牂牁江大橋、烏蒙山特大橋、伶仃洋大橋、張靖皋長江大橋、燕磯長江大橋、卡哈洛金沙江大橋、天峨龍灘特大橋……今年以來,全國多項橋梁工程加快施工建設。一座座技術過硬、姿態各异的橋梁,跨越江河湖海、連通峽谷深溝,激活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脈動,激盪起我國加快邁向交通强國的鏗鏘足音。
貴州六盤水,納晴高速蜿蜒向前,宛若盤旋嵌在連綿群山中的絲帶。隨着兩個控制性橋梁工程刷新“進度條”,這座連接貴州六縱大通道的高速路,正向着明年全綫通車全力衝刺。
悠悠牂牁江畔,雄偉的牂牁江大橋横卧於江上,橋面距江面最高距離380米,在世界百座高橋中排名第十一位。登上相當於88層樓高的晴隆岸主塔,兩座高塔之間的“猫道”懸掛空中,好不壯觀。作爲懸索橋上部結構施工的重要高空作業通道,“猫道”架設完成並順利通過驗收,爲大橋早日建成按下加速鍵。
40公裏外,機器轟鳴、焊花飛濺,烏蒙山與阿志河之間,主橋跨徑270米的烏蒙山特大橋正在陡峭的峽谷地帶嶄露模樣。貴州公路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預計年底將完成主拱圈吊裝,明年7月建成後將成爲世界第一座大跨徑鋼桁—混凝土組合拱橋。”
今年以來,全國多項橋梁工程加快施工建設。跨江河,越湖海,穿峽谷,連群山……一座座橋梁在大江南北拔節生長,不斷續寫新的壯美篇章。
多項橋梁工程項目加快施工建設,
中國橋梁正由“跟跑、並跑”向“全面領跑”邁進 浩瀚的伶仃洋上,橋塔矗立、橋面蜿蜒入海。4月28日,隨着最後一段鋼箱梁吊裝及順利連接,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正式合龍,標誌着項目橋梁工程實現全綫合龍。
作爲深中通道關鍵控制性工程之一,伶仃洋大橋全長2826米,主跨1666米,主塔高270米,是世界最大跨徑海中鋼箱梁懸索橋和最高海中大橋。明年建成通車後,深中通道將如長虹卧波串聯起珠江兩岸,成爲支撑粤港澳大灣區發展的交通脊梁。
一座座橋梁跨海越洋,更通江聯河。放眼萬里長江,下游江蘇,張靖皋長江大橋連接蘇州、泰州、南通三市,跨江段全長7859米,其中南航道橋主跨達2300米。
目前南中北三段引橋鑽孔樁施工正全面開展,建成後將成爲世界最大跨徑懸索橋;逆流而上,中游湖北,世界在建最大跨徑雙層懸索橋——燕磯長江大橋兩岸橋塔基礎已完成,預計明年4月實現橋塔封頂……
視綫轉向西部,建設同樣火熱。四川卡哈洛金沙江大橋,具備多項懸索橋世界技術創新,目前已完成索塔施工,未來將成爲連接四川沿江高速和雲南大永高速的主要通道。廣西龍灘水電站上游約6公里處,天峨龍灘特大橋正朝着年底通車目標進發,建成後將超越目前世界最大跨徑混凝土拱橋,邁向世界600米級拱橋新階段。
最長、最大、最高……今年以來,一個個全新紀録或開創或刷新,不斷被寫入世界橋梁史,讓中國橋成爲彰顯中國實力的亮麗名片。
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當前世界排名前十的懸索橋,中國有8座,其中5座在建;世界排名前十的斜拉橋,中國有9座,其中4座在建;世界排名前十的拱橋,中國有8座,其中2座在建。
“經過多年學習、借鑒和創新,中國橋梁已形成滿足‘穿山、越海、進城’需求的設計、施工、製造等成套技術及國産化裝備,工程規模和技術水平均達到世界領先,正由‘跟跑、並跑’向‘全面領跑’邁進。”交通運輸部公路局有關負責人説。
不斷突破橋梁建設技術,
瞄準安全、智慧、緑色的橋梁强國目標加速奔跑 從平原到山嶺、從江河到外海,大型橋梁工程碩果纍累的背後,是我國橋梁建設技術的不斷突破。
“我國公路橋梁建設已基本實現標準化設計、工業化製造、裝配化施工、信息化控制,橋梁耐久性和使用壽命普遍提昇。”交通運輸部公路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瞄準安全、智慧、緑色的發展目標,橋梁强國建設正加快推進。
在湖北燕磯長江大橋南岸項目主塔施工現場,一座懸於高空的一體化智能築塔機環繞橋塔四周。空中環形平臺上,工程人員正在緊張施工。“築塔機集低位支撑系統和雙層智能養護系統於一體,即使遇到大風天氣,工人在百米高空仍能平穩操控。”中交二航局項目總工程師羅航説,目前橋墩塔柱正以10天一節的速度“拔節生長”,預計年底將實現南岸主塔封頂。
如今,智能化正加快向橋梁建造的多個環節延伸。在勘察設計環節,基於北鬥的陸域勘察已達到厘米級精度,實現了基於三維地質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的可視化,勘察設計水平穩步提昇;在施工建設階段,鋼結構智能化生産綫、多功能智能築塔機、焊接機器人等一批智能設備研製成功並投入使用,橋梁建造能力大幅增强。
智慧的動能愈加澎湃,緑色的底色更加鮮明。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山高谷深、江河競流,得天獨厚的山水奇觀,成爲牂牁江大橋施工的巨大挑戰。毗鄰水庫,最近施工點直綫距離300米,水土保持、復土復緑難度極大。
“减少干擾,就是最大的保護。”項目負責人説。在施工現場,近處,噴淋灑水掃地車往來穿梭,幾乎看不到施工揚塵;遠處,智能環保監控裝置實現揚塵噪聲動態監控;更遠處,覆土緑化工程正同步進行。
橋的數量在增加,含金量也不斷提昇。截至2022年底,我國擁有公路橋梁103.3萬座,總長約8576萬延米,其中特大橋8816座,總長約1621萬延米。將於2024年通車的深中通道,是繼港珠澳大橋後又一座集橋、島、隧和水下互通於一體的跨海集群工程,將在全離岸海中懸索橋、鋼結構智能製造、混凝土智能澆築等方面,實現全面突破。
“橋梁工程將總體遵循安全可靠、長壽耐久、優質高效、智能先進、緑色低碳的發展路徑,進一步創新突破橋梁工程技術裝備,爲構建現代化的公路基礎設施網絡發揮重要作用。”交通運輸部公路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有力改善出行條件、有效帶動沿綫群衆增收致富,
更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作爲交通基礎設施的關鍵節點和樞紐,一大批跨越江河湖海、深山峽谷的大型公路橋梁工程,有力改善着出行條件、有效帶動沿綫群衆增收致富,更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區域互聯互通提速,激活經濟發展效能。
貴州牂牁江大橋貫通後,兩岸路程將由1小時縮短爲1分鐘,形成貴州與四川、廣西之間的快速通道,爲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活力;湖北燕磯長江大橋建成後,鄂州花湖機場經大橋可向北直通武鄂、大廣等高速公路,15分鐘内便能從花湖機場扺達黄岡市區,加速貨物周轉集散;深中通道通車後,將與虎門大橋、南沙大橋、廣深高速等通道一起,將粤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串珠成鏈,構建大灣區一小時經濟圈新格局……
面對江河湖海、高山峽谷等復雜地形,橋梁憑藉强大的跨越能力,打通空間上存在的地理屏障,以路網聯通搭建起横跨區域的快速通道,通過提昇城市群、都市圈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便利程度,加快區域資源整合和經濟協同發展。
改善區域交通條件,提昇人民群衆幸福感。
一座座跨河跨江大橋,改寫了部分地區只能輪渡、船渡的歷史,也爲密切地區經貿往來、信息流通和人才交流創造了重要契機。據介紹,自交通運輸部實施“溜索改橋”規劃以來,架起的一座座横跨於高山峽谷的便民橋、安全橋、致富橋,已徹底解决了7個省份、1168個建制村、165萬山區群衆只能靠溜索出行的問題,極大改善農村地區出行條件,也爲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保障。
“未來橋梁建設還將在促進産業結構互補昇級、引領關聯産業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副總經理王仁貴説,橋梁大多横跨水域,依託於天然的依河、通江、達海、臨港等優勢資源,一批批優質産業園、物流園、集散中心等藉助橋梁在優勢區位落地生根。産業的快速集約式發展也將爲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打下堅實基礎。
萬橋横江跨海,神州大地遍佈飛虹,山鄉巨變、山河錦綉的新畫卷還將繼續書寫。(韓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