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訊 近3年對83條城中村實施改造,近5年對183條城中村完成改造——爲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廣州正開展一場關乎未來發展的大規模城市更新行動。這是城市發展進入存量規劃時代的必然選擇,也是廣州促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主引擎。
從强化産業導入,到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再到補齊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廣州城市更新没有停留在物理層面,而是帶動城市空間、城市功能和城市質量的提昇,最終實現生産、生活和生態等三“生”共融發展。
【更新提速:向存量要資源】 城市更新正成爲不少地方政府推進的重點工作,但像廣州這樣將其作爲一項城市發展戰略,還較爲少見。
去年8月,在廣州市委全會上,城市更新與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並列成爲推動全市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雙引擎”。廣州市委書記張碩輔表示,這是廣州落實中央囑托的戰略路徑和重要抓手,事關廣州長遠發展。
城市更新也是廣州進入新發展時期的當務之急。
根據集約節約用地有關規定,除國家和省指定重點項目享有新增用地指標,廣州其餘項目用地指標均需與盤活存量土地掛鈎。用地“零增長”倒逼廣州必須盤活存量低效用地。
“廣州産業經濟仍在快速發展中,城市建設需做好土地保障,在十字路口,廣州必須啃下這塊硬骨頭,爲重大項目、重大基礎設施和重要功能平臺落地騰出空間。”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姜莉説。
從十年前的“三舊”改造,到五年前的“微改造”,多年探索讓廣州具備了推進新一輪城市更新的底氣。
“存量土地也是城市的寶貴資源。”廣州市城市更新規劃研究院院長駱建雲説,“在推動過程中,不能只顧眼前,要爲我們的城市未來預留發展空間與設施,更要妥善處理存量資源再開發下各方利益的平衡問題。”
【空間、功能、質量全面昇級】 廣州城市更新涵蓋了“三舊”:舊城鎮、舊廠房和舊村莊改造;“三園”:村級工業園、專業批發市場、中心城區物流園轉型;以及“三亂”:違法建設、黑臭水體、“散亂污”場所。
存量空間權屬復雜,牽扯多個部門。廣州變過去由市區城市更新部門“單兵作戰”,爲市委主要負責人掛帥的深化城市更新領導小組統籌協同推進,通過强化組織保障,横向貫通、上下聯動處置堵點、難點。
在廣州、佛山交界處的廣州國際智能科技園,現代化的寫字樓已拔地而起,“嶺南V谷”招牌甚是惹眼。改造前,這裏是石灰廠、鐵粒廠的舊廠房及倉庫聚集地,年利税60萬元。目前,廣州工控集團及下屬企業等30多家企業已經入駐,預計年産值將接近800億元。
在廣州琶洲,除了享譽全球的廣交會展館,這裏已成爲唯品會、阿裏、騰訊等區域總部經濟聚集區。在琶洲對面,原本是建材市場林立的魚珠片區,如今已加入舊廠改造,正在爲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騰空間。
“城市更新杜絶房地産化,將提供更多中低成本空間用於産業和創新,具體項目還設置好産業建設量的占比。同時,配建中小户型低成本住房,滿足新市民、産業人才、低收入人群的多層次住房需求,促進産城融合和職住平衡。”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郭昊羽説。
在全力推進城市更新中,廣州首次劃定總規模達621平方公里的工業用地“紅綫”,爲建設製造强市蓄力。
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張宏偉説:“村級工業園該拆的拆,該提昇的提昇,最終實現工業用地集聚連片發展。特别是位於‘紅綫’内的村級工業園,必須重點保障工業用地功能,實現‘工改工’。”
【“把最好的配套留給老百姓”】 進入番禺區沙灣古鎮,一面巨型磚雕藝術影壁映入眼簾,它出自民間工藝大師何世良之手。這裏是有着800多年曆史的嶺南文化古鎮。雕塑工程是古鎮改造的七個項目之一。通過老城“微改造”,遊客走在古鎮街頭,隨處可以體會到嶺南文化底藴。
“在千年曆史老城中,新活力的實現要求我們堅决避免對歷史文化街區大拆大建。”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王宏偉説,廣州始終將歷史文化保護及活化利用放在第一位,用“綉花”功夫修復風貌,織補功能,讓老城更有韵味。
截至目前,廣州市已盤活存量用地67平方公里,新增公共服務設施4.75萬個、緑化面積871萬平方米,既爲城市高質量發展盤活了土地,也提昇了當地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作爲全國有名的“淘寶村”,白雲區大源村居住着近17萬人,外來人口衆多,出租屋多,物流園多。在更新改造中,全村拆違871宗,“散亂污”場所清理1226家,7條黑臭河涌全面治理,村民收入大幅提高,社會治安狀况得到較大改善。
“以前是垃圾圍村、污水横流。現在我還可以看到兒時的小溪清水流淌了。”大源村村委會主任賀冬貴感嘆,“特别是新建的3公里碧道和14個口袋公園,成爲居民休閒好去處。”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廣州市副市長林道平表示,廣州在城市更新中注重高强度補齊公共服務的短板,“一定要配齊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消防、派出所、老年活動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公共設施,空間規劃要具有前瞻性,把最好的配套留給老百姓。”
“新一輪城市更新不是房地産開發的過程,而是城市實現動能轉换和效率、質量變革的過程。”他説。(徐金鵬 周强 馬曉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