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訊 如何更好地承接中心城區功能?如何打造首都發展“新增長極”?土地、住房、人口、投融資等方面實施什麽政策?……日前,《關於促進平原新城高質量發展提昇平原新城綜合承載能力的實施方案》正式印發,給出北京平原新城未來的發展答案。
據北京市發展改革委消息,北京市已於日前正式印發《關於促進平原新城高質量發展提昇平原新城綜合承載能力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促進平原新城高質量發展的4個領域18個方面具體措施,爲全面增强平原新城吸引力繪就“路綫圖”與“施工圖”。
【GDP增速超全市一倍以上】 據悉,《實施方案》適用於順義、大興、亦莊、昌平、房山的新城及地區,期限爲2021年-2025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曾明確提出,要構建“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着力改變單中心集聚的發展模式。其中,“多點”正是本市位於平原地區的5個新城,包括順義、大興、亦莊、昌平、房山的新城及地區,土地面積約1016平方公里。
“平原新城是首都面向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戰略門户和承接中心城區適宜功能、服務保障首都功能的重點地區,將建設成爲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産業集聚區”,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説,《實施方案》將成爲北京市貫徹落實新版城市總體規劃、提高平原新城綜合承載能力的重要保障。
數據顯示,平原新城目前的常住人口約690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1.5%,截至2021年上半年,地區生産總值同比增加30.0%,超過全市同比增速一倍以上;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加28.3%,超過全市同比增速兩倍以上。根據《實施方案》,未來平原新城將着力發展成爲首都功能新載體、經濟發展新增長極、創新發展的新典範。平原新城將嚴守“雙控”“三綫”,堅守人口、資源、環境底綫要求,促進生産、生活、生態空間相協調。根據需要組織編制規劃綜合實施方案,推行同一主體跨實施單元、跨街區、跨區域組織實施,着力完善街區功能,提昇城市品質,提高規劃實現率。“將堅持戰略留白,戰略留白空間不納入近期建設規劃,爲未來發展留有餘地。”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新城”發展各有側重】 據悉,作爲承接中心城區適宜功能、服務保障首都功能的重點地區,五座“新城”將根據本市十四五規劃中的産業功能定位,布局優勢主導産業,聚焦高精尖項目落地。
亦莊新城,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機器人和智能製造、生物醫藥四大産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産業集群和科技服務中心、首都東南部區域創新發展協同區、戰略性新興産業基地及製造業轉型昇級示範區、宜居宜業緑色城區。
順義新城,將聚焦發展新能源智能汽車、第三代半導體、航空航天等創新型産業集群,依託世界級航空樞紐建設,發展臨空經濟、産業金融、商務會展、文創旅遊等現代服務業,打造港城融合的國際航空中心核心區、創新引領的區域經濟提昇發展先行區、城鄉協調的首都和諧宜居示範區。
昌平新城,將聚焦發展先進能源、醫藥健康、先進智造等優勢主導産業,着力完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商務商業等配套,打造首都西北部重點生態保育及區域生態治理協作區、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重要組成部分和國際一流的科教新區、特色歷史文化旅遊和生態休閒區、城鄉綜合治理和協調發展的先行示範區。
大興新城,則將立足生物醫藥基地和國家新媒體産業基地,做優做專醫藥健康産業,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産業,打造面向京津冀的協同發展示範區、科技創新引領區、首都國際交往新門户、城鄉發展深化改革先行區。
房山新城,聚焦良鄉高教園區産學研用融合發展,加强高端製造業基地、新材料産業基地、生態谷建設,打造首都西南部重點生態保育及區域生態治理協作區、京津冀區域京保石發展軸上的重要節點、科技金融創新轉型發展示範區、歷史文化和地質遺迹相融合的國際旅遊休閒區。
【探索“混合用地”模式降成本】 “總體原則是,充分把握减量集約與提質增效的有序平衡,完善‘準入’與‘退出’的雙向管理機制,提高産業用地利用效率,促進産業轉型昇級,優化産業園區布局,加速園區主導産業集聚發展。”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平原新城將探索“混合用地”模式,增强發展活力,形成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並嚴控産業用地成本,針對不同産業類型,制定差别化的土地供應政策和定價機制,以緩解市場主體當期資金壓力,實現節地水平和産出效益“雙提昇”。
與此同時,還將建立更加緊密的協同發展機制,加强平原新城與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生態涵養區協同發展。根據《實施方案》,本市將研究建立海淀區與昌平區,城市副中心、朝陽區與大興區、房山區、順義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創新科技園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業多元化合作機制;進一步完善中關村“一區十六園”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針對平原新城涉及的房山園、順義園、昌平園、大興-亦莊園,加强高精尖産業合作及業務對接。
【中心城區公共服務向平原新城轉移】 如何提高平原新城承載能力?如何實現高質量的發展、成爲首都經濟新的增長極?縱觀《實施方案》,將在公共服務、交通承載、産業發展三大領域上狠下功夫,夯實平原新城新發展基礎。
首先,加快補齊公共服務短板,是實現發展基礎中的基礎。據悉,本市將研究制定平原新城公共服務資源補短板項目清單,有序引導中心城區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向平原新城精準轉移。市發改委介紹,下一步將重點彌補基礎教育學位、醫療床位缺口,研究教育、衛生領域編制保障,實現“造血”,包括:加快推進北京工商大學、首都醫科大學等新校區和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城南院區、北京友誼醫院順義院區、北京兒童醫院新院區、北京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二期擴建等三甲醫院建設。
“平原新城將塑造獨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制定建築空間、街道空間、緑色空間、地下空間、景觀視廊、第五立面等專項設計導則,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設計規範和標準”,相關負責人介紹説。與此同時,根據《實施方案》,平原新城還將打造大尺度生態藍緑空間,着力實現每個平原新城至少建設1處成規模的城市森林公園。目前,正在推進建設狼垡城市森林公園、温榆河濕地公園(一期)等一系列城市森林公園,下一步,還將進一步推進奥北森林公園等公園建設。
其次,强化交通承載能力,未來平原新城將集約打造活力“站城融合”。一方面,加快完善中心城區與平原新城既有交通通道,打通京良路西段、馬家堡西路南延等一批斷點,按規劃實施北清路、安立路、京密路等快速化提級改造,提昇路網可靠性和通行效率;加快推進市郊鐵路城市副中心綫西段、東北環綫整體提昇工程,逐步推動實現市郊鐵路公交化運營。另一方面,將完善内部交通出行體系,因地制宜實施路口秩序化改造。據悉,目前已在大興新城範圍内完成133處交叉路口秩序化改造。同時,還將更科學地規劃建設管理城市停車設施。
據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平原新城在堅持用地規模、建築指標“雙控”的基礎上,將試點以市域(郊)鐵路黄土店站、牛欄山站等軌道交通站點爲核心,劃定重點規劃實施單元,“將圍遶本市第一批軌道‘微中心’名録,推動平原新城軌道交通‘微中心’建設,實現商業、商務、公共服務等公共功能用地面積占比達到30%,形成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間格局,打造‘站城融合’的活力新城。”最後,扎實推動産業發展、實現職住平衡,成爲發展的一大關鍵。根據《實施方案》,將進一步推動實現職住平衡,加强平原新城與臨近産業園區、開發區的職住統籌協調,引導相關就業人口在平原新城就近居住。
未來,本市將多渠道籌集房源,加大平原新城、産業園區及開發區周邊等租賃房源有效供給,有針對性地配套建設一批集體土地租賃住房。此外,也鼓勵企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建設租賃住房,解决單位職工和引進人才住房需求。對於納入全市政策性住房建設計劃的集體土地租賃住房項目,租賃用户使用水電氣熱執行居民價格。據悉,目前新城範圍内已累計實現開工集租房1.9餘萬套。(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