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大江焕新顔
人文經濟學視野下的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觀察


  萬里長江飄玉帶,大潮奔涌繪宏圖。從三江源頭到三峽庫區,再到黄浦江畔,千百年來,長江流域以水爲紐帶,連接上中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完整的自然經濟社會大系統,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
  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到長江中游城市群,再到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横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佔據全國“半壁江山”。
  從“推動”到“深入推動”,再到“全面推動”,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主持召開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爲長江經濟帶發展謀篇布局、把脈定向,强調要“使長江經濟帶成爲我國生態優先緑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内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人水和諧:譜寫生態優先緑色發展新篇章
  夜深,湖北宜昌,三峽大壩上游的秭歸港茅坪游輪碼頭寧静祥和。雖然聞不到刺鼻的柴油味、聽不到發動機轟鳴聲,但停靠在這裏的“長江三峽10”號游輪上却燈火通明。
  宜昌是三峽大壩和葛洲壩所在地,2015年起,當地開始探索岸電建設。“截至今年5月底,長江宜昌段各類船舶累計使用岸電達2634萬千瓦時,相當於替代燃油6190噸,减少有害氣體排放19500噸,爲船舶節約用能成本3000萬元以上。”國網宜昌供電公司岸電運維服務人員李興衡説,污染排放降低,三峽庫區環境更好了,旅遊品質也大幅度提昇。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然而,由於污水直排入江、化工企業圍江、碼頭砂石堆積等原因,長江一度水質持續惡化、生態功能退化,生態系統敲響警鐘。
  烏江流域,因磷化工生産基地密集曾被污染事件所困擾。貴州省按照“標本兼治、源頭優先、末端兜底”思路,關閉一批工藝技術落後、資源開採效率低下的中小型磷礦;積極利用先進工藝技術和裝備改造提昇磷化工業精細化水平;在全國率先實施“以渣定産”,倒逼磷化工企業提高磷石膏資源綜合利用率……2022年,烏江水系92個監測斷面中,Ⅰ類至Ⅲ類水質斷面占比達96.7%,總體水質爲“優”。
  長江岸綫綜合整治攻堅、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緑色轉型、長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制定頒佈長江保護法……一場場生態保護修復攻堅戰接連打響。治污、减排、净水,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加速整改;護山、豐草、清湖,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
  生態環境部的數據顯示,2022年,長江流域水質優良斷面比例爲98.1%,同比上昇了1個百分點;2020年以來,長江幹流水質連續3年保持Ⅱ類。
  要“治標”,更要“治本”。緑色轉型是關鍵所在。
  記者走進位於重慶市長壽區長江之濱的國内最大天然氣化工企業中國石化集團重慶川維化工有限公司,只見其污水處理廠的排口處水流清澈。
  “2022年産生的危險廢物同比下降5.96%,綜合利用率達98%以上。”川維化工安全環保部副經理王峰説,生産甲醇的副産品雜醇油,是該企業産量最大的危險廢物。2020年通過建設精餾裝置回收,將其變成工業燃料,2022年川維化工産生並回收雜醇油約17000噸、收益約3000萬元。
  堅持走生態優先、緑色發展之路,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爲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等關係,緑水青山迸發出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10年來,我們大力推進生態航道建設,護岸工程緑化率達80%以上,生態固灘面積超300萬平方米。”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副局長李江説,長江岸綫整治全面推進,1361座非法碼頭徹底整改,兩岸緑色生態廊道逐步形成。
  從巴山蜀水到荆楚大地,再到江南水鄉,烟囱林立的化工廠整治了,“灰頭土臉”的砂碼頭消失了,“微笑天使”長江江豚等珍稀生物回來了……步入仲夏,長江兩岸曾經的工業岸綫逐漸成爲沿綫居民休閒遊玩的好去處。
  素有“萬里長江第一城”美譽的四川宜賓,大力推進長江、岷江、金沙江生態保護廊道建設。全長192公里的長江生態綜合治理項目,累計完成投資76億元,建成生態廊道約82公里以及親水節點、休閒驛站、公園15個,新增沿江緑地約300公頃。三江六岸,花艸叢生,鷗鳥翩躚。
  長江之畔,武漢黄鶴樓下,觀“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上海黄浦江邊,望“十八潮頭最壯觀,觀潮第一浦江灘”……新時代的“緑色交響曲”,在黄金水道上奏響。
   内聯外通:搆築高水平開放新高地
  6月22日,來自武漢的20標箱、540噸重的硫酸銨運扺湖南懷化國際陸港,貨物將沿着中老鐵路一路南下,最終到達老撾琅勃拉邦。
  這批貨物的發運是鄂湘贛三省合力推動東盟班列開行的首例成功探索。此批貨物,在叠加享受各項補貼政策後,運輸成本預計比此前的運輸方式降低近50%。
  從整體出發,樹立“一盤棋”思想,長江經濟帶沿綫省份正合力繪就錯位發展、協調發展、有機融合,形成整體合力的宏闊藍圖。接納百川,匯聚千流,穿巴蜀,過荆楚,行贛皖,經吴越,奔流不息的長江本就有着開放包容、兼容並蓄的特質。
  協同聯動,區域交通大網絡日益暢通——
  6月24日,蘇州軌道交通11號綫正式投入運營,並與上海軌道交通11號綫實現無縫换乘,長三角核心城市間首次實現地鐵系統跨省互聯互通。
  這是長江流域深化協同發展的一個縮影。俯瞰長江流域,鐵路、公路建設工地星羅棋佈,水運、航運綫路越織越密,江海聯運、鐵水聯運等多式聯運架起立體交通網。
  長江上游,成渝中綫高鐵、成達萬高鐵被納入國家規劃;長江中游,鄂湘贛三省加快打造長江中游城市群“組合港”;長江下游,杭紹臺鐵路、合杭高鐵湖杭段開通……
  長江經濟帶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的效益開始顯現,尤其是長江黄金水道功能顯著提昇,幹綫擁有億噸大港15個,干支綫高等級航道里程達上萬公里,實現5萬噸級海輪直達南京、萬噸級船舶直達武漢、3000噸級船舶直達重慶。
  據介紹,2022年,長江幹綫貨物吞吐量達35.9億噸,占全國内河的64.6%,是國内國際雙循環的主要通道。
  互聯互通,流域經濟互動日益强化——
  塔吊林立,舟船穿梭。6月初的江蘇太倉港正和集裝箱碼頭,一片繁忙生産景象。“除了水深條件和地理位置好,太倉港還與作爲世界最大集裝箱港口之一的上海形成了聯動發展。”太倉港口管委會副主任周曉荷向記者介紹,上海港不但參與了太倉港的碼頭投資,太倉和上海之間還開通了“太申快航”,源源不斷的集裝箱從太倉港出發,乘坐“水上巴士”運至上海港,再發往全球。
  據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統計,截至2022年底,長三角已有140項政務服務事項在41個城市跨省市通辦。
  開放爲先,輻射全球聯運網絡日益構建——
  5月31日,一天内7列返程中歐班列滿載物資扺達武漢吴家山車站。這個漢丹綫上曾經不起眼的貨運三等站,因中歐班列而變得越來越繁忙。
  吴家山車站貨運負責人劉宏濤告訴記者,中歐班列(武漢)今年以來的開行量已超去年全年,開往歐洲的中歐班列數和從歐洲返回的單日列數不斷創新高。
  雖深居内陸,武漢立足黄金水道,正加快與世界融合。走陸路,中歐班列(武漢)通過48條跨境運輸綫路,輻射亞歐大陸40個國家、112個城市,聯通歐洲、覆蓋中亞、銜接日韓、連接東盟。走水路,陽邏港以自身爲物流節點,以長江幹綫爲軸,形成長江内支綫及多式聯運通道爲“内陸輻”,江海聯運漢亞直航和中歐班列爲“遠洋輻”的全球性多式聯運網絡。
  看東部,長三角一體化騰飛;看中部,長江中游城市群崛起;看西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興盛……沿江省市聯動發展,推進暢通國内大循環,搆築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
   創新驅動: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滚滚來。”從古至今,浩盪長江時刻葆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進取的活力。
  爲聽障人士服務的手語數字人,幾分鐘就能完成三維建模的軟件,可以實時查看路况的立體地圖……在張江科學城,一家小型創業企業也能開發人工智能技術的最新應用。
  “我們與上海科技大學聯合完成了這些應用的開發。”叠境數字科技公司首席執行官張朝華告訴記者,公司是高校孵化出來的企業,不僅技術源於上海科技大學,物理空間上也只有一路之隔。
  眼下,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在長江沿岸茁壯成長。2015年至2022年,長江經濟帶的研發經費投入强度從2%提昇到2.52%,一批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産業聚集地加快形成。
  今年3月16日,武漢舉行的“第二届長江科技創新要素大會”在發佈了300餘項先進技術成果的同時,鄂湘贛三省科技部門還共同啓動了長江中游城市群綜合科技服務平臺共創雲和三省大學科技園聯盟。
  這是長江中游三省加快推進産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長江中游城市群聚力打造基於創新資源、産業優勢和實際需求的協同創新共同體。長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創新聯盟已有2200餘家科技服務機構入駐,累計促成科技服務交易327筆、交易額達1.21億元。
  從長江中游向西眺望,成渝地區的創新協作更加密切;向東遠眺,長三角城市群産、學、研正在深度融合。
  天府新區,首批天府實驗室已建成運行,聚集國家級科研機構26家,落地國家級創新平臺96個,引進校院地協同創新項目65個;
  兩江新區,着力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形成以重慶爲核心、成渝聯動、輻射西部10省份的標識解析網絡;
  “中國光谷”,2022年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0家,新認定“瞪羚企業”559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5200家;
  長江東端,長三角三省一市2022年相互間技術合同輸出25273項、技術交易金額達1863.45億元,同比分别增長20.3%、112.5%……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長江經濟帶常住人口數量占全國比重爲43.1%;地區生産總值占全國比重爲46.5%。“半壁江山”的特殊地位更加凸顯。
  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十四五”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進一步提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緑色轉型取得明顯進展,支撑和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强。
  奮進新時代,長江經濟帶正在踐行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風帆高懸!(惠小勇、李鵬翔、梁建强、侯文坤、李思遠、何欣榮)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