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訊 韶關,有望成爲廣東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突破點。
11月3日,省政府辦公廳發佈《支持韶關建設國家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産業轉型昇級示範區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提出支持韶關建設國家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産業轉型昇級示範區,要打造北部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近年來,廣東相繼出臺文件支持珠海、汕頭、湛江、佛山、東莞等地發展,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此次《意見》是近年來廣東首次專門發文支持北部生態發展區的城市建設,也是廣東在區域發展布局上的又一重大舉措。
這還意味着韶關要在堅持緑色發展的前提下,解决好重構産業競争新優勢的難題,從“點”上突破,爲全國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闖出一條轉型昇級的新路子。
數據鏈+産業鏈
韶關將這樣聯通大灣區 技術變革浪潮翻涌,産業有其盛衰週期,這是經濟規律。
對於一個城市而言,要實現經濟長盛不衰,主要有兩種方式:其一,培育週期長、門類廣的主導産業,不斷延伸産業鏈;其二,不斷培育具有發展前景的新興産業,讓新舊産業在同個城市實現共舞。
對於韶關這樣暫時缺乏現代化大型主導産業的城市來説,積極培育新興産業,是實現經濟騰飛的必然選擇。而和粤東粤西粤北其它城市相比,這正是韶關當前一大優勢:一個極具發展潜力的新興産業已經浮現在韶關發展的地平綫上。
《意見》將“突破發展大數據産業”放在“培育發展新興産業”第一條。在這背後,是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粤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韶關數據中心集群。
算力,就是新一輪産業革命下的關鍵生産力,這一觀點正在成爲共識。粤港澳大灣區正在成爲全球物流、産業乃至創新的樞紐,也是算力需求最爲旺盛的區域之一。
正因如此,發揮韶關在土地、能源和地質安全等方面的優勢,構建輻射華南乃至全國的實時性算力中心,不僅大有可爲,而且勢在必爲。
長久以來,困擾粤東粤西粤北部分城市的難題在於多重限制下的産業選擇:既不能破壞生態,又希望經濟效益好見效快,由於當地往往缺乏專業人才,往往還希望企業可以自主解决人才需求。但是,對於優質企業來説,這些城市在政府服務、産業配套乃至公共服務等方面又並不具有特别優勢。
這就需要政府更好發揮在政策扶持、産業引導、環境優化等方面的作用,特别是通過重大戰略的布局,有效引導相關優質資源向欠發達地區傾斜,用極具前景的項目“種子”,唤醒一個城市産業發展的春天。
對於韶關來説,發展大數據産業還意味着與粤港澳大灣區建立起海量、光速的超大數據通道,從更大的視角看,這有望與産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實現數字化賦能的催化作用。
依託當地比較優勢,做大灣區産業鏈重要零部件的配套,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特色産業集群,這既是大灣區建立自主産業鏈的需求,也是粤東粤西粤北發展的需求。
這在《意見》中同樣得以充分體現:做强鉛、鋅、銅、鋁、稀土等有色金屬産業,支持珠三角地區環保型新材料企業布局韶關;培育“先進材料—裝備基礎件/零部件—裝備整機”完整産業鏈條和産業生態體系,對接粤港澳大灣區打造先進裝備製造業共建基地;配套粤港澳大灣區電子信息終端産業,發展高端印製電路板等電子元器件産業。
没有一個城市的成功是偶然的。特别要指出的是,這些布局能得以推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些年來廣東在交通基建、醫療教育等領域的大力建設,市市通高鐵,高等院校和高水平醫院21市全覆蓋,這些“慢功夫”看似短期難以轉化爲GDP,但都讓21個城市的産業起跑綫更加接近。
老工業如何發新芽?
高端化、緑色化或是答案 從德國魯爾區到美國芝加哥,再到我國的東北老工業基地,老工業城市的發展是全球性難題。
具體到一座城市,要破解這一難題,首先在於對“老工業”有清晰認識和精準分析。
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可分爲三類,一類是資源加工型産業,隨着當期資源逐漸枯竭,往往需要産業結構的整體性重塑,轉型的難度往往也最大;另一類是産業整體進入衰退期,或者宏觀經濟環境變化,當地産業發展喪失比較優勢和競争優勢;還有一類,由於技術工藝老化,生産效率逐漸失去市場競争力,這就需要加大創新投入,對生産工藝進行迭代,並努力向設計研發、品牌營銷等高附加值環節延伸。
對於韶關而言,主要體現爲第三種:鋼鐵、採礦等産業技術更新緩慢,市場競争力不强。
對此,《意見》對症下藥,提出支持韶關鋼鐵等傳統優勢産業緑色化轉型、智能化昇級和數字化賦能,支持稀土産業緑色高質量發展,争取國家支持稀土分離生産指標,鼓勵現有造船廠優化提昇,做大做强機械加工和船舶製造業。
這裏面的邏輯非常清晰:讓産業向更賺錢、更高效的方向發展,從而提昇産業競争力。
幾乎每個産業的具體舉措都鮮明體現了緑色發展的思路。
比如説,支持韶鋼發展工業旅遊,創建國家3A級旅遊景區,讓工業區變景區。再比如,引導資源型礦山企業調整産業結構,鼓勵向礦山公園、休閒度假、觀光旅遊方向發展,讓礦區變公園。
高端化、緑色化,這不僅會提昇産業競争力,還會提昇對人才的吸引力,提昇城市品質,這對韶關的長遠發展無疑非常關鍵。
事實上,最能體現緑色發展的,還在於將生態資源的“變現”上:《意見》提出,健全生産、加工、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等産業鏈,把韶關打造成爲區域綜合農副産品交易集散地;發展保健養生、康復療養、休閒遊憩等森林康養産業,創建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康養基地,等等。
並非偶然的是,就在兩天前,《廣東省建立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方案》宣佈,將在全省推動開展生態産品價值核算和結果應用,健全生態産品經營開發機制,拓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
一句話概括,讓“緑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更加完善的制度設計下,落到可見可感可計算的身邊,落到每一根發展脈動上。
此次《意見》也提出,落實生態保護區財政補償轉移支付制度,建立資金分配和生態保護成效掛鈎機制,將韶關列爲重點試點區域,建立完善北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財政激勵機制。
當部分工業品産能不斷提昇,以至於供大於求的時候,藍天、緑水、青山這樣的生態資源只會更加彌足珍貴。毗鄰粤港澳大灣區的韶關,也理應可以在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産業轉型昇級上,先走一步,率先示範。(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