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首页
报业简介
版面导航
第01版:頭版聚焦
第02版:基建動態
第03版:工程管理
第04版:灣區之聲
媒体矩阵
联系我们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基建進入科學布局新階段
重點面向數字經濟領域,穩步發展融合基礎設施
北京訊
新基建迎來新政策。工信部、網信辦等八部門日前聯合印發《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底,在國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社會現代化治理、産業數字化轉型龢民生消費昇級的基礎更加穩固。
9月份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十四五”時期科學布局和推進建設以信息網絡爲基礎、技術創新爲驅動的新型基礎設施。這不是中央第一次强調新基建。此次與以往相比有何不同?爲何强調以信息網絡爲基礎、技術創新爲驅動?如何科學布局?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
【突出數字經濟】
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信軟所副所長蒲松濤認爲,“新型基礎設施”概念並非第一次提出,最早可追溯至2018年的中央經濟會議。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了新基建的建設重點是面向數字經濟領域,信息基礎設施和融合基礎設施均是數字經濟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此外,此次提出“以信息網絡爲基礎、技術創新爲驅動”這一限定詞,也進一步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面向數字經濟發展這一重點領域。
“此次提出的新基建主要面向信息網絡,是有側重點的,同時在推進中更加强調核心網、移動通信網絡的協調發展,因爲只有實現信息網絡整體傳輸效率的提昇,才能實現更多應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説。
“在後疫情時代,新基建的内涵逐步清晰,我國要通過新基建打造經濟新引擎。”衆誠智庫總裁楊帆分析説。
信息通信是推進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關鍵力量,可以協助打造多層次工業互聯網平臺,促進融通創新,能够結合推進新型城鎮化,推動交通、物流、能源、市政等基礎設施智慧化改造,還可以促進提昇農業數字化水平,建設遠程醫療、在綫教育等民生基礎設施。
以信息網絡爲基礎、技術創新爲驅動的新型基礎設施,既是新增投資領域,也具有較强的帶動性,體現未來發展方向。
楊帆認爲,我國經濟目前正處在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换期,此次規劃的新基建側重考慮了綜合效益,體現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未來將重點推動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領域的發展,促進製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支撑新型服務業和數字經濟,確保未來發展道路是緑色、低碳、循環和可持續的。
“綜合來看,新型基礎設施是我國經濟發展特别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部署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對於調整産業結構,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産業轉型昇級具有重要價值。”蒲松濤説。
【發揮帶動作用】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强調要加强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具體包括,推動國家骨幹網和城域網協同擴容,開展千兆光網提速改造。推進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商業化規模化應用。完善衛星通信、道航、遥感等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發展泛在協同的物聯網。
爲何要强調加强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楊帆認爲,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正在加速與工業、農業、文旅等各行各業的融合,對千行百業的發展有壯大、叠加、倍增作用。
目前,融合應用日趨活躍,産業生態穩步壯大,已形成了系統性優勢,推進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商業化規模化應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未來需要做强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供給能力,持續做大行業應用規模,做優行業典型應用生態,做好網絡安全風險防範。
新一代信息技術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明顯。浪潮信息聯合IDC發佈的報告顯示,計算力與經濟增長緊密相關,計算力指數平均每提高1個點,數字經濟和GDP將分别增長3.3‰和1.8‰。算力指數有望成爲衡量數字時代經濟發展活力的關鍵指標。今年7月投入運營的南京智能計算中心,計算能力達每秒80億億次,也就是1小時可完成100億張圖像識别、300萬小時語音翻譯或1萬公里的自動駕駛人工智能數據處理任務。
蒲松濤表示,以往互聯網的建設與應用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推動作用,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互聯網企業。而進一步部署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將有助於提昇互聯網、信息技術對於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
蒲松濤指出,與既往互聯網建設不同的是,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任務中,更强調了“提昇拓展”,提昇就是提昇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服務能力,進一步支撑發展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服務;拓展則是在之前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拓展部署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和物聯網,從而培育這些領域的新業態、新模式、新産業。
【强調融合賦能】
9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還强調,要穩步發展融合基礎設施,包括打造多層次工業互聯網平臺,促進融通創新。結合推進新型城鎮化,推動交通、物流、能源、市政等基礎設施智慧化改造。提昇農業數字化水平。建設遠程醫療、在綫教育等民生基礎設施。
對此,專家表示,打造工業互聯網、提昇農業數字化、推進智慧城市等,是從多個維度來强化信息網絡和實體産業的融合,通過融合來賦能實體經濟,實現轉型昇級。
“作爲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的産物,工業互聯網集關鍵基礎設施、全新産業生態和新型應用模式於一身,體現了互聯網從消費領域向工業領域拓展的變革力量,是促進産業轉型昇級、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着力點。”楊帆説。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對製造業的賦能作用日益凸顯。
騰訊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産業事業群CEO湯道生介紹説,騰訊持續推動數字化技術與工業製造業融合,以數據要素助力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比如在上海富馳高科,騰訊工業雲結合光度立體、遷移學習等算法和雲端算力,成功形成人工智能質檢方案,將人工需要1分鐘才能完成的質檢過程,壓縮到幾秒鐘完成,質檢效率提昇了10倍,每年可爲客户節省數千萬元成本。
蒲松濤認爲,融合基礎設施的整體架構可以理解爲“信息網絡爲入口、數字平臺爲支撑、數據融通爲核心、智能應用爲關鍵、輕量服務爲特色”,重點面向數字經濟、數字政府、數字社會發展需求,其核心路徑在於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核心目的在於全面支撑各領域發展方式轉變、結構優化和增長動力轉换,强調融合賦能。
如何融合賦能呢?
業内專家建議,可以通過政府采購等激勵機制來激發傳統産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蒲松濤表示,一要注重行業知識或應用需求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創新,二要注重基礎設施標準的建設,使各個平臺能够有效地互聯互通。(黄鑫)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