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首页
报业简介
版面导航
第01版:頭版聚焦
第02版:基建動態
第03版:工程管理
第04版:灣區之聲
标题导航
贛深高鐵預計於12月全綫貫通
廣州機場高速主綫收費站昇級改造主體工程完成
香港大學利用海底沉積物重構香港百年海洋生態歷史
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香港大學利用海底沉積物重構香港百年海洋生態歷史
香港訊
被譽爲“東方之珠”的香港是否已經失去光彩?在地上和海里找到的答案或會有所不同。
城市發展令摩天大厦林立的香港成爲璀璨的“明珠”,但也同時製造了嚴重影響沿海水域海洋物種生態的污染物,而持續的氣候變化和珠江流域上的大壩亦改變了沿海生態系統。不過,到底人類活動對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影響有多深,至目前爲止仍未有確實答案,原因是我們對於香港過往的生態情况並無確實的數據可供研究之用。“例如,在50到100年前,在有限的人類活動影響下,當時香港的海洋環境和生態是怎麽樣的?與我們今天看到的又有何不同?”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研究部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博士後洪媛媛提出以上的問題。
事實上,我們可以在現代化石記録中找到答案。洪媛媛博士及其團隊利用保存在海底沉積物中的數萬個小型貝殻化石,重構了過去約50至100年間香港的海洋生態系統,並基於另一共同第一作者、臺灣國立清華大學趙蓮菊教授新近開發的精細生物多樣性分析方法,發現氣候和金屬污染是塑造香港當今海洋生物群落的兩大因素。這項發現已於近日在科學期刊《Anthropocene》上發表。
第一作者洪媛媛博士指出:氣候變化,尤其是東亞夏季風减弱,因而導致珠江雨水及淡水排放减少,這對香港東部水域,例如大鵬灣和西貢的海洋生物造成了重大影響。此外,廢水中的金屬污染和船舶使用的防污漆,也大大改變了維多利亞港等香港中部水域的海洋生物群落。
共同第一作者、港大生物科學學院、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及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安原盛明博士指出:香港東部水域的污染程度遠低於中西部水域,但東部水域的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也更爲敏感。未來的人爲變暖可能促使全球海洋環流减少,因而導致東亞夏季風增强。因此,香港東部水域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面臨珠江流量增加,導致鹽度降低、濁度昇高和環境益發渾濁的問題。我們的研究表明,這些環境變化將影響稀有物種的多樣性;而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比如香港,大多數物種都屬於稀有物種。因此,預期的氣候變化可能會造成深遠的影響。
香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沿海城市之一,擁有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維多利亞港。維多利亞港兩旁分别爲香港最大的市中心,即尖沙咀和銅鑼灣。金屬污染源很可能來自城市廢水排放和船舶使用的防污漆,已嚴重影響維多利亞港的海洋生物。洪媛媛博士補充:“香港珠江口西部水域對氣候和人爲變化的扺抗力和彈性令人相當驚訝。我們的研究亦發現,富營養化(eutrophication)和脱氧(deoxygenation)對香港的海洋生態系統竟没有任何實質性的影響,這點令人非常驚訝。這可能是因爲珠江口和南海藴含豐富的有機質和養分,降水量亦高;此外,與其他城市化海域相比,例如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旁邊的切薩皮克灣、毗鄰東京的東京灣及被衆多歐洲城市環繞的波羅的海等,香港水域的缺氧情况其實並不嚴重。”洪媛媛博士總結:“在海洋領域,香港仍然是顆閃耀明珠,因爲這裏擁有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但我們的研究表明,氣候和人類活動只在短短50至100年間已顯著地改變了這裏的海洋生態系統。與森林砍伐或其他土地改造相比,水下的變化更難觀測。”
盡管如此,小小的化石可以揭示過去幾十年、幾個世紀或更長時間的水下變化歷史。另一共同第一作者、美國柯蓋德大學PaulHARNIK博士指出,化石在推測未來環境上擔當重要角色:“海底的貝類空殻使我們展開了時間旅行,回到過去的海洋生態系統,幫助我們研究自然和人爲因素導致的環境變化到底如何塑造海洋生物群落。”(郭政新)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投稿、广告、商务: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