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百年建築重焕光彩
廣州東山柏園對外開放

  九十四年前的10月22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所”)搬入東山柏園。九十四年後的10月22日,也是在這樣的秋日,修繕活化後的史語所舊址正式開放,讓公衆可以走進來,感受這一現代人文學科的起點。
  舉世矚目的殷墟發掘,就籌劃於廣州恤孤院路12號的柏園内。史語所是中國第一個以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爲主要研究方向的國立研究機構。這裏誕生了本專業領域第一本官辦學術期刊《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進行了一系列開創性的人文科學調查研究,史語所聚集了一批享譽世界的學人,用科學的研究方法革新傳統人文學術,爲中國現代人文科學的開端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也留下了寶貴的學術傳承。
  九十四年後的今天,柏園仍在,而作爲第一個官方考古機構的所在地,柏園恰與今日的廣東文物考古研究院,比鄰而立。
  秋天的柏園,微風拂面,樹影斑駁。記者走進見证了中國現代學術發展起點的地方,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曹勁,柏園修繕工程的負責人、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築保護研究所所長蔡凌,基本陳列《此雖舊域,其命維新》展覽的策展人、廣東省古迹保護協會副秘書長張羽的帶領下,探尋柏園“重生”的故事。
  “長期以來,對於柏園是否爲史語所舊址一直都存在争議。2016年,考古工作者發現,這座建築很有可能是史語所舊址。可是,整個東山由於區劃調整,街道名稱以及門牌號已變化多次。
  今年上半年,我們考古院查閲了各個時期的歷史地圖,翻閲了民國時期的城建檔案,最終確認了這裏就是史語所舊址。今年7月23日,柏園(西座一二層)被廣東省政府公佈爲第十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曹勁告訴記者。
   【給百年建築做“减法”】
  4月18日,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到國家文物局關於同意修繕史語所舊址的批示。得知這個好消息,記者進入柏園進行了探訪。
  彼時的柏園,門外掛着“廣州市歷史建築”的牌子。進門,可看到有東、西兩座建築,一位住户在西座門口忙碌,二層陽臺還掛有衣服。從兩座建築中間的連廊左邊進入西座後側,可以沿着樓梯走上二層,正對着樓梯的,是公用的厠所和厨房;樓梯左邊,可以看到一個大門之内,本應是一個面積不小的大廳,却堆滿了雜物。由於裏面還有住户,記者走上三層,得以知道西座的内部布局,正中間是一個大廳,正對着門的,是一扇窗,走出去則是一個陽臺,可與窗外的緑樹近距離接觸。大廳的左右兩邊,可以從中間的門進入,左右各爲一個房間,有些房間還搭了閣樓。不難發現,柏園的建築内部,每一層都被分隔成幾户,部分墻體、欄杆脱落,隨處可見裸露的電綫。
  “我第一次來到這裏的時候,地面上鋪了瓷磚。撬開瓷磚,去掉水泥之後,發現底下露出了水泥花階磚。”蔡凌説。記者從蔡凌提供的照片看出,撬開瓷磚後,地面上還有一層堅硬的混凝土需要清理,“清洗地磚,只能手工去鏟水泥”。於是,工人們用手中的工具,一點點地敲碎、鏟除,才最終讓藏在瓷磚下的“花團錦簇”重新出現在我們眼前。但因爲地面産生了沉降,只能把花階磚取出,將地面處理平整後,再鋪回去。現在,當我們走進去,脚下踩的,依然是一百年前的地磚。
  此次修繕更大的驚喜,是藏在兩座建築中間的拱券上。原本的拱券上部,由米黄色的方塊和灰色的綫條搆成。蔡凌告訴記者,當她看到這處拱券時,發現裏面有隱隱約約的綫條,於是她請工人先清洗了角落裏的一小塊,發現裏面果然有驚喜。後來,進一步對方塊外部的綫條進行清洗時,才發現其實是紅色的磚。現在的拱券上部,紅磚底色之上,是緑色的玻璃花磚,花磚的精緻程度令人驚嘆。
  拱券内,是一條連接東、西兩座建築的連廊,已經完成修繕的西座,墻面厚厚的水泥已被鏟除,露出最初的樣子;而東座,則還保留着多年來住户自己進行維修的痕迹。記者還留意到,站在拱券門之外,左右兩邊的排水管形成了强烈的對比:左邊是緑色的方形陶瓷排水管,右邊,則是白色的PVC排水管。“本身這裏是有排水管的,我們選用了符合年代特徵的排水管來恢復當年的樣子。”蔡凌説。
  正當記者疑惑爲什麽兩座建築中間還有小房間時,蔡凌打開了其中的一個小門,裏面赫然露出一個被封起來的門洞,“這裏很有可能原先是柏園的後門,可以直接通往培正路,小房間應該是門房。”
   【對稱性讓建築細節得以復原】
  除了室外的拱券,西座内部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復原。蔡凌表示,對柏園的修繕,其實就是在“做减法”。多年來,住户們出於生活需要,對建築進行了多次改造,使用了許多新的建築材料。開始修繕後,拆除閣樓、去掉壁橱、撕掉墻紙……建築原本的面貌一點一點地露出來。在西座二層,蔡凌指着一處拱券門告訴記者,“這裏原本是個壁橱,拆掉之後才露出拱券的樣子。表面厚厚的漆也被鏟除,露出原本的水磨石表面。”室内外的窗扇、門扇的樣式,又是如何復原的呢?蔡凌表示,這得益於建築的對稱性,一些已經被破壞的室内裝飾,參考對應的另一個方向的裝飾,往往能够找到問題的答案。
  在二層展廳左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正式成立”的展板下方,有一部分區域的地磚與别處不同,蔡凌笑着説,這裏原本是住户加的衛生間,將其去除之後,找了相似的地磚來鋪貼。“其實,最難的是隱蔽工程,以前很多裸露的電綫,要怎麽既保证用電安全,又將電綫隱藏起來保持美觀?如何將原本雨污没有分離的排水系統重新做好,保证未來可以順暢使用?怎麽安排網綫、安防?這些都是現在走進來看不見的但非常重要的事情。這關係到這座建築的未來是能否保持正常運轉。”
  蔡凌介紹,柏園的保護利用工作啓動之後,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築保護研究所承擔了對柏園西座一、二層的現場勘察、測繪與修繕方案編制工作。除深度挖掘歷史檔案資料外,古建所還開展了口述史研究,通過尋訪20世紀50年代以後柏園曾經的住户,獲得了第一手的訪談材料和住户提供的珍貴歷史照片。綜合以上考證工作,形成了科學的修繕方案。
  她還補充道,文物建築的“真實性”是開展柏園保護修繕工作的首要原則。本次修繕的目標是盡可能地恢復柏園室内外建築藝術風格的完整性。在明晰了歷史上形成的叠加混合痕迹後,遵循使用原有材料和原有工藝的方法,以修繕、復原、剥離和類比等各種手法重現歷史。
   【讓公共文化空間爲市民所享】
  在走進西座建築前,曹勁指着門上的牌匾告訴記者,這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嚴文明教授所題寫的。“他得知我們在對柏園進行修繕之後,非常高興,寫了好幾版,寄過來讓我們挑選。”曹勁還表示,柏園的修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省文旅廳、廣州市政府以及越秀區各個單位的大力支持。首層的粤書吧是一個向公衆開放的閲覽場所。二層的展覽介紹了史語所的故事,也讓大家瞭解中國考古的初心。
  修繕是第一步,接下來更大的任務是活化。讓百年建築的風貌重新呈現在公衆面前,讓公衆走進來,看得懂,有收穫,是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近年來秉持的工作原則。現在的柏園西座,一層粤書吧,市民可以走進來看書、休息;中間的大廳,未來會不定期舉辦講座。走上二層,是《此雖舊域,其命維新》基本陳列,展現了國立中央語言研究所在廣州的歷史。“‘此雖舊域,其命維新’,是史語所在工作報告第一期裏面用《詩經》中‘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這一句改的,來説明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在中國的傳統人文學術領域進行變革的使命,史語所後面開展的一系列工作,不論是案頭研究還是廣泛深入的田野工作,都反映了對這種使命的堅持,從而奠定了今天中國現代人文學科發展的基礎。我們展覽用這一句作爲標題,一方面是文有出處,另一方面也是對前輩學人這種學術精神和路綫的追溯和傳承。”曹勁説。
  展覽分“無中生有的志業——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創辦”“動手動脚找東西——歷史語言研究所初創時期的研究工作”“如將不盡與古爲新——歷史語言研究所(柏園)的保護龢利用”三大部分。張羽告訴記者,傅斯年曾在給陳寅恪的信中,認爲史語所本是“無中生有”的志業;他還在《國立中央語言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創刊號中《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提出,考古要“上窮碧落下黄泉,動手動脚找東西”。
  展覽的一部分,詳細講述了史語所的創辦過程。1926年底,傅斯年留學歸國,立刻受聘爲國立中山大學文科學長,并兼任中國文學和史學兩係主任。他到校後,除主持文科發展之外,還兼任中國文學和史學兩係主任,又爲學校延聘了顧頡剛、羅常培、丁山和董作賓等一批知名學者,爲進一步發展文史學科及培養人才,1927年3月,他提議在文學院内創辦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並積極組織研究、編印刊物、招收研究生。這就是最初的“語史所”。楊振聲、容肇祖、商承祚、羅庸、丁山、餘永梁、黄仲琴等人,都是“語史所”的重要參與者。”張羽向記者介紹道。後來,傅斯年提議籌備歷史語言研究所。1928年3月,國民政府大學聘請傅斯年、顧頡剛和楊振聲爲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籌備委員。籌備之初,擬設立8個研究組,即史料組、漢語組、文籍考訂組、民間文藝組、漢字組、考古組、人類學與民物學組及敦煌材料研究組。
  東山環境優美,知識分子聚集帶來厚重的文化氛圍,是史語所選址柏園的重要原因。
  張羽指着展廳中間的地圖,“看,三位籌備委員中,傅斯年、楊振聲住在春園,如今是中共三大會址重要的紀念地;顧頡剛居住在啓明馬路;羅常培、丁山等人居住在龜崗。離得都特别近。史語所籌備之時,衆位教授常常在東山的寓所中共商大計。”
  在籌備史語所時期,史語所的事業就已經如火如荼地開展了起來。《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創刊,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國歷史學科和語言學科研究的最高水平,是當代學者研究相關領域的重要參考資料。
  關於史語所與安陽殷墟發掘的關係時,張羽説,中國現代考古學發端於1921年仰韶遺址發掘,由中外機搆合作進行;由中國的官方學術機構獨立主持的田野考古發掘自殷墟開始。殷墟的考古發掘計劃,則在廣州擬定。殷墟的第一次發掘由董作賓主持,他在此次發掘後撰寫的《民國十七年十月試掘安陽小屯報告書》是中國近代考古學初創時期的珍貴文獻;1929年春,時任史語所考古組組長的李濟主持了殷墟的第二次發掘。殷墟的發掘工作,不僅有了舉世矚目的發現,促進了田野理論技術的科學化,還建立了文物考古制度,培養了一批考古人才。
  傅斯年曾指出,研究所的學術方向“要實地搜羅材料,到民衆中尋方言,到古文化的遺址去發掘,到各種的人間社會去采風問俗”。史語所學人們,前往雲南、四川、廣西等地進行民族學調查。與此同時,語言學研究與方言調查由史語所最先聘任的研究員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等人進行。
  走進最後一個展區時,張羽藉助中央的柏園建築模型向記者介紹了史語所的内部搆成:“我們通過查閲資料和對比歷史照片,確認了當時‘史語所’租用的是面積較小的柏園東座。但因爲東座和西座三層目前爲私人物業,所以我們這次修繕利用的是西座的一、二層。你看,當時的一樓左邊,是會計事務人員的辦公室,右邊是人類學的工作室;二樓,有閲覽室和研究員辦公室;三樓則是所長辦公室以及語音學實驗室。這些都是我們通過前面展示的遷入柏園後的第一次會議紀要得知的。”記者還發現,模型上的陽臺欄杆樣式,與目前所見的建築上的欄杆有很大的不同,這也是修繕團隊根據在此居住過的住户的回憶進行復原的。
  待到越秀區半密閉場所開放,廣州市民即可走進柏園,在這座曾經名人雲集的建築裏看一本書;走上二層,回顧廣州這座有着濃厚歷史底藴的城市,開創現代人文學科研究的歷程。(許婉婕)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