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廣東前5月海上風電完成投資252億元
  廣州訊 在陽江沙扒海域,國内首個近海深水區海上風電項目——華電陽江青洲三5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目前正進行風機吊裝。這是國内首個在水深35米—50米深水區建設的海上風電場。陽江海上風電開發已率先實現從近海淺水區向近海深水區突破。
  緑色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十四五”及今後一段時間,我國海上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將進入大規模開發、高質量躍昇發展的新階段。廣東“十四五”保障能源供給和安全任務十分艱巨,需要大力加快海上風電等清潔能源項目建設,全力保障電力可靠供應,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
  7月1日早上,國家管網集團廣東省網公司調控中心主任徐遷來到辦公室,打開生産數據系統平臺,高興地發現,今年上半年輸氣量較2020年同比增長76%,創歷史新高。
  據廣東省網介紹,截至6月30日,已建成天然氣管道1550公里,途經廣東21個市,50個縣區,已基本建成以珠三角爲中心、横跨粤東西北的“全省一張網”,形成以海氣、西氣東輸二綫、進口LNG等多氣源互補供氣格局。天然氣省級管網自投産以來,向廣東省累計供氣超過410億立方米,相當於替代標煤5343萬噸,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5億噸,植樹5.83億棵,爲廣東省低碳、環保、快速發展提供清潔能源保障,成爲廣東省清潔能源應用、節能减排的排頭兵。
  數據顯示,2020年,珠三角地區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92.9%。深圳全年灰霾日僅3天,達到1988年以來最優水平。碧水藍天的背後,緑色能源支撑作用明顯。
  截至2020年底,廣東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6089萬千瓦,其中核電裝機1614萬千瓦,氣電裝機2838萬千瓦,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裝機1637萬千瓦;天然氣供應能力478億立方/年,建成天然氣主幹管網3630公里,LNG(液化天然氣)接收站4座,充電站約3450座,高速公路快充站354座,公用充電樁約15萬個;2020年全省新能源産業營業收入約4300億元。廣東能源消費結構正向清潔低碳加快轉變。
  今年上半年,廣東用電負荷需求、電量增長雙雙超出預期。
  其中,粤港澳大灣區是電力電量增長的主導力量。1—4月,大灣區九市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去年增長近三成。第二産業、第三産業用電需求持續旺盛,合計拉動增長27.5個百分點。5月以來,廣東用電量同比過去兩年平均增長了15.7%,5月22日,廣東統調最高負荷需求達1.33億千瓦,比歷史最高負荷高出600萬千瓦。
  受持續高温、局部地區負荷增長遠超預期等情况影響,個别尖峰時刻出現了供應緊張甚至不足的情况,部分地區實施了有序用電。
  然而這樣的情况很快就得到了緩解。南方電網發揮了區域資源平臺優化配置作用,内外挖潜,通過靈活調劑省間餘缺,挖掘廣東省内發電機組潜力,開展市場化交易等手段,有力保障了廣東電力有序供應。
  在廣東,一批新興産業公司,在供需兩旺的形勢下,實現了“錯峰不减産”。超視堺國際科技(廣州)有限公司電力部負責人楊泰忠告訴記者,廣州供電局爲企業提供了空調節能策略,在光伏發電方面也給予了大力支持,讓用電可以更節能,“地方政府和供電局采取了很多措施保供電,確保企業穩定生産,公司對完成今年的經營指標很有信心。”
  6月5日起,廣東没有再安排有序用電。隨着汛期到來水電出力增加,6月中下旬,廣東電力供應緊張形勢緩解。
  南方電網表示,廣東目標網架重點工程建設正加快推進,構建容量充足、結構清晰、運行高效、事故可控的主網架結構。2025年前,該公司還將大力支持新能源接入,具備支撑新能源新增裝機1億千瓦以上的接入消納能力。
  今年3月,在廣東珠海三角島桂山二期風電場,由廣東電網自主研製的8兆瓦級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一體化測試平臺正式投運,將有力支持廣東海上風電大容量機組規模化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5月底,國内自主研發的全球首臺最高可抗17級臺風的海上漂浮式風電機組在明陽智能陽江基地裝配下綫。此前,陽江風電裝備製造基地生産的均是固定式海上風機裝備。該款抗臺風級海上漂浮式風電機組的下綫,對國内風電開發走向深遠海具有重要意義。
  “海上風電發展前景廣闊,規模化開發利用海上風電是廣東省新增電源的重要抓手。廣東海風資源豐富,具備打造海上風電優勢産業集群、實現集中連片規模化開發目標、率先推進海上風電平價示範開發的優勢條件。”中國能建廣東院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彭雪平指出。
  今年以來,廣東能源建設項目進度不斷加快,1—5月能源領域投資進度爲51.7%,其中海上風電完成投資252億元,電網工程完成173億元。
  現在在廣東,集中了海上風電、儲能、氫能、新能源汽車、光伏等清潔能源産學研用各個環節。2020年,全省新能源産業營業收入約4300億元。産業技術水平加快提昇,風力發電機組、逆變器、高效太陽能電池和集熱器、氫燃料電池電堆等研發製造處於全國領先地位,氫能利用、儲能技術、充電樁和智能電網建設位居全國前列,自主品牌“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天然氣水合物連創試採紀録。産業集聚效應逐步顯現,在核電、海上風電、太陽能、氫能産業方面産生了一批優勢特色企業,形成了骨幹企業帶動、重大項目支撑、上下游企業集聚發展的態勢。
  “廣東要堅持因地制宜、差异化發展原則。”中國能建廣東院副總工程師範永春建議,對我省具有較好發展基礎的海上風電、先進核電和太陽能,要重點對標價值鏈高端補齊短板,推動做大做强;對未來發展潜力巨大、且我省已初具先發優勢的氫能和儲能,要着力培育發展龍頭企業,搶佔技術制高點和價值鏈核心部分,形成未來競争優勢産業;對生物質能、波浪能、天然氣水合物,現階段重點實施示範推進工程。(劉倩)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投稿、广告、商务: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