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的跨海集群工程
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再創沉管安裝新紀録


   深圳訊 3月13日,廣東省交通集團發佈消息,深中通道繼3月11日完成沉管隧道東側第7個管節(E26)沉放安裝後,西側第17個管節(E17)也順利扎根深海,項目繼“一月雙管”後再創新紀録,在世界範圍内首次實現同一施工窗口期沉放兩個管節。至此,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管節安裝長度達3712.8米,接近沉管段總長度的四分之三。
   【科學謀劃,用好施工窗口期】
  深中通道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的跨海集群工程,海底隧道長6845米,其中沉管段長5035米,由32個管節和1個最終接頭組成,爲國内首次采用、國際首次大規模應用的鋼殻混凝土沉管隧道新型結構。
  自2021年8月以來,深中通道項目沉管隧道安裝東西兩側齊頭並進,連續半年實現每月安裝2節大型沉管的工效,在世界沉管隧道安裝史上是第一次。作爲項目關鍵控制性工程之一,沉管隧道高質量、高效率建成,將有力保障深中通道項目如期建成通車、早日發揮粤港澳大灣區核心交通樞紐作用。“爲此,我們决定充分利用良好的天氣窗口期,抓早抓好。按照施工安排,經研判,我們計劃由東側及西側的施工團隊,接續開展管節沉放作業。這是一次與時間賽跑的接力賽。”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島隧工程管理部部長張長亮説。
   【雙管齊下,接力賽跑出“深中速度”】
  “東側E26管節對接位置處於東側最深點位,施工過程中面臨回淤强度高、海域作業面窄、冲刷落淤等風險。”負責該節沉管浮運安裝的廣州打撈局深中通道S08合同段項目施工經理江志彬表示,團隊定期進行回淤監測,並加强工序交叉施工組織,確保施工質量和安全,爲E26管節沉放安裝奠定基礎。
  3月11日東側E26管節圓滿完成浮運沉放後,“接力棒”從東側作業面交到了西側,負責西側E17管節浮運安裝的中交一航局立即全力推進。
  E17管節爲爬坡段標準管節,存在淺灘深槽、春季多霧、臨近中潮期海流條件差等不利因素,且項目首次同一窗口期沉放雙管,對施工組織協調、船機設備穩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通過多波束掃測、潜水摸探等手段,加强回淤監測與評估;與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緊密合作,精準研判氣象及海况,同時應用沉管運安成套施工技術,爲管節浮運安裝奠定堅實的基礎。”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項目副總工寧進進介紹。
  3月12日14時,世界首制沉管運安一體船“一航津安1”提帶E17管節扺達施工水域。經沉放、拉合、水力壓接,13日凌晨2時,E17管節完成對接安裝。經三方貫通測量,本次沉放安裝精度滿足要求,這場横跨數天的接力賽取得了圓滿成功。
  實現“雙管齊下”的背後,是深中通道“開路先鋒”的堅守與付出。隧道基槽開挖是沉管安裝的第一道工序,東西兩側沉管幾乎同時安裝,沉管基槽清淤作業都必須在規定的時間節點内完成,否則會影響後續施工,導致沉管安裝錯過窗口期。負責基槽施工的中交廣航局團隊春節堅守一綫,克服了航道水深較淺、施工協調復雜、節假日期間船機設備維修保障難等不利影響,在3月前完成了相關施工。
   【精準調度,“海上交警”全程護航】
  E26管節自北向南,從廣州南沙運至深圳寶安;E17管節自南向北,從珠海桂山島運至深圳寶安。縱横交錯的航綫,横跨日夜的航程,安全作業離不開海上交警——廣東海事部門的保駕護航。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海上施工位於珠江口最繁忙的水域,每天大約會有4000艘次社會船舶在這裏穿梭,每次浮運需要經過多次航道切换,通航風險高、協調界面廣。此次兩個管節沉放間隔不足1天,且分别從不同地方出發,更加大了水上交通安全保障工作難度。
  在沉管浮運安裝期間,廣東、深圳海事局通過高頻播報等,做好轄區港口生産、引航調度;采用雷達、海事監管平臺等對浮運編隊進行持續跟踪,分航段、分時段對沿途航路精準管控,出動保障指揮船超30艘次,引導交通船舶近300艘次,在確保施工作業安全的同時,最大限度降低對過往社會船舶的通航影響。
  深中通道項目積極響應廣東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充分發揮重大項目牽引帶頭作用,全力推進一季度開好局、起好步。目前,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已累計完成24個管節安裝,計劃年内還將完成7個管節的沉放安裝;東、西人工島有序推進建設;伶仃洋大橋正在進行猫道鋪設等上部結構施工,中山大橋正推進箱梁架設及斜拉索掛設施工,海域引橋箱梁架設穩步推進。深中通道項目計劃2024年建成通車。(岳路建)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