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由中交二公院总承包的武汉市武昌区紫阳公园紫阳湖“大湖+”工程对紫阳公园进行改造升级之后,正式开园,人水和谐的古典园林山水已然入画,擦亮了武昌古城的“生态之眼”。
“以前这里连路都不好走。”家住首义路的张婆婆竖起了大拇指:“现在改头换面了,蛮舒服,你们真是为老百姓做了件实事!”
经过两年的改造升级,70岁老园重焕新生,离不开设计建设者的匠心雅韵,人为心、文化为魂、生态为骨、山水美景为衣,在武昌老城区绽放出一抹新绿。
【武昌第一个样板湖区工程】 2018年,紫阳湖“大湖+”EPC项目作为武昌第一个样板湖区工程,从建设之初就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文化理念。“我们的‘可持续’体现在历史文化可持续传承、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服务功能可持续更新、管理模式可持续升级这四个落脚点上。”二公院和美公司董事长周喜龙说道。
工程含新建、改建园林建筑18栋,总面积达4550平方米,均由团队中经验丰富的古建匠师操刀。为了保证古建筑风貌的充分还原,以及“历史文化可持续传承”这一初衷,建设团队将原琉璃瓦小心翼翼地拆下清洗,运送到厂家按样烧制;为了保护现有古树,建设团队对树池大小、混凝土边界进行精确控制,将大树须状根保存得完好无缺。
【查证历史,塑造紫阳阁】 在众多建筑中,坐落于中心位置的紫阳阁可以说让设计师们煞费苦心。和美公司设计师陈亮观察公园天际线时发现:“湖中岛屿虽然绿树成荫、郁郁葱葱,但整体比较柔和,需要配置一个有向上的、有张力的建筑。”翻查史料典籍后发现紫阳湖中心本有建筑,乃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会客休闲之所,最终设计团队决定延续历史传承,在这里重新修建一座地标性建筑。
项目团队开始计划设计一座塔楼,但对武昌古城轴线的特点进行分析后,塔无法与轴线上的白云阁、辛亥革命博物馆、起义门等建筑相匹配,经过多方讨论,最终确定修建阁楼,且位置定在武昌古城轴线沿线与湖心岛核心交汇处,查阅典籍后最终命名为“紫阳阁”。现在市民可以登楼远眺,俯瞰全园。
【湖水净化系统实现自净功能】 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落脚点上,为了更新紫阳湖水质,团队在湖心岛上建起了一套地埋式的湖水循环净化系统,采用了最先进的自然循环炭系载体水处理技术,模仿大自然在物质循环过程中的自净功能,以及土壤和水田对污水的净化原理,将天然的木炭、朽木、石头、粘土、废铁等进行高科技改性加工,制成具有自净功能的生物酶木炭、聚合脱氮、聚合脱磷等多种介质的填料,利用其物化特性和微孔隙立体构造,培养具有净化性能的微生物,提高了自然材料对水处理的物理化学净化能力。“紫阳湖与外界水体没有交换,通过打造水循环净化系统,让湖水在内部循环流动,实现自净功能。”陈亮说。
【新建六馆提升文化底蕴】 在功能设计上,团队秉持“服务功能可持续更新”项目文化落脚点,对原有景观加以保护修缮,延续历史风貌;将新建筑融合更多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收回外租建筑,最大限度“还园于民”。在位于公园北区的一座新中式钢结构建筑,设有热带雨林体验馆、公园大课堂、自然科普讲座、沙龙等;“六馆”包括书画展览馆、汉剧博物馆、紫阳湖水生态馆、张之洞历史陈列馆、地契博物馆、茶文化馆等。这些场馆,多半是将公园闲置的建筑进行古典风貌恢复后,重新注入文化源泉,不断提升公园功能属性。
不仅如此,还有许多设计细节体现着公园的服务持续升级。团队为儿童设计了游乐体验区,启迪儿童对自然的认知;对公园进行了亮化提升,特别是沿湖道增加了灯光设计,方便市民夜间行走;公园设置十几处报警系统,市民遇到紧急情况可以立即按下报警按钮。
如今,漫步公园,绿地、树木生机盎然;紫阳湖波光粼粼,不时可见野鸭觅食;建筑群古朴恢弘,都彰显着古园新韵的“可持续发展”气息。
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紫阳公园工程分三期建设:近期为生态提升,加强湖水湖滨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打造特色滨湖景观,目前已圆满完成;中期为产业创新,积极探索青少年教育、文创产业和旅游开发;远期为社会建设,挖掘人文历史资源,增加教育和旅游附加值,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融入武昌古城,带动片区发展,让紫阳公园成为武昌古城的一颗明珠。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公园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紫阳公园的改造作为武昌区的样板工程,还将逐步在武昌区其他六个湖泊(四美塘、沙湖、内沙湖、晒湖、都司湖、水果湖)推进。(中交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