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紅色的霞光灑在明萬里長城最東端——鴨緑江畔虎山長城的城墻上,將横亘在中國北方大地上的蜿蜒巨龍“唤醒”。紅日一路向西點亮長城,扺臨大海之濱、翻越崇山峻嶺、掠過高原黄河、挺進大漠戈壁……
游龍舞動,山河多嬌。跨越兩千年,縱横四萬裏,長城見证了歷史滄桑和時代巨變,守衛中華民族生存繁衍、和平發展,保護中華文明傳承不息、世代賡續。
習近平總書記强調:“要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遺産傳承保護工作,弘揚民族精神,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礴力量。”
進入新時代,長城保護被賦予新的内涵。中華兒女凝心聚力,共同守護長城這一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徵和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誌,開闢長城保護新格局。
巍巍巨龍昂首屹立,焕發出新的生機與魅力。
長城變“長”了
——本體保護取得新進展 初冬的北京寒意漸濃。北京延慶大莊科長城段,長城保護員王東旺頂着凛冽的北風,慢步行走在城墻上,遇到雜草拿出鐮刀進行清理,遇到裂隙拿出手機拍攝上傳。
“天再冷,每一處墻體也要看仔細,這樣才能及時給長城‘治病’。”王東旺説。上崗近5年來,幾乎每一個工作日,他都在長城上巡查。
受自然侵蝕風化、人類生産生活和歷史環境變遷等多重因素影響,保留至今的長城多出現損毁或局部坍塌情况。2006年,長城保護員制度被明確提出。十餘年來,這支隊伍日漸壯大,已有保護員6000多名,成爲長城保護最前綫的主力軍。
“從全國情况來看,隨着社會公衆文物保護意識的提高,人爲因素的破壞逐年减少,如何着力延緩長城的自然損壞是當前的重點。”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副所長裴强强説,目前長城保護工作從人力看守保護向科技研究保護拓展。
深居大漠的國家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多場耦合實驗室内,1:1基於傳統工藝復製的夯土墻體正在經歷“加速老化”試驗。通過人工調節按照不同區域環境時序特徵模擬風、雨、雪、太陽照射等各種氣候條件,可以在短時間實現土遺址長期受自然環境影響發育的病害。
“野外環境的變化漫長而微妙,通過環境模擬實驗室的‘加速’,可以更快獲知長城對不同環境的響應機制,以及對不同保護措施的耐候性,從而制定更加科學的保護方案。”裴强强説。
從“原始”的人工看守保護、手寫長城日誌,到藉助科技力量采集信息、建立數字化檔案以及監測、研究體系,長城“體檢”向可視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爲其本體不斷强筋健骨打下更好基礎。
在河北“天下第一關”鎮東樓,用於實時監測的光纖正準備鋪裝。“光纖投入使用後,接入智慧旅遊平臺端口,配合長城的日常維護工作。”秦皇島市山海關區長城學會會長郭穎説,通過光纖傳感技術,可對鎮東樓實施連續不間斷的雲端監測,及時反饋城臺和城樓本體穩固性以及含水量等數據。
呈現在世人面前的長城正在變“長”。以北京爲例,截至今年9月,早期長城資源專項調查在2012年國家文物局發佈的北京北齊長城資源數據基礎上,增補資源點193處,其中墻體9.89千米,其他資源點120個。到2035年,北京區域長城管理開放的長度有望達到域内長城總長度的10%左右。
長城變“寬”了
——理念提昇賦予新内涵 “没想到長城敵臺旁的‘小房子’竟是一個‘武器庫’。”八達嶺長城西段,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尚珩有了新發現。一處建築基址出土了幾十枚石雷,這在北京長城考古中尚屬首次。
從2020年開始,北京長城保護重心由一般性搶險加固向研究性修繕轉變。“加强考古學和歷史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聯合攻關,爲全方位探究長城歷史文化價值提供科學支撑,形成文化遺産保護理念的創新實踐。”北京市文物局遺産管理處處長畢建宇説。
進入新時代,在建設文化强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號角下,長城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和内涵。
《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要求,根據文物和文化資源的整體布局、禀賦差异及周邊人居環境、自然條件、配套設施等情况,重點建設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4類主體功能區。長城保護不再只論長度,更有了空間的範疇。
河西走廊腹地的硤口村坐落於漢明長城邊,相傳這裏村民的祖先是長城最早的守護者。長城雖歷史厚重,却處在氣候乾旱的戈壁灘上。惡劣的自然環境讓許多村民作别長城,經年累月外出打工。
“不能讓長城和村落沉寂消亡。”37歲的長城保護員方偉從小就在長城邊長大,立志要成爲新時代的“守城人”。
隨着《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甘肅段)建設保護規劃》落地,硤口段長城因獨特的歷史人文風光,被列入“甘凉咽喉”風景道示範段。硤口古城至新河驛約20公里的長城打造成集中展示區,漢明長城博物館完成改造運營後,遊客逐年增加。
來村子裏研學、旅遊的人越來越多,方偉心裏樂開了花。“在河西走廊,長城文化與遊牧文化、絲路文化密不可分。”方偉説,他想讓遊客“夢回”長城脚下商旅不絶、農牧交織的歷史場景,領略長城古檏的魅力。
在山西,長城一號旅遊公路主綫貫通,串聯起一段段長城的厚重滄桑;在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别迭裏烽燧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項目已投入使用;在北京,長城文化帶總面積達到4929.29平方千米,約占市域面積的30%……長城沿綫省份科學布局、精準落子、交流協作、衆志成城,使新時代長城畫卷更爲壯闊。
長城變“靚”了
——古今交融增添新色彩 “今天爬長城太酷了,這座古老的遺迹太讓我驚奇了!”來自加拿大的鋼架雪車運動員簡·錢内爾興奮地説。
近日,參加國際雪車聯合會雪車和鋼架雪車世界杯延慶站比賽的外國運動員登上八達嶺長城。冬日寒風呼嘯,運動員們熱情不减。他們沿蜿蜒曲折的城垣前行,穿越烽火臺,俯瞰嶺上風光,感受長城雄偉氣勢。
作爲北京乃至全國最具人氣的長城段落之一,八達嶺長城早已成爲世界感知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八達嶺文旅集團持續推進長城文化資源活化利用,聯合北京演藝集團共同打造古風快閃《炫彩映國潮》、近景魔術《造夢空間》等特色演出項目,爲夜晚的長城增添亮色。
“我們致力於多角度詮釋長城文化内涵,爲中外遊客呈現獨具特色、精彩紛呈的視聽盛宴,更好展現長城風采、講述中國故事。”八達嶺文旅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榮欣鋒説。
在加强長城文物本體保護和管控的前提下,各地做好“長城+旅遊休閒”“長城+青山緑水”“長城+鄉村振興”等大文章,讓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真正惠及廣大民衆,爲古老長城增添時代新色彩。
冬日午後,在河北省遷安市白羊峪村,一家家農家院裏飯香正濃。“藉助長城旅遊,村裏的農家樂都火了。”村民俞海文一邊張羅上菜一邊説。
近年來,遷安市重點打造以白羊峪爲核心的長城特色文化品牌。
“我們舉辦國際萬人徒步大會、國際山地越野馬拉鬆賽等大型賽事及特色民俗文化活動,每年吸引京津冀遼等地遊客50餘萬人,既拉動休閒旅遊産業大發展,又帶動農民就業創業。”遷安市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管理中心主任張曉利説。
“長城脚下看冬奥、冬奥賽場看長城。”2022年北京冬奥會,張家口賽區坡面障礙技巧場地借長城爲藍本,運動員從“雪長城”上飛躍,冰雪運動和古老長城熱情相擁。河北將長城崇禮段、大境門段作爲重要點段加快推進,並凝練形成“自信自强·冬奥勝景”“和平開放·大好河山”形象定位,將長城文化與冬奥文化有機融合。
2021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第44届世界遺産大會上,長城被世界遺産委員會評爲世界遺産保護管理示範案例。
成績取得殊爲不易,但長城保護仍任重道遠。2019年發佈的《長城保護總體規劃》顯示,屬於保存現狀較好的長城點段約占總數的12.3%。
“隨着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推進,長城文物保護、精神傳承、價值利用等工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國家文化公園專家諮詢委員會總協調人、長城組協調人韓子勇説,“未來,在中央的頂層設計下,沿綫各地應進一步加强聯動、互學互鑒、形成合力,共同鑄就長城持久旺盛的時代生命力。”
每天日落時分,方偉都會騎着馬將自己巡護的長城段落走上一遍。每走一次,長城都會激發他産生新靈感。“保護長城既是我的使命,也是我的事業。希望通過努力,讓長城和我都有美好的未來。”
這不僅是方偉的心願,更是14億多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王明浩、涂銘、李德欣、羅鑫、郭雅茹、何問、李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