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訊 5月8日上午,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發設計的半潜式深遠海智能養殖旅遊平臺簽約建造儀式在廣船國際有限公司龍穴島基地舉行。這是廣東首臺商業化半潜式深遠海智能養殖旅遊平臺。
深遠海大型智能養殖平臺是向深海拓展漁業養殖空間的技術裝備。中國2019年漁業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8年我國海洋水産捕撈量從1403.86萬噸减少到1270.21萬噸,海洋漁業養殖産量從1732.4萬噸增加至2031.22萬噸。這些數據表明,自然漁業資源正在明顯减少,而海水養殖的産量和海産品的需求量都在增加。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海水養殖産量的增長比例從2014年的4.07%减小爲2018年的1.53%,一定程度上説明傳統海灣養殖空間已趨於飽和,發展受限。因此,擴展海洋漁業發展空間、提高質量、降低污染,開發新型海洋漁業養殖技術與裝備,使海水養殖由港灣和近海走向開闊海域,已成爲發展的必然選擇。
然而傳統養殖網箱因能源供給匱乏、抗風浪能力差、無法搭載現代化養殖設備等卡脖子問題遲遲無法走出港灣,過度的近海養殖導致水體污染、魚病多發等問題。目前,廣東省以大力發展深遠海大型智能養殖平臺、打造粤海糧倉爲着力點,推動海洋漁業由近淺海向深遠海發展,不斷拓展延伸産業發展空間和價值鏈。
爲推動養殖業走向深遠海,發展遠海休閒漁業,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基於數十年波浪能發電研究,將半潜式波浪能發電技術與深海養殖、海上旅遊相結合,成功研發出集波浪能發電、養殖、旅遊、通訊爲一體的半潜式海上漁業綜合平臺技術。該技術目前已獲中國、歐盟、日本、加拿大發明專利授權。在自然資源部和廣東省支持下,我國首臺半潜式波浪能養殖旅遊平臺“澎湖號”於2019年6月在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孖洲島修造基地建成,並於當年8月投放到廣東大麟洋海洋生物有限公司珠海蜘洲島養殖漁場,至今已連續運行一年半以上,成功進行了多種魚類的漁業養殖示範。
“澎湖號”長60米,寬28米,高16米,工作喫水12米,采用鋼結構加軟體網結合形成養殖水體,可提供1.5萬立方米養殖水體;平臺具備20人居住空間,設置了300立方倉儲空間,搭載可再生能源裝機120kW,其中波浪能裝機60kW,太陽能裝機60kW,儲能配置500kWh,能源自給自足,全部來源於海上可再生能源。平臺搭載海水淡化、污水處理、熱水器、空調、冰櫃等生活設備,養殖系統配備了自動投餌、魚群監控、水質監測和活魚傳輸等現代化漁業生産設備。
“澎湖號”第一季試養金鯧魚,2020年元旦前出魚,魚品色澤鮮艷、體型健碩,批發售價高出傳統網箱魚價2元/斤;第二季試養石斑魚,目前長勢喜人,即將出售。兩季兩種魚試養過程中無任何魚病發生,經檢測“澎湖號”養殖出的魚品各項指標均達到優良,基本驗证了開闊海域大水體養殖的優越性。
“澎湖號”連續運行一年多來,經歷兩個夏季多個風暴及一次14級臺風正面襲擊,裝置在風暴中錨泊牢固、姿態平穩、監控正常,無網箱内魚群死亡現象發生,保障和保護了漁業公司的魚類資産,充分證明瞭該技術應用於深遠海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此外,穩定且寬敞的平臺和房間,爲“澎湖號”開展海上旅遊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開展漁業養殖的同時,積極推進海上休閒漁業活動,“澎湖號”已成爲桂山旅遊的一個亮點,桂山島+澎湖號已成爲廣東省一條經典旅遊綫路,截至目前,“澎湖號”已累計接待北京、廣東、遼寧、山東、上海、福建、廣西、海南、澳門等多個省市的來訪,累計接待參觀旅遊3000餘人次。
“澎湖號”平臺設計壽命20年,預期3-4年可實現回本,具有良好的經濟性。在半潜式波浪能養殖平臺“澎湖號”成功示範運行近2年的基礎上,廣州能源所開展深遠海智能養殖平臺的系列化研發設計和産業化推廣,現已承接多個商業化設計訂單。本次簽約建造的80米半潜式深遠海智能養殖旅遊平臺由陽江恒邦漁業有限公司委托廣州能源所研發並已完成設計,將入級中國船級社,養殖水體3萬立方米,采用海洋清潔能源供電,完工後將投放於廣東陽江海陵島附近海域開展漁業養殖和休閒旅遊活動。
本次商業訂單的簽約建造,標誌着廣州能源所半潜式深遠海智能養殖旅遊平臺技術産業化邁出了關鍵一步。廣州能源所已完成長40米、60米、80米、100米、120米等多個型號、多種配置的半潜式深遠海智能化養殖平臺設計,並在不斷研發更大型號的養殖平臺,努力爲海水養殖産業轉型昇級提供技術和裝備支撑,助力國家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龍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