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城市緑心”澎湃新動能
海珠濕地彰顯“廣州緑心”效應



   廣州訊 春回大地,萬象更新。在海珠濕地,宫粉紫荆競相開放,俏立枝頭,引來遊人駐足流連。海珠濕地因其生態文明建設和緑色發展的良好成果備受關注。
  海珠濕地位於廣州市新中軸綫南段,被譽爲廣州“緑心”,總面積1100公頃,是我國超大城市中最大的國家濕地公園。2022年,海珠濕地成爲全國首個入選IUCN緑色名録的國家濕地公園;2023年,海珠濕地成功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録。
  十年以來,海珠濕地深耕生態保護修復和科普宣教工作,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促進生物多樣性顯著提昇。海珠濕地積極探索“濕地+”模式,努力彰顯“廣州緑心”效應,不斷探索城市與濕地互惠共生的發展之路,“城市緑心”澎湃新動能。
濕地修復顯成效
讓鳥兒在廣州塔下面“安家”

  記者探訪發現,海珠湖面,鷺鳥飛翔;遊客紛紛按下相機快門,感嘆生態之美。截至目前,海珠濕地鳥類種數從72種增加到187種,是原來的2.6倍,昆蟲種類從66種增加到738種,魚類從36種增加到64種。
  海珠濕地的前身是萬畝果園,建園之初其内河塹堵塞、垃圾堆積。自2012年建成以來,海珠濕地系統梳理濕地内的39條河涌,相互之間全部連通,將珠江三角洲發達的水網系統完整恢復起來,這裏的河流不僅交織密佈,而且具有典型潮汐規律,通過引潮入涌,恢復潮間帶水文過程,讓河道實現自由呼吸,濕地内的水質由IV類净化至II類,濕地pm2.5平均濃度爲22微克/立方米,比廣州市平均水平低20%左右,極大改善了濕地環境質量,有效緩解了城市内澇現象和城市熱島效應。
  建園之初,濕地面臨着生境構建困難,生物多樣性水平偏低等問題,其中鳥類的問題尤爲突出。海珠濕地以鳥類栖息地構建關鍵技術爲主綫,以濕地生態學、動物生態學等生態學理論爲指導,從維護生態平衡、恢復鳥類多樣性和生態功能、提高生態系統品質出發,開展鳥類栖息地構建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並以濕地公園設計進行技術集成與推廣,突破了城央濕地鳥類栖息地構建的技術瓶頸,打造瞭高潮位栖息地、鳥島繁殖地、稻田覓食區等全要素生境,成功在廣州塔下面爲鳥兒們安了家。
擦亮生態“金字招牌”
打造嶺南濕地文化體系

  一年四季,海珠濕地永遠不缺花朵飄颺的盛景。四季各异的花海,色彩豐富的自然生態景觀,早已成了海珠濕地的“金字招牌”,更是市民遊客必到的“打卡點”。
  近日,記者漫步海珠濕地,不僅能感受到生物多樣性,也能充分領略到感潮河網、高畦深溝農業、魚鳥天堂、嶺南水鄉文化,融匯了繁華都市和自然生態美景,爲市民遊客帶來視覺上的享受、心靈上的放鬆,更爲花城廣州增添了無限風光。
  海珠濕地分佈有超過一萬畝的垛基果林濕地,那是通過“基、果、水、岸、生”五素同構,在挖掘和傳承農耕智慧的基礎上修復而成,其内留存的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已成爲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在南亞熱帶大河三角洲具有區域代表性、獨特性和稀有性。垛基果林濕地内保留了發源於嶺南的石硤龍眼、紅果陽桃、鷄心黄皮、胭脂紅番石榴、桂味荔枝等數十個名優果品。
  有着2000年曆史的海珠濕地以其肥沃的土地、宜人的氣候、充足的水源、豐碩的嶺南佳果,吸引了南越先民在此生活、奮鬥、繁衍,孕育了鹹水歌、龍船、粤劇、廣綉、嶺南書畫等豐富多彩的嶺南民俗文化,並延續至今。海珠濕地通過開展嶺南特色民俗活動,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自然+人文果基農業”嶺南濕地文化體系;舉辦系列傳統文化活動,讓市民親身感受嶺南濕地與民俗文化,唤醒當代人對濕地保護的意識和傳統文化的傳承。
積極探索“濕地+”模式
助力緑色高質量發展

  海珠濕地積極探索“濕地+”模式,開創全國優秀科普品牌海珠濕地自然學校,堅持教育共享,實施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的“三進”戰略。累計聯合200多所學校、100多家企業、60多家教育機構,每年開展“公民科學家”等自然教育課程及品牌活動600多場次,參與者達上百萬人次,提高社會公衆對濕地保護的認識,創辦全國示範性自然教育學校。自然教育“海珠模式”,成爲《國家濕地公園宣教指南》的鮮活案例。榮獲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緑色營地、全國首批自然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等稱號。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内在要求。緑色成爲發展底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爲普遍實踐,這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畫卷最動人之處。
  作爲“城市生態守護者”,海珠濕地是放棄了超過萬億商業開發價值之後,通過保護修復建立起來的城央濕地公園,始終堅持緑色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城市生態、科普宣教、文化傳承等功能,保障了原住民利益,滿足了公衆開展康體休閒、民俗文化、自然教育等需求;携手企業共同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高品質生活圈,實現聯動發展與共治共享,取得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大效益,呈現出一幅濕地與城市互生共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圖景,成爲廣州市生態地標、城市生態會客廳,是中國式現代化緑色發展的重要展示窗口,發揮了具有全國意義的創新示範作用。
  緑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海珠濕地生態緑核效應正助力周邊産業緑色轉型昇級,驅動城市轉變爲以生態爲導向的發展模式。
  “濕地效應”初顯成效,與濕地毗鄰的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獲評爲廣東省經濟開發區,吸引了騰訊、阿裏巴巴、小米等一批世界500强、大型央企争相在濕地周邊落户,形成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和新的增長極。
  海珠濕地經過十年建設,不僅在生態上取得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對海珠乃至廣州的整體高質量發展聚勢賦能。
  當前,海珠濕地立足高起點,踏上新征程,緊抓國家、省、市、區各級政府高質量發展機遇。2月21日下午,海珠區濕地辦響應高質量發展的號召,召開了海珠濕地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專家們圍遶海珠濕地高質量發展主題,建言獻策。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黄慧明認爲,一是海珠濕地應該積極融入國家植物園建設,打造南中國珍稀喬木種源庫和國家濕地植物的一個種子基因庫。二是加快落實無邊界濕地概念,高質量推進相關建設。三是高質量推進環海珠濕地價值共同體的建設,統籌規劃周邊功能。
  重慶大學教授、國家濕地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袁興中認爲,一要圍遶國際重要濕地建設,規劃先行,保護先行,科學修復,做好總規修編、國際重要濕地管理、監測等計劃。二要利用區位和平臺優勢做好科技創新研發等各項工作。三要全面探索海珠濕地資源明智利用的系列創新模式,讓良好的生態本底轉化爲更多更優質的生態産品。
  接下來,海珠濕地將吸收專家學者的意見,找準自身定位,積極發揮濕地生態優勢,賦能高質量發展,爲社會創造更大的生態貢獻和緑色福祉。
  海珠濕地將持續發揮國際重要濕地生態資源優勢,賦能環海珠濕地價值圈,助力數字生態、會展文旅、高端服務和現代商貿産業聚集;持續發揮濕地空間價值優勢,助力城市區域空間規劃建設,助推舊村改造與濕地空間融合,爲廣州將來打造獨具“世界水準、中國氣派、灣區特色、嶺南風韵”的城市發展標杆,建設成爲高端資源要素集聚、重要功能作用叠加、引領輻射作用彰顯的核心引擎城市貢獻濕地力量。(楊智明、李晨曦、龍潔倩)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