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讯 “工业上楼”主要是将传统单层铺开的扁平式厂房,汇聚到高楼层的垂直化空间形态,是让企业在高层楼房中进行工业生产的新型产业空间模式。
2022年11月,深圳正式推出“工业上楼”计划,连续5年每年建设2000万平方米优质、经济、定制化厂房空间。今年6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提出,推广深圳“工业上楼”,推动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向天借地”已在全省蔚然成风。
南海之滨,奇迹之城。
深圳用占全国0.02%的土地,创造出全国2.6%的GDP,而这2.6%的GDP中,工业增加值占比达35.1%……
早在21世纪初就面临“地少人多”“土地、空间”难以为继的深圳,如何在制造业加速狂奔的当下,破解“制造业当家”与城市产业空间不足的矛盾?
一条被概括为“工业上楼”的路径被深圳寄予厚望。深圳贯彻落实精细化城市管理理念,坚持“螺蛳壳里做道场”,提出“工业上楼”计划,打造“垂直工厂”,力争为产业空间突围提供深圳范例。
但,“工业上楼”还远不止“上楼”这么简单。
▶▷聚产业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关于“工业上楼”,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一般的工业园,是大片的土地和成排的厂房;而在深圳,工业园是被“叠”起来的,这就是“工业上楼”。
然而,“工业上楼”,远不止“拉上楼”那么简单。在空间保障之外,园区的集聚效应也给楼上楼下的“邻居”企业们提供了发展新机遇。
身处高楼大厦办公的创业者和研发人员,只需乘坐30秒电梯,下楼即可抵达生产车间,上楼就能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洽谈合作……听上去有些科幻的场景,在深莞交界处的一幢23层大楼里成为现实。作为珠三角地区“工业上楼”的“鼻祖”,深圳全至科技创新园从原有的39家传统低端制造业企业,华丽蝶变为入驻科技企业120多家,入驻率达95%的核心园区,成为“工业上楼”行之有效的生动验证。
对于这种物理空间改变带来的化学反应,深圳国人光速科技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李新伟感触颇深。“我们经常把挑选完公司激光切割设备的客户引荐到楼上的公司,他们公司的产品可满足激光切割后下一个环节的需要。”李新伟介绍,目前在这栋楼里,他的客户有三家,供应商有四五家,“一栋楼就是一条生产链”。
不同于传统的独门独户的工业厂房,“工业上楼”由于规划先行,在招商上更容易带来资源聚集,形成完整产业链。总的来说,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一栋楼就是一条链,产业园就是生态圈,而“工业上楼+产业集群”正是产业园区最理想的存在方式。
▶▷强特色
“量身定做”让工厂安家 你能想象,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与连绵不绝的现代厂房是如何结合起来的呢?
建设中的深圳南山智造(红花岭基地)城市更新项目(一期),正在成为深圳南山区建设的新一代高品质产业园区。这里主要集聚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产业。
不同的是,大楼在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调研企业的“上楼意愿”。设计单位由此提出了“折叠空间、多维产城”理念,并通过“环形坡道+高架道路”模式,将货运交通引入2、5、9层,实现多首层厂房高效解决工业上楼设备不易上楼、高层厂房货运效率低等问题,最大限度满足高端制造业的生产需求及入驻企业的低楼层意愿。
先引凤后筑巢。为提高厂房空间适配性,深圳以需求为导向,着力创新实施“以房招商”“招商先行、边招边建”。
以龙岗宝龙智造园为例,园区实行“预招商+定制化”模式,通过“预招商+定制化”模式建设,一期13.2万㎡厂房的报名定制需求达到42万㎡,预计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超200亿元。“我们将加强产业提前对接,根据拟引进企业生产工艺需求,精准定制交付高标准厂房空间,企业仅需安装照明设备后便可直接使用,做到‘拎机投产’。”龙岗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日正式交付使用的全国首个全装配式“摩天工厂”——深圳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也少不了“私人定制”环节。为了方便企业在摩天工厂里进行生产,大楼配建立体化的货运通道,货梯载重量达到五吨,大型货车可以直接开上三楼进行运输、装卸,小型汽车可直接搭汽车梯至17层。
“‘楼上’的产业空间体验好不好,功能全不全,企业说了算。”中建科技集团华南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李文参与了深圳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坪山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器园区、深港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多个“工业上楼”项目。他表示,这些项目均采用了新型工业化建造方式,以高适应性的空间去配合企业,满足企业对高大空间和重荷载的需求。
▶▷降成本
守牢制造业“低租防线” “我们终于可以实现在深圳‘安家’的梦想,给海内外客户、公司员工吃下一颗‘定心丸’!”看着自家的厂房,深圳柯赛标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董朝霞脸庞上的笑容格外灿烂。据了解,柯赛标识成立至今经历了4次搬家,每次搬家不仅要花上百万元装修费,还耽误半个月生产工期导致优质客户流失。工厂搬迁,成了创业公司心中的痛。
深圳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的首期工程建设让这些面临同样困境的中小企业看到了希望。作为深圳首个优质产业空间试点、首个二、三产业混合用地试点、首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专业园区项目,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率先采用“低成本开发+高质量建设+准成本提供”模式,并以“总成本+微利”的价格(约市场价的30%—50%)分割销售给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这意味着,符合条件的企业能以不到市场价一半的价格买进园区。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租金高成为企业最大的生存障碍之一。为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深圳以极大的政策勇气提出,“工业上楼”项目优质厂房月租控制在平均不超过35元/平方米、年涨幅不超过5%,为制造业守牢低租防线。
为平抑租价,并保障计划的可持续性,深圳多方挖潜,探索多条“反哺”厂房建设和租售路径,多方面综合施策,降低租售成本。比如,要求实施主体自持厂房2/3以上,以稳定市场预期。目前,全市第一批70多个“工业上楼”项目均已明确月租控制在35元以下。
向“天”借“地”,变“土”为“金”,2023年是深圳实施“工业上楼”计划的第一年,一大批特色“工业上楼”项目为企业不断打开更广阔的产业空间、市场空间、经济发展空间。放眼全省,深圳、河源、汕尾等地都明确提出推进“工业上楼”举措,广州、珠海也有“塑造集约高品质产业空间”“建设好5.0产业新空间”等类似提法,集聚、集约、高效的工业载体已成为广东多地的创新路径和共同选择。未来已来,“工业上楼”模式将为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加码,形成助推制造业当家的不竭动力。(许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