高到2060兆帕,提昇了一個等級,其耐久性得到極大提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如果主纜鋼絲表層發生磕碰破損,新型鍍層化合物會流動到損傷區域,生成新保護膜,實現缺口自修復。”陳焕勇進一步介紹,主纜强度及耐久性的提昇,意味着懸索橋的跨度可以隨之增大。
【施工技術全面創新,智能裝備强力加持】 伶仃洋大橋位於寬闊海面高空環境,風力大、海况復雜,主纜架設將面臨定位難、調位難、測量難的問題。
深中通道通過多項智能化裝備應用,使得主纜架設更安全高效。“我們采用了超長索股無人跟隨架設技術,實現了索股姿態的智能識别及牽引系統的自動啓停,降低架設施工風險。”中交二航局深中通道S04項目部總工肖文福説。同時,建設團隊應用了自主研發的智能標靶等設備,對關鍵數據實時傳輸,解决測量難題,提昇了大跨徑懸索橋主纜架設自動化、信息化水平。
嚴格控制索股綫型精度也是保障主纜架設質量的關鍵,調索誤差上下游相對高差要控制在毫米級。
“我們運用卷揚機、滑車組及握索器等協同配合,對索股綫型精度進行調整,並對施工過程中的生産進度進行動態分析和精益化管理。”保利長大深中通道S05項目部副總工吴育劍介紹。
目前,深中通道東、西人工島有序推進建設,伶仃洋大橋計劃在年内完成主纜架設後,轉入後期緊纜、索夾及吊索安裝;中山大橋正推進箱梁架設及斜拉索掛設施工;沉管隧道已完成25個管節沉放安裝。(陳焕勇、陳旭彬、張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