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一期全面建成
傳承百年中大傳統建築的文化精髓




   深圳訊 青山環抱,緑水蜿蜒,紅墻緑瓦……衆多學生心中的“夢中情校”已然變爲現實。近日,記者從中山大學獲悉,該校的深圳校區一期建設將於6月完工。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已有在校本科生8000人、碩士生2334人、博士生1200人。校園建設從破土動工到完成建設,僅用5年時間。
  空中俯瞰,校園猶如一只羽翼漸豐、展翅欲飛的鳳凰,構圖猶如鳳引九雛,寓意社會繁榮、吉祥如意。在校學生表示,“如同置身‘魔法學校’,看到這麽漂亮的校園,心情真的是會變得很好!”日前,記者專訪了學校相關負責人和設計團隊,瞭解他們如何“施展魔法”。
   【構建山水相融、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校園】
  中大基建處處長羅愈業介紹,2016年8月始,中大深圳校區作爲深圳市重點項目,深圳市建築工務署組織了集群研究工作坊及三個標段的國際競賽,吸引了全球頂尖的近100家單位參加,是近年來影響最大、應徵單位最多的校園規劃設計之一。
  經過多輪的激烈角逐,最終由三家單位組成聯合設計團隊,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負責總體規劃與總體設計控制,以及圖書館、醫學園、西教學樓等設計;華藝設計顧問(深圳)有限公司負責逸仙樓、理學園、工學園、東教學樓、中山堂、體育館等項目的設計;深圳建築科學研究院負責東西生活區設計。
  羅愈業表示,中大深圳校區規劃設計堅持“形神兼備、和而不同”設計理念,體現“中國風格”,繼承發揚“中大文化”,運用“現代技術”,融入“地域特色”。堅持可持續發展、緑色生態和可生長校園的建設理念,體現大學的本義與社會責任,打造一流的校園空間及建築内部交流空間,彰顯辦學特色。
  在總體格局上,華工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團隊提出了生態校園的設計策略,依據深圳校區一山矗立、七丘拱衛、新陂頭河東西向横貫其中的地形地貌來布局。深圳校區注重生態保護,將校園用地的中央山體及七座小山體完整保留,成爲校園的生態緑核,建設用地利用集約化設計,盡量提高建設用地使用率,使得整個校園成爲堅持可持續發展和可生長的一流生態校園。
  在建築布局上,設計注重疏密有度。在靠近城市的外圍,校園建築端莊大氣,形成濃郁的文化氣息。在臨山一側,建築依山就勢,靈活布局,與山體景觀相互滲透,形成一種建築與生態共融的格局。
  生態修復是深圳校區一大重點。在校園裏,最引人注目的建築當屬圖書館,作爲學術殿堂屹立於山林之中。
  據中大深圳校區規劃與建築設計負責人、華工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丘建發介紹,圖書館選址原爲山腰采石礦而形成的深坑,山林已經被破壞,設計師巧妙地利用這一特殊的地形地貌,順應地形從山頂到山底依次布置圖書館、公共教學樓、報告廳、服務中心,形成順山而生的山地建築群,拾級而上的臺階結合景觀設計,營造出多層次的空間場所。原有已破壞的山體已被修復,山林鬱鬱葱葱,山體與建築和諧地融合在一起,造就了一所風貌獨特、融於自然的生態校園。
  同時,海綿校園也是設計的關注點。丘建發告訴記者,中大深圳校區山體較多,有較大的山坡匯水。通過池塘、下沉緑地,對雨季山體的地表水進行有效吸納、緩釋、蓄滲,有效控制雨水逕流,提高道路的排水能力,提昇校園排水的安全水平。
  設計團隊規劃以濕地公園爲海綿校園的主要骨架,通過梳理校園的分水、匯水路徑,結合地形建立海綿校園結構,形成排-蓄-防結合的雨洪應對系統,山下植草溝、雨水花園有效地搆築起雨洪海綿走廊。對原有河道進行優化,改善了水系生態和一河兩岸自然景觀。沿河布置了體育館、大禮堂等項目和園林景觀,形成一條風景優美且富於校園文化功能的濱河景觀帶,構建山水交融、富有生機的緑色校園。
  在緑色建築方面,强調建築與環境的融合與統一,優先發揮被動技術,輔以高效主動技術,權衡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綜合利用緑色生態的設計策略,海綿城市與LID(低影響開發)技術、建築節材與節水技術、室内環境控制技術、智慧校園與建築能源管理等實施技術,實現“緑色、海綿、智慧”校園的緑色建築目標。
   【傳承百年中大傳統建築的文化精髓】
  “中大有着悠久的歷史沉澱,廣州校區建築群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因此,中大在每個校區的建設都非常注重文脈的傳承、百年學府形象的展示,深圳校區也不例外。”羅愈業表示。
  “我們的規劃傳承了中大的傳統空間特質,多處獨一無二、别具風格的亮點空間,創造出具有集體記憶與情感的場所。”丘建發介紹稱,從校園南面主入口,呈現了一條“禮儀軸綫”,由南到北,入口廣場、逸仙樓、圖書館、中山堂等具有中大特色的建築和校園景點,形成具有禮儀、象徵意義的傳統空間序列,與老校區遥相呼應,同時建立了校園的空間秩序,打造出深圳校區特有的景觀序列。
  深圳校區的建築也傳承了中大傳統特色。據介紹,盡管采用瞭高密度高層爲主的形態,但群體組織依然保留了院落組合的中大傳統特色,造型宏偉大氣,沿用中大老校傳統建築“三段式”構圖,裙樓部分采用了騎樓柱廊等嶺南建築元素,立面精緻的紅磚組合,有韵律的開窗肌理,局部拱券的點綴,外觀選用富有中大特點的紅磚材料,基座采用穩重厚實的石材,屋頂采用中大經典的緑色琉璃瓦……這些都傳承了老校區書院建築的文化精髓,讓人深深感受到百年學府文化氣息。
  同時,各建築組群又和而不同,各具特色。華工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的醫學園錯落有致,由拱券柱廊圍合“杏林方院”;華藝設計顧問(深圳)有限公司設計的逸仙樓、理學和工學園在校園主入口展現端莊典雅的禮儀形象;深圳建築科學研究院設計的學生宿舍以模塊化和連廊相結合的格局,使生活組團規整統一。
   【堅持以人爲本,打造宜學宜居的大學校園】
  深圳校區不僅“顔值高”,而且很“實用”。
  羅愈業指出,該校園按照中山大學戰略發展目標,突出新醫科和新工科,建設文理醫工農相對齊全的學科布局,以及從本科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以滿足構建完備的高水平學科體系、人才培養體系、師資隊伍建設和科研平臺建設的需求,爲建設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提供有利的辦學條件。
  丘建發介紹,在功能分區的規劃上,采取了創新複合的布局,區别於傳統院校,深圳校區的公共教學、學院科研適當混合,在師生使用頻繁的路徑上,隨處可見各類公共交流和共享空間,“爲不同學科的師生提供更多空間上的溝通機會,激發交流、合作與創新,促進學科的融合發展”。
  在學科建設上,深圳校區的設計引入“大學科平臺”理念,打破了傳統的院係分散格局。大體量的學科組群建築,使師生可以在一組建築内高效完成學習、科研、實驗,通過公共教學和科研平臺,充分利用共享設施,促進學科交叉和融合,産學研協同發展。
  記者留意到,校園處處可見人性化的設計,體現以人爲本、以師生爲中心——建築組團東西科學布局,設有教學、生活、體育設施,盡可能爲師生在工作、學習與生活提供更便利的條件;校園規劃建設瞭風雨連廊系統,以騎樓空間、遮陽廊道、依山架空步道等設施爲師生提供了連貫的步行空間,實現全天候無障礙的步行環境,適合深圳炎熱多雨的氣候條件;從教學樓到山頂圖書館的自動扶梯、服務設施,不僅化解了山地高差問題,還爲師生的步行提供了便捷條件。
  在交通上,校園注重人車分流、步行優先。對外聯絡較多、車流量較大的功能布置在外圍,大部分車流進入校園後駛入地下停車場,减少車流對核心區的影響。教學科研等核心功能區域通過管制、减速帶、限制路面寬度等措施,减少中心區的機動車流,保持校園内部宜人的步行環境。
  羅愈業表示,“這裏有豐富的交流場所、宜學宜居的校園環境、校園文化與環境融合的公共空間,到處呈現出大學本有的高品質氛圍。”在校師生在半山廣場的水邊聊天,在濱河運動公園散步慢跑,在書山徑的樹蔭下閲讀,在組團庭院中學習交流,在濕地公園親近自然……這樣的“詩情畫意”已逐步成爲深圳校區的生動實景。(陳亮)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