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首页
报业简介
版面导航
第01版:頭版聚焦
第02版:基建動態
第03版:時代風雲
第04版:灣區之聲
媒体矩阵
联系我们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粤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尋求“拼船出海”
要有創新的大勇氣、大胸懷、大决心
香港訊
城市群發展,或産生“1+1大於2”的效果。目前,京津冀、長三角、粤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逐步形成,並在推廣經驗。不久前,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上,澳門特别行政區前行政長官何厚鏵、香港特别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澳門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中國國際經濟關係學會會長李若谷、珠海市委書記郭永航、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東京大學教授丸川知雄,圍遶粤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案例,討論城市群發展經驗和建議。
【倡導大灣區城市進行功能定位】
澳門特别行政區前行政長官、第十三届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發表主旨演講。他指出,建設好大灣區關鍵在創新,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大灣區的發展目標。
他提到,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强粤港澳産學研協同發展,完善港深、廣深港、港珠澳創新走廊和深港、粤澳横琴等科技創新級的架構體系,推進綜合性的國家科技中心建設,爲“十四五”時期推進粤港澳大灣區建設指明瞭重要方向。
何厚鏵指出,功能定位是粤港澳大灣區發揮最大優勢的關鍵,大灣區内各城市和特區要有合理的布局和分工,根據不同的功能和定位做好自身的規劃,錯位發展,互補共贏。利用好香港的金融服務業、深圳的創新、珠三角的製造業、澳門與葡語國家的關係,以技術創新推動産業創新,推動珠三角製造業的轉型昇級,增强區域産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他提出,應該開拓粤港澳經濟合作新模式,促進産業鏈昇級,推動大灣區一體化發展達到更高水平、發揮更大的作用。
何厚鏵又表示,當前新産業的革命和新經濟發展正在改變全球經濟格局,區域合作帶動優勢互補,通過整合和優化配置粤港澳的創新資源,讓大灣區9個城市和兩個特區發揮各自所長,彌補各自的不足,就可以形成更强的創新合力,顯現新的綜合優勢。
【香港欲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拼船出海”】
香港特别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指出,在粤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中,科技創新走在金融、航運等諸多行業之前。她認爲,香港能參與到粤港澳大灣區的高科技發展的“拼船出海”中,乘風破浪、達到行穩致遠。
林鄭月娥表示,香港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大學科研實力、金融融資方面。她表示,香港有5所大學位列全球排名前100强,尤其在基礎科研方面實力雄厚。
她指出,香港的融資環境適合高科技公司的發展。記者查詢,2018年以來,港交所先後修改《上市規則》,同意同股不同權公司、生物醫藥公司赴港上市,又同意在部分發達市場已上市的中資企業使用便利、簡單的規則在香港實現第二上市。林鄭月娥表示,香港已經成爲全球第二大生物醫藥上市港口,去年的IPO募資額度也達到全球第二,未來會越來越好。
林鄭月娥認爲,綜合科研、製造、金融等要素來看,粤港澳大灣區具有一個發展科技創新的完整産業鏈,這與其他可比城市群相比較,是一大優勢。例如在金融方面,在美國,位於洛杉磯灣區、硅谷的科創公司也不得不在東部的紐約上市,相比之下,粤港澳大灣區内的香港作爲上市市場具有地理親近的優勢。在製造方面,香港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也將製造業北移到廣東省。
林鄭月娥强調,未來必須争取更多的科研人才落户大灣區,希望深圳和香港聯合做一個政策包、吸引海外人才。
【澳門尋求經濟發展新出路】
據統計,自從1999年回歸以來,澳門的GDP實現多次階梯級的增長,人均GDP從1.5萬美元增長至2019年的8.2萬美元。然而,近年來澳門正在反思過度依賴博彩業的經濟結構,希望尋求發展新出路。澳門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表示,粤港澳大灣區爲澳門發展帶來新動力,其中横琴將是第一站,將發展中成藥産業。
李偉農表示,新冠疫情突如其來,令澳門重新思考以往的高速增長是不是能够繼往開來、承前啓後。他指出,如果按照原本的經濟結構,高速增長可能不會持續。
他介紹,在大灣區城市群中,澳門具有獨特的發展要素。一是澳門具有獨特的文旅資源,每年接待遊客能力達到4000萬人次,這與澳門深厚的文化底藴、世界水平的服務、國際化的人才脱不了關係。另外,澳門是一個連接中國和葡語系國家的平臺,可以提供法律、商業服務,令澳門連接大宗商品、紡織品、機電等多方面的貿易關係,這也將順應中國與葡語系國家貿易往來日益增長的趨勢。
李偉農表示,粤澳(横琴)深度合作區是澳門重要的發展契機,因爲澳門一直以來缺乏空間,空間制約了澳門産業的發展,也制約了澳門的生活條件。
圍遶中醫藥的産業即將在横琴展開。李偉農指出,《中藥藥事活動及中成藥註册法》即將出臺、澳門藥監局將會成立,澳門與横琴將就中成藥、中醫藥文化、經典名方或者漢方的研究和製造展開合作,更可以推廣到東南亞等海外市場。
【藉助比較優勢發展完整高科技産業鏈】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角度,進行了一些比較理論學的闡述。他表示,從新結構經濟學角度,要抓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比較優勢,要考慮四個要素,包括資金、人才、産業集群和市場。
從資金角度,林毅夫指出,科技創新、新興産業都是資本跟技術密集型産業,只有在資金非常豐富的地區,這種産業才有發展的土壤。
林毅夫認爲,粤港澳大灣區具有資本優勢,相關城市的資本實力具有區分度、有利於産業鏈上的不同産業展開配合。其中,既有人均GDP達到8萬多美元的澳門、人均GDP4萬多美元的香港,也有人均GDP在2萬多美元水平的諸多内地城市,綜合而言,粤港澳大灣區的資本優勢在全球而言屬於高水平。
從人才方面,林毅夫表示,粤港澳大灣區不僅人口衆多,而且素質較高。他强調,大灣區不僅在衆多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學中培養了研究性人才,且在珠三角製造業中也培養了諸多製造型人才,這形成了真正的人才優勢。
從産業集群方面,林毅夫指出,高科技、新興産業不同於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後者的工業鏈比較短,而前者具備規模效應、供應鏈非常長,因此不可能在一個市、一個省、一個地方把所有的供應鏈都達到規模經濟。他認爲,在過去,一個鄉可能就有一個産業集群,而如今在大灣區,各個地方有比較優勢,可以在這個産業集群當中做最好的分工,形成最有效力的産業集群,這是按照比較優勢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
從市場方面,林毅夫認爲,中國有全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經濟總量目前占全世界經濟總量大約18%,然而,還可充分利用國内市場、國際市場兩個市場。
中國國際經濟關係學會會長李若谷認爲,推進大灣區合作,一定要有創新的思想,一定要有創新的勇氣,大胸懷、大决心。他又建議,要打破人員和信息的交流藩籬、進行税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協調統一。
珠海市委書記郭永航認爲,横琴和澳門合作區將進行率先試水。他認爲,這既解决了澳門産業多元發展的問題,解决了港澳地區長遠的創新空間問題,也將解决内地城市走出去的問題,進一步發揮港澳不可替代獨特作用的問題。他認爲,粤港澳大灣區下一步進入新發展階段,在實現制度融合、規則軟連通方面率先走出一步,獲得實質性進展,這將啓發和推開在粤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其他節點的繁榮發展。(江月)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