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訊 “開山劈嶺、鑿洞架橋,上萬工人靠肩挑背扛,用短短一年時間完成了東深供水工程建設,順利實現了引水東江、供給香港的使命,這在當時也傳爲一段佳話。”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81歲的陳寶强憶及56年前參與東深供水工程建設的情形,不無感慨。
【香港水荒苦民衆,内地援水解焦灼】 “當年,内地的報紙和廣播等媒體都有關注報導香港缺水方面的新聞。我們得知後都非常震驚,没有想到香港缺水問題如此嚴重,尤其是1963年香港水灾之時,看到香港同胞深陷水荒危機,心裏也萬分不落忍。”東深供水工程一期、三期設計師,今年86歲的王壽永接受采訪時説。
196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旱情席捲香港,港府當局嚴厲限水,最困難時期4天才供水一次,一次僅4個小時,數百萬香港居民生活用水遭遇嚴重困難。據當年香港《文匯報》報導,由於缺水,織造業及漂染業减産30%至50%,13個行業停工减産損失達6000萬港元,飲食業大受打擊,數十萬工人生計受到嚴重威脅。
“那時我只有幾歲,就記得家裏水很不够用,還得全家去取水點裝水回家。”祖籍中山的何靄倫告訴記者。她1948年跟着父母到香港生活,但後來由於香港嚴重水荒,幾年後父母還是帶她回内地生活了。
香港水荒引起内地極大關注,如何從根本解除香港水荒?1963年6月10日,周恩來總理審閲廣東省委《關於向香港供水問題的談判報告》後,决定建設引水工程,引東江水供應香港。首期東深供水工程於1964年2月20日動工興建。這期工程全長83公里,需要用8級抽水站將東江水提昇46米,“倒流”注入深圳雁田水庫,再供給香港。彼時,施工嚴重缺乏機械設備、只能依靠人力的情况下,要將水位逐級往上提昇,困難可想而知。
陳寶强回憶道:“東深供水工程開建時,我是廣東省水利廳下屬的機械施工隊的工人。‘讓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是首期工程建設時期的口號,也是人與自然較量的真實寫照。”
何靄倫説,她於1964年加入東深供水工程的建設,當時現代化作業工具還並不普及,該工程建設主要依靠的仍是人力。在工程施工現場,除幾臺壓土機、拌和機、碎石機外,鋤頭、鐵鍬、扁擔和手推車等這些原始工具是最有用的“利器”,陪伴着工人們度過了一段又一段艱苦奮鬥的歲月。
“江水倒流,高山低頭;恩波遠澤,萬衆傾心”“飲水思源,心懷祖國”。1965年3月,東深供水工程建成通水!落成慶祝會上,東深供水工程的建設者們收到港方兩面錦旗。滿載祖國人民深情厚誼的東江水,沿着新建成的東深供水工程,在石馬河流進深圳水庫、流進香江、流進香港同胞的心田。
【工程永續不停息,後浪接力護清流】 爲滿足香港、深圳和東莞等地用水需求,東深供水工程曾先後進行了三次擴建和一次改造,年供水能力由初期的0.68億立方米提昇爲24.23億立方米。56年過去,東深供水工程向香港輸送了大半個三峽水庫的水量,並保持着優於國家地表水Ⅱ類水質的質量標準。
未來,東深供水工程會如何?“我們現在的管理團隊主要就是以一流工程、一流管理爲目標,讓管理措施手段和水平匹配得上東深工程對港深供水的保障任務。”廣東粤港供水有限公司生産技術部水質管理經理佟立輝介紹説,他們積極采取一些新措施、新技術,開展生態改善、智慧工程、智慧管理工作,努力樹立行業標杆。
1986年出生的佟立輝,2010年從武漢大學畢業後就來到廣東粤港供水有限公司,先後在該公司的水環境監測中心任職研發管理,生産技術部任水質管理經理,她的主要工作是“水質保護”,需要對整個工程的水質管理開展統籌工作,包括水質監測、制定實施檢測方案、分析評價監測數據等。
“我們將繼承前輩們敢讓江河倒流、高山低頭的氣魄,爲維護香港繁榮穩定、推進粤港澳大灣區建設貢獻力量。”作爲東深供水工程的一份子,佟立輝無比自豪地説。
“廣東目前正在推進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廣東粤港供水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鄭航桅表示,該工程建成後,將實現從西江向珠三角東部地區引水,有效解决廣州、深圳、東莞生活生産用水難題,並爲香港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爲粤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展提供重要的水安全支撑。(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