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訊 5月20日至23日,2023大灣區科學論壇如約而至。
諾貝爾奬獲得者丁肇中、邁克爾·萊維特,國家技術發明奬一等奬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百餘位全球頂尖科學家相聚在美麗的濱海新城、粤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探討全球科技前沿發展與合作相關課題。
【共商共享全球科技發展】 2021年12月,由“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發起,以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協爲指導單位,省人民政府爲主辦單位的大灣區科學論壇在廣州南沙舉辦。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這裏展示“國之重器”:“在大灣區有包括東莞散裂中子源及建設中的南方光源等大科學裝置,它們將爲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强基礎研究、解决源頭問題提供支撑。”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在這裏盤算未來:“未來40到100年,人類將面臨化石能源的枯竭。我們這幾代不能把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全部用光,必須盡量多地留給子孫後代。”
中國工程院院士、澳門科技大學榮譽校長劉良在這裏描繪藍圖:“廣佛極點、珠澳極點和深港極點,加上廣州南沙、廣州黄埔、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區和深圳坪山,大灣區已經形成創新醫藥的‘三極四地’,應做好聯動,做到差异化協同發展。”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大學校長張翔在這裏呼朋唤友:“我們在香港已經做了很多年,研發機制還是很不錯的,希望與大灣區的兄弟院校一起合作,提高創新研發能力。”
2023年夏,第二届大灣區科學論壇還有哪些“頂流”科學家加入“討論組”?
他們當中,有的扎根大灣區——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高鬆,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譚廣亨……
有的是新“灣區人”——
正面向6G打造鵬城雲腦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中國科學院院士、出任深圳大學校長一年三個月的毛軍發;擔任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致力爲有效控制腐蝕提供廣東方案的韓恩厚;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回到國内出任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的顔寧……
有的是大灣區的“常客”——
2013年諾貝爾化學奬得主邁克爾·萊維特,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鎖江……
帶着共商共享全球科技發展的共同願景,新老朋友相聚大灣區,他們的對話令人期待。
【南沙提供更多科創機遇】 南沙新區明珠灣起步區,靈山島尖陽光正好,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科技方舟”正在加快建設。
去年6月印發的《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中,建設科技創新産業合作基地被列爲五大任務之首。大灣區科學論壇選擇永久落户,看中的正是南沙地處廣深港、廣珠澳“人”字形創新走廊交會點的科創機遇。
選擇南沙的不僅有大灣區科學論壇,還有大學、大平臺、大裝置——
大學之大,見证灣區科創融合的大智慧。
廣州市南沙區篤學路1號,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坐落於此。歷經三年的建設,去年9月,這座高校正式開學。
這座被定位爲“香港科技大學2.0”的學校,將以南沙與粤港澳全面合作爲契機,聚焦實驗室知識向産品化階段的轉化,上游連接香港基礎科研優勢,下游依託香港專業服務的專長。未來,一條南沙與香港科創協同發展的完整科創生命鏈條將會形成。
大平臺之大,見证灣區科創高地的大潜能。
科技最高殿堂與世界級灣區的碰撞,選在了廣州南沙。2019年,在與港科大(廣州)項目動工的同一天,中科院明珠科學園首批項目啓動建設。
在一張白紙上作畫,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不遠處,中科院明珠科學園加快建設,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計劃今年下半年率先入駐。
重構的不止於物理空間,更是科創生態。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已在海洋裝備領域給南沙帶來了50多億元的經濟效益,其參與研製的兩栖機器人實現了奥運史上首次水下火炬接力,彰顯了南沙的科技擔當。
大裝置之大,見证灣區引領原始創新的大能級。
藴藏“深海能量”的氣體噴涌而出,在獵獵海風中,發出耀眼的藍色火焰。這束美麗的火焰,是南沙用科學攻堅成功試採的“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
“解决深海資源開發過程中關鍵問題,離不開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的支撑。”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説,這套裝置與其配套的科研綜合樓,將打造成爲全球首套深海生態學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從臨空飛行極端測試,到人工智能與生命科學,上天、下海、入地、探微,南沙的大裝置正在滿足科技征途上的更多創想,引領原始創新挺進一個又一個前沿“無人區”。
【大灣區創新驅動力不斷增强】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辦好大灣區科學論壇,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創新人才向往集聚地。
這既是對大灣區科學論壇提出的期許,也是爲三地的科創力量辨清形勢:在新的世界變化環境下,要通過科技創新發展引領,推進大灣區實現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産業創新高地,從而主動融入全球、實現高質量發展。
隨着粤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建設,大灣區創新驅動力不斷增强。
自2021年10月中國散裂中子源正式向科研人員開放以來,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高校的用户在這裏開展了多項實驗研究。截至去年底,全省科研經費跨境撥付累計超過3.7億元;開展科研用物資跨境自由流動改革試點,探索“正面清單”等模式。
三地科技創新人才因向往而聚集——
今年的五四青年節當天,早上還在香港吃早餐的近百名香港師生,一個多小時後已在南沙逛港口、聽講座。他們瞭解到,在南沙創新創業基地工作的港澳青年人才,只要符合條件,即可在港澳新青寓“拎包入住”。爲提高對不同層次科創人才的吸引力,廣東還大力推進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外籍和港澳臺高層次人才認定。
三地創新主體聯合科研攻關愈加緊密——
廣東實施科技創新聯合資助計劃,累計支持300多個項目、約3億元。在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基礎研究重大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年提昇項目等不同課題中,都不難發現港澳創新主體的身影。
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産業互補,先天優勢明顯;有資金,有人才,有政策,有魄力。粤港澳三地科創一盤棋推進,想象空間無限。
作爲成長中的“科技達沃斯”,大灣區科學論壇的未來,還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鏈接港澳,走向世界,今後必將有更多頂尖科學家在此相約。(鐘哲、卞德龍、王一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