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訊 清澈蔚藍的海水,包裹着蒼翠繁盛的雨林,成就了海南島“南海明珠”的美譽。
如果説藍色和緑色是海南島的亮麗外衣,那紅色,才是海南島最鮮明的底色。瓊崖革命曾創造堅持武裝鬥争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奇迹。
黨的十八大以來,瓊崖老區黨員幹部以革命精神爲指引,積極投身精準扶貧、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旅遊發展等多項工作當中,帶領老區群衆走出一條脱貧致富、鄉村振興的道路。紅色,已成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精神内核。
革命老區萬寧市長豐鎮七甲村曾經是深度貧困村,脱貧攻堅的號角吹響後,七甲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幫扶下,大力發展蓮霧、火龍果、菠蘿蜜等特色農業産業,村裏461户1731名貧困群衆於2019年全部脱貧出列。七甲村榮獲2020年“海南省脱貧攻堅先進集體”,2021年全村人均年純收入增至1.2萬餘元。
七甲村後邊溪村民小組組長符樹海種植的100棵蓮霧,每年能帶來10萬餘元收入,他正計劃在菠蘿蜜樹林裏間種斑蘭葉,讓土地發揮更大效益。
符樹海告訴記者,後邊溪村的大榕樹曾是革命時期的交通站,如今是黨員群衆共商鄉村振興大計的“根據地”。他感慨:“以前共産黨帶領我們翻身當家做主,現在又帶着我們脱貧致富奔小康,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
2020年底,海南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21萬户64.97萬人全部脱貧,600個貧困村全部退出,5個貧困縣全部摘帽。
在鄉村振興方面,瓊崖各地老區村莊也大步走在前列。在瓊崖東路主要革命根據地之一的萬寧市和樂鎮六連村,六連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劉祥征説,在紅色基因的影響下,六連村群衆特别能喫苦耐勞,發展生産不等不靠,是遠近聞名的蛋鴨養殖大村,村民年人均純收入超過2.4萬元。
養殖了2000多只蛋鴨的六連村村民周先平,對村裏食品加工廠的發展充滿信心。他説:“村裏有原材料,生産鹹鴨蛋和蛋黄肉粽是就地取材,村民可以在家門口就業,村集體也能增加收入,以後村莊建設會越來越好。”
海口市瓊山區道崇村是全省18個革命模範村之一,早在1926年,當地就成立了農民協會,是海南較早的農民協會之一。在抗日戰争時期,道崇村村民曾作出巨大犧牲。
從2014年起,道崇村黨支部帶領群衆多方尋找適合當地種植的特色農産品品種,如今已發展起龍眼基地、山柚茶基地、紫玉米基地、三角梅共享農莊、萬畝椰子生態産業大觀園等多個産業形態,村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2.38萬元。
道崇村60多歲的革命後代王統奮向記者提起他家種的茄子時笑得合不攏嘴。他家的茄子全年都可以采摘,一畝地就“包圓”了周邊三江鎮、紅旗鎮農貿市場的茄子供應,半年時間已收入3萬多元。
談及種植秘訣,他和記者聊到了土壤pH值、有機肥的作用、以短期作物養長期作物的好處……“這都是跟省農科院的專家學的,有困難就找村幹部,一個電話就過來了。”王統奮説。
據道崇村黨支部書記吴海山介紹,在海南自貿港建設中,瓊山區引導道崇村主動扛起革命老區的責任擔當,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加快形成“紅色旅遊+緑色産業”齊頭並進的發展局面。
海南省老區建設促進會常務副會長梁振球告訴記者,自2016年起,特别是2020年以來,瓊崖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狀况發生顯著變化,呈現出嶄新面貌。
道路交通問題曾是制約老區發展的瓶頸。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南高速公路新增里程508公里,實現縣縣通高速,海南島中部地區“2小時交通生活圈”已成爲現實。
爲進一步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助推海南自貿港建設,讓老區人民逐步過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2021年,海南省出臺關於新時代支持瓊崖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相關實施意見,提出要發揮老區在海南自貿港建設中的獨特作用。
梁振球認爲,隨着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海南生態軟件園等自貿港重點園區在老區落地發展,越來越多的老區村莊成爲海南鄉村旅遊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生力軍。(趙葉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