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訊 今年6月8日是第十五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六個“全國海洋宣傳日”。6月6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在湛江舉辦2023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主場活動,現場發佈了《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3)》和《2023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指數》。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省海洋局局長屈家樹介紹,爲加快推進海洋强省建設,接下來廣東將按照“疏近用遠、生態優先”的要求,騰出近海空間搞建設、布項目、保生態,大力拓展深遠海開發利用空間;充分激發縣域海洋發展潜力,在用海用島政策上向縣域主平臺、重點園區發展傾斜,以縣域爲重點創建省級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打造一批海洋經濟强縣、强鎮。
爲了支持海洋牧場建設,廣東將探索實施“標準海”供應,單個海洋牧場項目申請用海時將不再進行海域使用論证,實現“拎包入駐”“拿海即開工”。
▶▷保障用海需求
初步劃定海洋發展區超4萬平方公里 今年的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將“做大做强海洋經濟,加快建設海洋强省”納入今後五年重點工作。
屈家樹表示,爲了拓展高質量發展新空間,廣東將加强空間規劃的統籌引領作用,堅持陸海統籌、山海互濟,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加快出臺《廣東省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規劃(修編)》。海岸帶規劃初步劃定海洋發展區超4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管轄海域面積約60%,充分保障了海洋發展空間需求。
在提昇海洋經濟發展實力方面,廣東將持續深化粤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合作,加快建設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以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爲重點,打造向海開放高地,推動汕頭、湛江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重要發展極。
發佈會透露,廣東將進一步把海洋經濟發展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與戰略性新興産業上,持續提昇海洋産業國際競争力。强化港産城整體布局,做大做强臨港重化、海工裝備、濱海旅遊等産業,推動海洋生物、海洋電子信息、海洋新材料等新興産業蓬勃發展,聚力打造千億級、萬億級海洋産業集群。
▶▷助力緑美廣東
創建萬畝級紅樹林示範區 在廣東海洋經濟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的同時,緑美廣東生態建設加快推進,藍色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築牢。
截至2022年底,廣東沿海城市已建有國際重要濕地4處、國家重要濕地2處,建設國家濕地公園13處。2020—2022年,全省新營造紅樹林1219公頃,修復紅樹林322公頃。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連續三年保持在90%左右,爲“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
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副處長梁雄偉介紹,2019年起,廣東加大海岸綫整治修復投資力度,連續5年投入省級專項資金共計8.9億元用於支持海岸綫生態修復等項目,分三批設立11個省級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綜合示範區推進建設,預計今年内可全部完成驗收。同時還積極争取中央資金和投入省級資金約9.3億元魅力沙灘打造相關海洋生態修復項目,累計完成沙灘修復長度約22km。
“目前已實施完畢的海洋生態修復五大工程項目,如汕頭市南澳島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水東灣新城海岸帶綜合示範區項目、廣州市南沙區虎門大橋(廣州段)北側海岸綫整治工程等,對帶動地方旅遊、改善沿海人居環境發揮重要作用,爲我省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梁雄偉説。
接下來,省自然資源部門將繼續積極争取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資金支持廣東重點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持續重點推進“五大工程”,創建萬畝級紅樹林示範區,建成更多更好魅力沙灘、美麗海灣,不斷延長復緑自然岸綫,築牢生態海堤。
▶▷建設海洋牧場
建立用海審批聯動機制 今年以來,省自然資源廳着力加强海洋資源要素保障,促進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
屈家樹介紹,廣東將按照“近退遠拓、疏近用遠、生態發展”的要求,統籌優化省管海域内海洋牧場空間布局,有序騰退10米等深綫以淺的“近海”養殖空間,科學規劃10米等深綫以深至領海綫的“中海”養殖空間,逐步推動現代化海洋牧場向“深遠海”發展,保障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的海域空間需求。
廣東還將加快推進海域使用權立體分層設權,在保障海域基本功能且用海活動互不排斥的前提下,支持漁業用海功能區内適度兼容旅遊娱樂、電力工業等用海,發展休閒觀光、漁光互補等新型海洋牧場項目。集中規劃海洋産業園(海洋牧場類),在沿海各地10米以深、資源環境承載力强、漁業養殖適宜性高的海域内,選址建設一批海洋産業園,重點發展裝備型海洋牧場項目。
接下來,廣東將建立海洋牧場項目用海審批聯動機制,優化用海審批流程,推動海域使用權不動産權證書與水域灘涂養殖证同步核發,促進用海審批質量和效率“雙提昇”。
在落實海域使用金優惠政策方面,對位於20米以深省管海域的海洋牧場項目,開放式養殖用海部分的海域使用金按淺海征收標準的50%計征;投礁型海洋牧場項目,人工魚礁部分的海域使用金按同等級海域透水搆築物用海征收標準的80%計征。
▶▷開發海洋清潔能源
重點打造海上風電三大産業平臺 近年來,廣東以海上風電爲代表的海洋清潔能源産業蓬勃發展,産業規模快速擴張,産業集群加速培育,成爲全省海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省自然資源廳海洋規劃與經濟處處長黄國鋭介紹,截至2022年,全省海上風電建成投産裝機約791萬千瓦,占全國海上風電總裝機量的26%,居全國第二。
2018年以來,省級海洋經濟發展專項共投入3.52億元支持海上風電産業創新發展。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湛江)建成國内首套50千瓦級海洋温差能發電系統及實驗測試平臺。陽江海上風電全産業鏈基地設立多個創新中心,是國内唯一國家級海上風電裝備公共技術研發實驗平臺,也是迄今爲止世界上最大的葉片檢測實驗室。海上風電産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快速提昇。
接下來,廣東將大力拓展深遠海開發利用空間,保障湛江徐聞東、陽江三山島、江門川島、珠海高欄、汕尾紅海灣等7個新增省管海域海上風電項目,統一規劃海上送出工程輸電電纜通道和登陸點,積極探索專屬經濟區海域風電開發與管理。
按照“中心輻射、東西呼應”的空間布局,支持重點打造海上風電三大産業平臺。珠三角地區將以廣州、深圳、中山爲核心,加快打造海上風電科技創新研發基地。粤東和粤西地區將推動海上風電項目規模化集中規劃、連片開發,打造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黄叙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