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零下18℃,青藏高原的坚守
中建二局青海加西公路项目冬季施工侧记



  千山之巅,雪飘漫天———这里是中建二局西南公司青海加西公路项目所在地,也是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青海加西公路,正不断拉近西宁这座高原城市与外界的距离。
  一年前,中建二局在这里竖起“铁军”的旗帜。300多个日夜过去了,这个冬天,在海拔3200米的青藏高原东部,西南公司一支平均年龄仅26岁的队伍仍然坚守在零下18度的室外,与这片雪域高原见证着彼此的蜕变。
从“零”起步探路荒山雪原
  万丈高楼平地起。对于施工队来说,测量就像高楼的一块块“基石”。不过,和房建施工集中一个区域进行测量不同,项目经理李炎介绍,青海加西公路不仅测量点多、距离分散,还要遭受冬季低温的考验。看似不长的施工路段,团队却要完成14条公路路基施工段、17座桥梁、1.2公里隧道、1个单洞的测量。从“零”起步,零下18度的冬天也不停歇,整个过程难度堪比登天。
  从驻地到测量点,往往需要一两小时车程。为了推进施工进度,测量队每天带上一个暖壶,几盒方便面就赶往现场,还要面临不期而至的高反。作为首批抵达项目的开路人,对他们而言,高海拔环境并不能击退他们前进的信念,最大问题还是寒冷的环境。
  “青藏高原冬季来得早,10月份就开始下雪,山路结冰特别滑,走在上边容易摔倒,最怕的就是摔坏测量机器!”12月20日,漫天飞雪里,测量队长张建华带着团队又上山了。背着十多斤重的仪器,98年出生刚工作的许恩培一不留神就滑倒在地,滚出好几米远。从雪里挣扎着坐起来,小许赶紧检查仪器,确认没问题了又接着干。
  正是靠着攻坚的信念,在不到14个月的时间里,测量队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了100公里道路的桩基点位测量、路基断面测量、线路复核、隧道控制测量等工作,从“零”开拓荒山雪原。
零下18度“烤”软两米深冻土
  要把被荒野、雪域、群山环绕的高原城市同外界连起来,全靠一座座大桥。天堑想变通途,就必须先修桥。青海加西公路全长180公里,仅西南公司承建的18.8公里合同段内,就要修17座桥。
  凌空架桥还不算最难,最大的困难是低温影响施工。原来,项目地处区域分布着广袤的冻土,冬天泥土冻得像石头,有的冻土厚达2米。一时之间,专门打桥梁桩基的冲击钻也失了效,精度、进度都跟不上!
  “要不购买强度更高的冲击钻?”“费用上投入太大!”……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实地探测讨论,团队最后决定试试土法子———用火把土烤软。头脑风暴结束,此时已是高原的凌晨。
  经过试验,2米厚的冻土大约1天就能烤软,打桩前提前烤土,也不额外增加人力成本!
  找到办法,项目紧急采购200吨无烟煤,在桩基位置挖开已经结冰的冻土层,半埋火炉进行烤土作业。“过去就像在冰堆上打孔,又硬又不准,现在能在松土上打孔,既快又好,质量、工期都能保证!”项目经理李炎高兴地说。
  眼下正在施工的柏木峡特大桥已完工91根桩基,完工量超过总量一半,这无疑为项目冬歇前桩基全部完成上了一道保险。
土办法为隧道掘进“带盐”
  12月的青海,平均两天一场大雪,日平均气温一直在零下18度。外面天寒地冻,施工现场却有一处特别温暖的地方
  ———马鞍山隧道施工点。为了确保春节前完成400米深的节点计划,这里也成了全线最忙的地方。
  不过,隧道冬天施工却有一个难题,那就是二衬混凝土的施工。冬天的隧道内部最高只有5度,而混凝土施工必须在10度以上才能保证强度。
  项目总工程师刘军辉说,团队为隧道口装上厚厚的防风帘,还购入暖风机为隧道加温,这样一来,隧道就化身成一个“暖水壶”,温度达到15度以上。
  隧道施工的首个“拦路虎”攻克了,但困难远远没有结束。项目地处青藏高原,每次大雪过后,隧道口的积雪往往达到半米深,更远的路段甚至有一米来深。这样的路况显然没办法运输物资。眼下面临大干节点,每天几十车石渣着急运走,外面混凝土着急运进,急上加急。
  项目副总工程师袁乾龙介绍,每次大雪过后至少要为3公里路段撒盐,才能确保积雪顺利融化。为此,项目储备了近百吨工业盐,以确保冬季施工交通运输通畅。
  一年多来,青海加西公路雏形已显。待到全面通车后,西宁到兰州将从过去6小时缩短到3小时。风好正扬帆,奋斗正当时,中建青年浴“雪”奋战在这片热土,奋力为当地经济发展腾飞插上翅膀。(任思聪 邹园)

版权所有:中国基建报社   广告、业务、来稿:zgjjb@foxmail.com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