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陸海霞:“智能、緑色、融合、高效” 以新質生産力賦能建裝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撑,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十八大以來,我國快速向基建强國邁進,不僅加速推進了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取得了諸多新突破。建築裝飾行業作爲基礎設施建設中的重要角色,近年來通過專業的技術和創新設計,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擴大增值空間做出了重大貢獻。
  近日,在第二十三届中國科學家論壇上,無錫市焕新亦品裝飾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焕新亦品”)總裁陸海霞在一衆同行企業家欽羡的目光中,成功受賞了中國“建築裝飾行業科技創新突出個人”這一重磅榮譽。作爲建築裝飾行業的創新航標,陸海霞早在一年前就憑藉其前沿的設計理念、出色的革新實力及杰出的管理才能斬獲了“中國式現代化建築裝飾行業科技創新先鋒人物”稱號。今年,陸海霞再次榮膺行業創新類國家級榮譽,是她抓住新型基建與智能建裝的新機遇,探索新發展模式,服務新發展格局,爲行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新勢能的實力彰顯。
   以科技創新爲驅動力 爲行業提質同向發力
  在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現代化産業體系的建設是實現建築裝飾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作爲建築裝飾企業,必須堅持走一條面向世界,以傳承爲基礎,同時不斷創新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道路。依託陸海霞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焕新亦品自成立起就賡續傳承,着力於打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建裝工程項目,進而勇行開拓創新之路,不斷投入先進建築裝飾技術的研發、製造和推廣應用,優化企業的智能化裝備水平,構建標準化、規範化的現代建築裝飾工程管理體系,逐步朝着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的工程管理方向發展,有力促進了數字化信息技術與建築裝飾業的深度融合。在陸海霞的帶領下,焕新亦品以科學的施工技術、規範的運營模式以及卓越的工程質量持續打造出一個又一個精品項目,彰顯了非凡的品牌實力,贏得了業界内外的高度認可,榮獲了“建築裝飾行業科技創新突出單位”、“中國式現代化建築裝飾行業科技創新先行示範單位”等盛譽。
  陸海霞的成功並非偶然,在她看來,企業的發展空間不是限定的,可以像追求繪畫藝術那樣不遺餘力地去挖掘公司發展的更多可能。陸海霞結合當前建築裝飾行業發展的新趨勢,爲公司制定了“科技賦能公司數智化轉型”的發展戰略,並帶領團隊開創性地走出了多個引領行業發展的建設路徑。爲提高公司科技水平,她加大在設計和創意領域的研發投入,主導團隊采用虚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算法以及雲計算三大創新技術,原創發明瞭針對建築裝飾設計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平臺,帶來了多樣化的裝修設計方案,大幅度提昇了公司在施工設計方面的技術優勢。在建築裝飾項目管理方面,爲進一步提高施工和運維的效率,她帶領團隊創新推出BIM管理系統和雲端協同管理平臺,促使公司的管理系統和運營機制得到優化和昇級,實現了公司對建築裝飾項目全生命週期的數字化管理,成功助力公司躍居行業技術賦能企業發展的領軍地位,爲加速行業新質生産力的輸出做出了重大貢獻。陸海霞以智能建造爲突破口,在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行業發展的道路上,以完美的設計方案、精湛的施工機制和科學的管理模式不斷打造行業新質生産力,爲行業的轉型昇級注入强勁動力,引領建築裝飾行業數智化發展。
   踐行緑色低碳裝飾 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在“創新、協調、緑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國家鼓勵推動緑色建築裝飾新業態、新模式創新發展,也爲行業向緑色低碳轉型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對現階段的緑色低碳建裝趨勢,陸海霞提出,建築裝飾企業要提高工程管理的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環保水平,同時推廣和應用緑色低碳的材料、技術和服務,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形成緑色建築裝飾産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作爲領跑建築裝飾行業的菁英企業家,陸海霞一馬當先,帶領焕新亦品進行緑色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布局。她立足於國家大力推進建築裝飾行業緑色生態化的政策背景,以緑色科技爲支點,主導團隊采用先進的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來推進公司項目建設,爲公司的智慧化昇級帶來了新的發展動能,同時爲行業樹立了减少資源消耗和促進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緑色範本。
  一方面,她加强對於緑色建裝方式的推廣力度,組織開展以緑色建裝爲主題的系列宣傳和教育培訓活動,深入學習關於“雙碳”工作、發展數字經濟等方面的重要論述,不斷提高企業員工和行業相關人員對緑色建裝理念的認識。另一方面,她帶領焕新亦品與行業研究院展開合作,成立專項研究團隊,積極推進工程施工現場建築垃圾减量化,推動建裝廢棄物的高效處理與再利用,探索建立資源回收再利用一體化協同的緑色建造産業鏈。同時,陸海霞還積極開展企業的低碳體系建設、科技研發和諮詢業務,促進互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新技術與緑色建築的深度融合,推動建築裝飾數智化與低碳化轉型治理理念的落地,以科技創新將建築裝飾行業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推動向前。
   以藝術成就建築之美 以人文融合裝飾之妙
  一身藝術氣息的陸海霞從小就喜歡畫畫,很享受藝術創造的樂趣。在她書房的裝飾櫃裏赫然立着好幾幅中國當代油畫藝術家靳尚誼的作品。靳尚誼老先生熱衷研究一個畫種幾百年的發展演變,對於作品風格特色和藝術高度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其精神品格令陸海霞非常敬佩。就是在這樣的精神指引下,陸海霞在畫畫時十分嚴謹和堅韌,用心在素描畫作的體積和空間上静心雕琢,在統籌畫面多人物之間的關係之中反復推敲,逐漸培養出沉穩内斂、睿智冷峻的人格品性。當一條條灰色綫條形成一幅幅作品後,她便開始進階對畫面色彩、厚度以及色調進行探究。爲了觀察到物體最本真的色彩和面貌,她時常將自己置身於大自然的無限風光裏寫生。在日復一日的熱愛與打磨之中,她對時間和空間的感悟能力有了新的躍昇,還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關於色彩搭配、空間布局和色調統籌的審美體系。而這也爲她之後選擇建築裝飾行業並在此賽道上一騎絶塵,引領行業創新發展奠定了先行基礎。
  陸海霞的前沿設計理念在建築裝飾行業發揮着積極又深遠的影響。建築裝飾不僅是表面涂裝和傢具堆砌,其内核是藝術對生活的塑造和生活對藝術的致敬,而人作爲二者的紐帶,是最不可忽視的關鍵。所以,在她創立焕新亦品時,就爲團隊定下了“以設計爲主導”的發展戰略,并且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設計要求。她不完全迎合社會的潮流與大衆審美,不止步於滿足室内空間的功能需求,而是努力地去引導人們追求更加積極、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對於室内裝飾設計,陸海霞將時、空二者當作一個整體來考量,爲客户打造出能讓身心放鬆且契合個性需求的空間。這些空間可以是熱情奔放的,也可以是恬静悠然的,它們始終有着獨一無二的靈魂塑造,是可以爲栖居者帶來情緒價值和情感體驗的空間,展示出焕新亦品在建築裝飾設計“人文關懷”方面領先於行業發展的絶對優勢。同時,她提出空間的完美詮釋需要時間作爲重要的參考係,室内設計要考慮與時間的對話,先進的設計理念不僅僅要適應當下,也要關注過去和面向未來,從歷史中得到啓迪,在未來中更新迭代。對於商業空間裝飾設計,她則拒絶單薄地體現空間美學,而是致力於用裝飾設計反映社會功能的變革,並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厚植於其中。在每個商業空間項目前期,她無一例外地帶領團隊投入大量時間調研項目的相關背景,統籌包括策略、營銷、生活習慣、消費方式等在内的多方因素,從空間重構、光影關係、業態規劃等維度來設計出舒適的空間環境,打造出極富競争力的行業優質範本。
   匯聚人才與資源優勢 促進全産業鏈共昇級
  身爲一名建築裝飾領域的先鋒人物、管理企業的精英領導者,陸海霞高度重視自身和團隊的創新成長能力。她長期致力於建築領域的創新研究,推進核心智能建裝技術的研發應用,同時她也對國家的宏觀戰略以及建築裝飾行業的政策動態有着獨特、權威的分析見解。她積極參與行業上下游單位和企業開展的評審會議、設計比賽等行業活動,不斷以科學理論指導實踐,助力建築裝飾行業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在出席活動或者行業交流中,陸海霞真誠熱情地分享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她能通過室内設計論述現代化建裝理論,也能從人文藝術談及社會趨勢,持續提供有價值的思想輸出。對於科技的創新突破,陸海霞更爲看重人才的培養和教育的基礎性支撑。“行業要想加快實現轉型昇級,必須要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面對人才的培養,陸海霞積極推行建築裝飾企業産學研三結合的方針。她鼓勵員工積極參與技術研發、創新提效、項目攻關等,從而爲企業及行業的轉型昇級提供後備力量。她還面向全國吸納、匯聚一流人才共謀前沿設計及科技創新,爲企業建構了包容共享的人才發展體系,在行業中形成了具有競争力的開放生態,爲建築裝飾行業的轉型昇級注入了創新活力。
  在陸海霞的主導下,焕新亦品的綜合發展能力走在了行業前列,同時推動了建築裝飾行業活躍於民營經濟領域。爲了進一步形成建築裝飾行業全産業鏈發展共識,陸海霞還通過高效的資源整合,與全産業鏈的企業構建了共商共研的平臺,致力於在保障民生生態示範、産教融合發展、推進行業自律、參與城市更新、美麗鄉村裝飾建設、踐行裝飾緑色發展和市政裝飾建設等方面,開展服務社會、服務行業、服務社區的工作,充分發揮建築裝飾業的擔當與作用。她强調,全行業按照緑色低碳和高質量發展要求,以新型建築裝飾工業化建造體系爲技術支撑,以數字化推進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行業服務創新,完善多維度人才培養體系,實現“智能科技協同數字化信息化”的行業可持續發展路徑,實現建築裝飾行業現代化昇級轉型,爲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面對未來的新形勢、新要求,陸海霞信心堅定,滿懷壯志。她將繼續帶領焕新亦品,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充分發揮行業主導作用,以工業化、數字化、緑色化爲引領,把專業思維作爲根本方法,把科技創新作爲第一動力,不斷提昇建築裝飾裝修品質,實現建裝全産業鏈一體化協同發展,加速向基建强國的遠大目標持續邁進,爲推動建築裝飾行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林雨潤)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