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深中通道東端首個管節完成沉放對接

   深圳訊 8月30日13時,歷經38小時連續施工作業,粤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東端首個管節E32完成沉放安裝。
  廣東省交通集團透露,從今年9月開始,深中通道正式開啓東西兩側同步安裝沉管的新征程,預計2023年,項目東、西人工島將通過沉管隧道跨越伶仃洋“牽手”。
   【6.6萬噸世界最寬鋼殻沉管隧道管節圓滿沉放】
  深中通道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的超級跨海集群工程,其中海底隧道長約6.8公里(沉管段長約5公里),采用國内首次應用、國際首次大規模應用的鋼殻混凝土組合結構形式,由32個管節和1個最終接頭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寬的海底沉管隧道。
  此次對接沉放的E32沉管是最寬管節,長123.8米,横斷面由53.5米逐漸變寬至55.46米,高10.6米。“E32管節具有非對稱變寬的特點,澆築混凝土後重約6.6萬噸。”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總工程師辦公室工程師夏豐勇表示。據瞭解,E32管節由保利長大廣州打撈局聯合體深中通道S08合同段承建。
  歷經38小時浮運、係泊、沉放、拉合、水力壓接等施工作業,8月30日13時,E32管節與項目深圳側東人工島堰築段隧道實現對接。
  “在沉放過程中,我們面臨的主要難題是如何在‘淺灘深槽’、回淤强度大的復雜施工水域環境下,做好重達6.6萬噸的超寬、變寬异形管節姿態調整和重心控制,實現水下22米的對接。”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島隧部工程師席俊杰表示。
  “我們需要控制沉放速度每分鐘不超過30厘米,時刻緊盯、隨時調整。”廣州打撈局深中通道S08合同段項目經理孔維達介紹,施工團隊持續優化浮運沉放施工工藝,引入多種高精尖設備,突破了超寬沉管管節在浮運安裝方面的世界紀録。
   【14小時護航22公里穿越伶仃洋】
  8月28日23時,隨着交通運輸部廣州打撈局浮運安裝團隊總指揮一聲令下,E32管節在8艘拖輪、總馬力超40000匹的拖航編隊“護衛”下,自廣州南沙龍穴港池準時起航。
  “E32管節使用拖輪協助進行浮運拖航,浮運時下方净空小,拖航阻力大,加上受兩側水流不對稱作用影響,操縱難度極大。”孔維達介紹,“本次浮運距離長達22公里,沿途跨越珠江口最繁忙的伶仃航道和礬石水道。”
  據介紹,該兩條航道僅僅算編隊穿越的部分,24小時内航行的船舶就近1000艘次,通航安全風險高;且適值汛期,浮運沉放的氣象作業窗口期有限,容錯率低,須嚴密把控各航段浮運節奏,精確把控浮運節點,合理利用潮水平潮期、緩流期進行横拖、轉向及逆水流掉頭作業;此次管節航道浮運横拖距離長、拖力需求大,對拖輪編隊作業協同性要求亦極高。
  8月29日13時,在廣東海事局、深圳海事局提前巡航並出動船艇13艘次、人員123人次的全力護航下,經過4次大角度轉向、2次大範圍的拖輪編隊轉换,以及1次180度的逆水流逥旋調頭操作,在14個小時作業後,團隊順利將E32管節安全浮運至深圳側指定隧址,隨即進行係泊、絞移就位等沉放準備工作。
   【10000噸鋼板25000方混凝土鑄就】
  深中通道E32管節用鋼量約爲10000噸,焊縫總長超過280公里,自密實混凝土澆築方量約25000立方米。
  爲滿足大體積混凝土方量澆築的需求,負責澆築預製的保利長大深中通道S08合同段建設團隊耗時2年,研發出高流態、高穩健、低收縮的自密實混凝土,以及智能澆築成套設備,有效解决了超寬變寬管節預製難題,確保管節高質量預製。
  全體建設者咬緊牙關,全力追回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工期,在去年7月順利完成E32管節的澆築和出塢。“在本次浮運安裝前,E32管節已經在南沙龍穴島黄埔文冲船廠港池坐底存放了一年,此次對接,也意味着沉管制造的質量得到了有效驗证。作爲交通運輸部首批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創建示範項目,我們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保利長大深中通道S08合同段項目經理吴旭東説。
  深中通道項目負責人介紹,從今年9月開始,項目東西兩側將同步安裝沉管,預計2023年,項目東、西人工島將通過沉管隧道跨越伶仃洋“牽手”。現場有人來了個順口溜:西邊十一東邊一,雙島“牽手”待佳期。日夜奮進齊努力,伶仃洋上創奇迹。
  目前,深中通道橋、島、隧各項工程穩步推進,伶仃洋大橋雙主塔、中山大橋西主塔已經封頂,海底隧道E12管節沉放安裝準備工作也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趙剛、岳路建、楊新輝、曾倩瑩、劉炳輝、黄夏)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投稿、广告、商务: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