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强調,加快形成緑色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緑色底色。
今年是我國加快構建緑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推動發展方式緑色低碳轉型的重要一年。這一年,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歷史性超過煤電,全國碳市場達到預期建設目標,新能源汽車産銷連續8年居全球第一,緑色“智”造成爲風口……協同推進降碳、减污、擴緑、增長,猶如勢不可擋的時代大潮,推昇發展的“含緑量”、增長的“含金量”。
【緑色低碳經濟加快構建】 行走在庫布其沙漠腹地,連片的光伏板組成“藍海”。“追風逐日”,如火如荼建設的風光大基地,改變了沙漠的模樣,也讓煤炭大市鄂爾多斯迎來能源和産業結構重塑的歷史機遇。
鄂爾多斯是傳統能源大市,也是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資源富集區。緑電項目紛紛落地,加快了當地從“一煤獨大”到多業並舉的轉型。實現100%緑色能源供給的零碳産業園拔地而起,以隆基緑能爲龍頭的光伏電池産業鏈、以上汽紅岩和聖圓新能源爲龍頭的氫能和純電重卡産業鏈完整構建,當地“風光氫儲車”的緑色零碳産業集群初具規模。
被認爲緑色轉型任務繁重的鄂爾多斯,正以鏗鏘步伐傳遞我國緑色變革的時代足音。
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能源基本國情,如何在高碳環境下實現低碳發展?在“雙碳”目標牽引下,越來越多的煤炭企業走上高效清潔利用之路。
山西焦煤集團華晋焦煤有限責任公司沙曲一號煤礦的井下智能化綜採工作面,上百座液壓支架自動跟機作業,採煤機可自動切割,不需要人爲操作,效率大幅提昇,單位能耗明顯降低。
“煤炭行業緑色低碳發展取得了歷史性進步,安全高效智能緑色的現代化礦井生産規模占比達80%。”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調節局二級巡視員唐社民説,煤炭作爲原料的綜合利用效能明顯提昇,煤化工産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邁出新步伐。
與此同時,另一條賽道——清潔能源快速發展。
從西北沙漠到東海之濱,從高山峽谷到低地平原,一排排光伏板、一臺臺風機持續並網發電……今年以來,第一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全部開工,第二批基地項目陸續開工,第三批基地項目清單正式印發實施。
10月12日,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累計發電量突破1000億千瓦時,相當於節約標準煤約3007萬噸,减排二氧化碳約8240萬噸,源源不斷的清潔電能輸送至蘇浙等地,保障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龢民生用電需求。
截至10月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突破14億千瓦,約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49.9%。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2.07萬億千瓦時,約占全部發電量的31.3%;其中,風電光伏發電量達1.07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2.3%,超過同期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
從鄉村到城市、廠礦到園區、生産到生活,緑色低碳日益成爲發展的關鍵詞。
緑色建築“走進”生活,我國新建緑色建築面積占新建建築的比例已超90%。緑色出行引領時尚,交通運輸結構調整提速,“公轉鐵”“公轉水”深入推進。今年前10月,新能源汽車産銷分别完成735.2萬輛和728萬輛,同比分别增長33.9%和37.8%。截至9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1821萬輛。
從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强度調控,夯實碳排放雙控基礎能力,到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從持續優化財政資源配置,落實支持緑色低碳發展税費優惠政策,到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從深化能源價格改革,推動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到健全緑色電力交易體系……緑色低碳政策體系日益完善。
截至今年10月25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3.65億噸,累計成交額194.37億元。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夏應顯表示,全國碳市場總體運行平穩,價格發現機製作用初步顯現,企業减排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强。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指出,現在主要國家都通過推動各個領域、各個行業的緑色低碳轉型創新,努力實現氣候行動目標,積極搶佔低碳、零碳技術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制高點,“誰轉型快、創新取得突破,就更有可能獲得緑色低碳領域競争優勢,從而進一步維護能源、糧食、生態安全”。
【産業緑色化水平持續提昇】 以水泥建材爲主業的山東東華科技有限公司被認定爲國家級緑色工廠、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我們打造了水泥‘工業大腦’,能耗指標、排放指標、質量穩定性均達行業先進水平。”東華科技總工程師朱波介紹,“工業大腦”讓熟料綫綜合能耗下降了6.73%,質量穩定性提高了28.48%。
今年以來,我國産業緑色化水平全面提昇。加快淘汰落後産能、提昇新興産業占比,産業結構更緑色;大力推進節能降碳、提昇資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費更緑色;工業領域創新産品設計、構建緑色産業鏈,製造過程更緑色。
甲醇重卡、醇電混動轎車、甲醇清潔取暖鍋爐……在山西産煤大市晋中,隨着甲醇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醇、運、站、車、捕”全鏈條甲醇經濟新生態基本形成;在老工業城市淄博,以儲能爲核心産業,打通風電、光伏及電芯上下游鏈條的風、光、儲産業聚集地建設加速。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前三季度,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1.3%,增速高於製造業投資5.1個百分點。太陽能電池、充電樁産量分别增長63.2%、34.2%。産業結構持續優化,新動能領域産品保持較高增速。
在青島即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條無水染色産業化生産綫正進行染色作業。和傳統染色模式不同,該生産綫全程不用一滴水,也無需化學助劑。
在我國41個工業分類中,紡織業的廢水排放量僅次於造紙和化學工業。爲破解用水量和廢水排放量大的行業痛點,即發集團瞄準超臨界二氧化碳染色技術,開展了無水染色技術攻關。無水染色産業化生産綫的投入運營,大幅提昇了企業生産緑色化水平。
不久前,新一批緑色製造名單公佈。1491家緑色工廠、104家緑色工業園區、205家緑色供應鏈管理企業上榜。《工業緑色發展白皮書》顯示,緑色工廠能耗水平整體優於能效標杆水平,緑色工業園區平均固廢處置利用率超95%。
“以重大工程和項目爲牽引,以緑色産品、緑色工廠、緑色工業園區和緑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建設爲紐帶,帶動緑色技術推廣應用、産業鏈供應鏈協同轉型,支撑起緑色製造的‘基本面’。”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有關負責人説。
我國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順利投産發電,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産量全球占比均超70%,LNG(液化天然氣)、甲醇等緑色動力船舶的國際市場份額接近50%……通過産業鏈强鏈補鏈和産業基礎再造,緑色供給能力顯著增强。
“中國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和電動車行業發展方面成績斐然。”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日前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中國角邊會上指出,各國應該看到,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取得了許多顯著成就。此外,中國的重要貢獻還體現在降低了清潔能源設備的市場價格,這對世界其他國家發展清潔能源都有幫助。
【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 違規佔用耕地挖湖造景,違規取水建設人工水面……日前,第三輪第一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深入一綫,查實了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對第一批5個典型案例進行了集中公開通報。
與前兩輪督察相比,此輪督察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對各地生態環境進行“體檢”,爲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指明方向、開出“藥方”。
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叠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必須保持戰略定力,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昇美麗中國“顔值”。
“繼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將PM_2.5污染治理作爲大氣污染防治的主攻方向,把治理重點放在VOCs和NOx减排上。”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説,要以更多確定性的污染物减排量,扺消排放增量和氣象條件的不確定性影響,努力完成年度空氣質量改善目標。
烏梁素海位於黄河“幾字彎”頂部,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20世紀90年代,由於自然補給水量减少,加之工農業排水,烏梁素海湖内生態功能明顯退化,水質一度降至劣Ⅴ類。如今經過綜合治理,“塞外明珠”重現光彩。
烏梁素海是黄河流域生態保護成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沿黄河省區通過打好環境問題整治、生態保護修復攻堅戰,讓母親河恢復生機與活力。
今年以來,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區、城鄉接合部,以及城市實際開發建設區域,都被納入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範圍,實現整治監管無死角、全覆蓋。昔日黑臭水體變成亮麗風景綫,人居環境改善,人民群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昇。
自然資源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累計植樹造林10.85億畝、種草改良6.6億畝、防沙治沙3億畝、修復和新增濕地120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4.02%,荒漠化、沙化土地實現持續“雙縮减”,爲全球貢獻了1/4的新增緑化面積。
擴緑,不僅僅是持續改善修復生態環境,增强生態系統自净能力,同時也是建立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實現生態與産業發展的相互成就。
森林覆蓋率高達82.51%的赤水市,成立了貴州首個森林碳匯管理局。赤水市林業局局長李陽冰説,依託當地豐富的竹資源,管理局組織開展林業固碳增匯工作,提昇森林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擁有400萬公頃浩瀚林海的伊春市,深耕森林生態旅遊,讓“九珍十八品”森林食品走上全國人民餐桌。伊春市委書記隋洪波説,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産力,要讓“生態財富”源源不斷地轉化成爲“經濟財富”。
福建省華安縣走上緑色低碳發展路徑,持續推動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華安鐵觀音”地理商標、“報春柑”集體商標、“北溪烏龍茶”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由此聲名遠播……
不久前,第七批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緑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出爐。截至目前,我國共建成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572個,“緑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40個。
協同推進降碳、减污、擴緑、增長,緑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正推動生態環境發生巨大變化,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美麗中國漸行漸近。(曹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