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訊 國家統計局日前披露,我國製造業投資前2個月增長8.1%,製造業中高技術製造業增速保持兩位數增長,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爲52.6%,比上月上昇2.5個百分點,創130個月的新高,製造業景氣水平繼續上昇。
2023年是全國經濟提振復蘇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其中工業經濟的表現至關重要。製造業景氣的背後,是工業大省挑大樑、支撑宏觀經濟大盤增長的擔當。正如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此前在全國兩會“部長通道”答記者問時表示:“今年有個好現象,各個地方對製造業投資進一步加大。”
去年10月,廣東率先提出“製造業當家”。今年開年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廣東提出以“製造業當家”爲高質量發展重心,打造具有全球競争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豐富“中國式現代化”的内涵。
與此同時,江蘇、浙江、山東、福建、河南等工業大省都跑出了競速“狂飆”的態勢:1—2月,江蘇省工業投資同比增長8.2%,浙江省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6.8%,河南省製造業投資增長17.1%……
在專家看來,廣東製造業的發展得益於境内資本與境外資本的“雙輪驅動”。面對全球産業深度調整、政策集成效應釋放、重大戰略叠加發力,各個省市的工業穩增長和高質量發展迎來發展東風。對於錨定“製造業當家”的廣東來説,在工業大省的競速賽中應如何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
引擎
打造産業集群梯隊“軍團” 工業穩則經濟穩。從工業增加值規模看,2022年,江蘇、廣東、浙江、山東、福建、河南、湖北、四川8個省份占我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五成。穩住這些省份的工業經濟,也就穩住了工業的基本盤。
“工業行業中有一部分行業規模比較大,占GDP比重在1%以上,比如電子、汽車、鋼鐵、有色、石化等行業。這些行業對穩增長十分重要,要千方百計、想方設法穩住這些行業。”金壯龍説。
從“一把手”工程到頭號工程,今年開年以來,多個工業大省都在鉚足幹勁提昇製造業競争力,有重點、分梯式打造萬億、千億、百億製造業産業集群“軍團”,攀向全球價值鏈創新鏈産業鏈更高位。
從製造業“起家”到製造業“當家”,廣東實施製造業當家“一把手工程”,在壯大新一代電子信息、緑色石化、智能家電、先進材料、現代輕工紡織、軟件與信息服務、現代農業與食品、汽車8個萬億元級産業集群的同時,還將加快推動超高清視頻顯示、生物醫藥與健康、新能源等産業成爲新的萬億元級産業集群。
3月20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推動新型儲能産業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7年,全省新型儲能産業營業收入達到1萬億元,裝機規模達到400萬千瓦。
“做大做强新型儲能産業,一靠科技,二靠政策。”廣東省政府參事、省政協原副秘書長杜重年表示,我國要實現“雙碳”目標,必須大力發展新能源。而新能源主要是風電、光電,發電的隨機性大,相當部分必須存儲起來,否則難以保证電網穩定,這就爲儲能産業大發展提供了巨大商機。
擁有全國最大規模製造業集群的江蘇則提出,高標準建好物聯網、新型電力裝備、工程機械、生物醫藥等10個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和16個省重點集群,推動新型電力和新能源裝備、生物醫藥、海工裝備等高新技術産業集群加快向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躍昇。
工業向來是山東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在全省經濟體量中占比接近1/3。3月1日,山東首次提出把工業經濟作爲頭號工程來抓,將“一業一策”推動鋼鐵、化工、有色、輕紡等行業改造提昇,並建强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動力裝備3個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培育首批6個省級先進製造業集群,打造10個百億級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
浙江則發佈《浙江省“415X”先進製造業集群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7年)》,將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現代消費與健康、緑色石化與新材料等4個萬億級先進産業群,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智能光伏、智能電氣等15個千億級特色産業群,面向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基因工程、前沿新材料、元宇宙、區塊鏈等前沿領域,打造一批百億級“新星”産業群。
“一個國家在製造業部門的技術競争優勢,不僅體現在某個龍頭企業的全球領先技術創新水平上,而且還體現在重點産業鏈的全産業鏈條、全供應鏈條、全創新鏈條層面的貫通式和系統性技術創新優勢上。”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研究院教授張杰表示,這種系統性技術創新能力,正愈發成爲國家製造業的全球競争優勢來源。
抓手
重大産業項目發起“春季攻勢” 工業投資對工業實力和競争力提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更是投資穩增長的“重中之重”。投資數字之熱,也反映在各地重大産業項目快開工、趕進度上。今年開年以來,多個工業大省産業大項目“春季攻勢”勢如破竹。
一季度,廣州460多個項目集中開工、簽約,涉及智能製造、數字經濟等領域;東莞迎來60個重大項目動工,新能源、智能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是主力軍;珠海新開工預製菜産業、新能源、裝備製造産業等項目186個。深圳則計劃全年安排現代産業類項目247個,包括華潤微深圳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産綫、欣旺達鋰離子電池智能智造産業園、“互聯網+”未來科技城等建設項目……
從數據上來看,廣東把製造業重大項目和工業投資作爲增强發展後勁的重要抓手,將實施工業投資躍增計劃,推動2023年全省工業投資新增超1000億元。2023年重大製造業項目的數量和年度投資的占比均較2022年上昇,重大製造業項目平均年度投資額達4.9億元,較2022年增長22.5%。
從全國層面看,河南、浙江在工業投資和製造業投資上表現尤其亮眼。
根據河南省日前公佈的經濟數據,前兩月工業投資同比增長達14.5%,高於固定資産投資增速7.4個百分點;其中製造業投資增長17.1%,高於工業投資增速2.6個百分點。工業領域産能進一步提昇,將爲GDP增長提供穩定支撑。
從投資領域看,河南的新産業、新材料等領域投資增長較快,體現出未來經濟發展潜力增大,支撑點增多的特點。前兩個月,河南全省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工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長13.9%、11.2%,分别高於規模以上工業增速9.0、6.3個百分點,對全省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分别達27.3%、49.3%,繼續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而在浙江,前兩月製造業同比增長16.8%,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5.5%。爲穩投資、促投資,浙江開年就出臺“8+4”政策體系,擴大有效投資排在首要位置;浙江省兩會還提出實施擴大有效投資“千項萬億”工程,位列“十大工程”之首。
“‘十四五’系列規劃已經部署了很多重大工程、重大項目,要實施好,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金壯龍表示,要推進産融合作,鼓勵金融機構、資本市場加大對製造業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政府産業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帶動社會資本加大投入。同時,做好外資項目的服務和保障,鼓勵外資擴大在華投資。
突圍
發揮内外資本“雙輪驅動”優勢 在全國範圍的製造業競速中,吹響“製造業當家”號角的廣東,改革開放仍是最鮮明特徵,高質量發展乃是最光明前途。
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開放合作。
“廣東製造業的發展得益於境内資本與境外資本的‘雙輪驅動’,也帶動了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珠三角在製造業上的發展其實也説明瞭,對外開放引進先進技術的重要性。”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胡剛表示。
“跨國公司巨頭在廣東投資100多億美元,釋放的信號就是看好廣東、看中大灣區這片投資的熱土。”日前舉行的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暨第二届大灣區經濟峰會上,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表示,未來5年,粤港澳大灣區將引領全球灣區發展。
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還離不開區域協作。
在魏建國看來,中國城市群的發展正在步入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粤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群將有更快、更高水平的發展。他把城市群的發展比作一個航空母艦,“但還要有很多護衛艦、驅逐艦,形成全方位的打擊力量”。
“廣東已經形成了南沙、横琴、前海‘金三角’的雁群式發展,接下來要綜合利用廣深的技術,佛山、東莞的製造,以及其他城市的配套。”魏建國認爲,應提昇上述城市的影響力,多設領頭雁,以大城市領頭雁帶領中等的領頭雁,中等城市再帶領小的領頭雁。例如深圳是創新高地,可以把現代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結合發展。東莞可在出口、加工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研發。
在廣東省内,産業有序轉移的“1+14+15”政策體系已經形成,通過推動産業有序轉移在更大的範圍内推進省域一體化,爲要素自由流動創造有利條件。“隨着珠三角加工製造産業逐步轉移,粤東粤西粤北地區應利用各自的比較優勢與珠三角形成産業鏈的合作,實現産業共建、産業共强。”暨南大學經緯粤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研究院教授覃成林表示。
“當前的市場經濟已從企業競争轉向産業鏈供應鏈競争,快速、高效與上下游整體聯動成爲産業鏈競争的基本特徵。製造業發展需要從補鏈、强鏈和建鏈入手。”廣東省政府參事、省社科院研究員王珺認爲,順應國内構建統一大市場的發展趨勢,廣東可以圍遶着各省市在産業鏈上下游之間的比較優勢,廣泛開展省際之間産業合作,聯手推動産業鏈供應鏈發展。(昌道勵、袁佩如、賓紅霞、許寧寧、李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