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僑都江門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今日之江門,萬象更新;未來之江門,風華正茂



  金秋時節,江門新會智造産業園中創新航項目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這個總投資達200億元、今年3月正式動工的大項目,分别僅用時83天、88天就實現了項目R1綜合大樓及M1主廠房順利封頂,彰顯了“江門速度”。
  江門是廣東省老牌工業强市,黨的十八大以來,紡織、機電、造紙、食品等傳統産業不斷轉型昇級,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等新興産業加速崛起。新興産業帶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增加值分别突破5300億元和1280億元,創歷史新高。今年上半年,江門GDP增速居全省第二,刷新近十年排位紀録。
  十年峥嶸,江門搶抓大灣區建設東風,圍遶“珠江西岸新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户”目標,乘勢而上。無負今日,江門堅持以黨的建設爲統領,全面實施“科技引領、工業振興、園區再造、港澳融合、僑都賦能、人才倍增”六大工程,系統推進區域平衡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法治江門建設三大保障體系,以衝天干勁奮力構建新時代僑都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今日之江門,萬象更新;未來之江門,風華正茂,恰如青春少年昂首闊步開創僑都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奮鬥歲月
  智慧網格穩穩托住基層治理底盤

  “您好,我是社區網格員,現在給您進行信息采集登記……”9月2日江門市新會區出現本土疫情,全區817個智慧網格3303名網格員聞令而動,投身防疫一綫。
  基層治理是一項長期工程。在過去,粗放的治理模式讓基層幹部事倍功半,容易陷入千頭萬緒的被動狀態。築牢底盤思維,江門把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作爲“市委書記工程”高標準推進,打造智慧網格、智慧隊伍、智慧平臺、智慧裝備、智慧應用、智慧城市,不斷完善“平戰結合”智慧網格管理體系,推動實現全域智慧治理。
  一張網格集成力量。江門在農村以行政村爲單元,城鎮社區以居民小組或住宅小區、若干樓院爲單元,重新劃分設置出近3000個智慧網格並全覆蓋建立黨組織。村(社區)内的黨建和政法綜治、民政、城管、信訪、市場監管、衛生健康、應急管理等各類網格整合成“一張網”,依託“基層發令、部門執行”機制,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决在萌芽狀態。
  一支隊伍功能多樣。今年以來,江門陸續選聘了3900多名專職網格員、5萬多名兼職網格員,建立起一支專職爲主、兼職爲輔的智慧網格員隊伍。他們身穿統一服裝、配備一體化智能裝備,經過系統培訓後上崗,表現突出者可優先推薦進入社區“兩委”班子。在此基礎上,江門要求全市黨員幹部常態化下沉,組建起3573支、共6.5萬人的黨員先鋒隊、黨員突擊隊。專業志願者、物業服務人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外賣送餐員等群體也被廣泛動員起來,成爲網格治理的重要補充力量。
  一個平臺减負增效。去年底,國家政法智能化技術創新中心江門市域社會治理孵化中心、江門市市域社會智慧治理技術創新中心、江門市市域社會智慧治理應用示範基地(即“兩中心一基地”)落地江門。依託此科技支撑平臺,江門系統推進智慧網格員單兵裝備、智慧網格管理平臺的研發創新、轉化應用、迭代昇級,加快推動社會智慧治理技術成果在本地研發、轉化和應用。以“粤平安”社會治理雲平臺在全省試點爲契機,江門加快建設“一網融合、一網受理、一網通辦”智能平臺,完善“信訪超市+外送服務”工作體系,累計通過“粤平安”平臺辦理群衆訴求8.6萬多件,辦結率達96.6%,基本實現日清日結。
  園區再造
  帶動産業集群加速崛起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江門製造完成了一次次質的飛躍,培育了紡織、機電、造紙、食品等多個優勢産業集群。新征程上,江門被寄予厚望,是廣東規劃發展全部20個戰略性産業集群的城市。重任在肩,江門深入推進“工業振興”工程,培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勇當全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具體來看,“兩條腿走路”:一是求變,鞏固發展提昇戰略性支柱産業。江門重點發展壯大智能家電、現代輕工紡織、生物醫藥與健康、現代農業和食品四大戰略性支柱産業集群;優化提昇新一代電子信息、汽車、先進材料、緑色石化、超高清視頻顯示等戰略性支柱産業集群。二是求新,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江門重點培育高端裝備製造、智能機器人、激光與增材製造、安全應急與環保四大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前瞻布局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新能源、前沿新材料、精密儀器設備、數字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
  今年1—8月,江門15條重點産業鏈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長3.4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電池産業鏈增加值增長11.4%,船舶與海工裝備産業增加值大幅增長76.8%。
  産業發展離不開空間載體的支撑。地域廣闊,是江門的地理特徵,也是發展優勢。如今,江門擁有總面積1395平方公里的大型産業集聚區,是全省新一輪布局面積最大、可連片大規模開發的産業集聚區。
  爲此,江門深入推進“園區再造”工程,將大型産業集聚區劃分出北、東、南三大組團,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招商、統一出讓、統一管理。按照分步實施原則,3個先行啓動區、6個啓動區目前已取得階段性進展,並通過邊規劃建設、邊招商的方式,成功引入一批億元以上工業企業。今年1—8月,江門大型産業集聚區實現增加值547.79億元,對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達60%,上半年9項指標位列全省第一。
  “僑”連世界
  打造“雙循環”交匯點

  旅居新加坡的梁女士没有想到,在家鄉江門恩平的遺産繼承手續一拖就是十幾年。好在今年7月,江門辦理首例海外遠程視頻公證,30分鐘就爲她辦理了放棄繼承權聲明書公證,解開了全家多年的心結。
  “僑”是江門最大的特色,“僑”資源是江門重要的戰略資源。據統計,祖籍江門的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超過530萬人,遍佈全球107個國家和地區。
  十年來,江門寫好“僑”文章:截至2021年底,全市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0572家,法國電力國際、英國BP、德國巴斯夫、瑞士ABB等世界500强企業投資項目落地,亞太森博、維達紙業、李錦記等知名外資企業在江門發展壯大。今年上半年,全市新設立外商直接投資項目190個,合同外資金額32.87億元,增長22.09%;實際吸收外資金額12.4億元,爲江門發展注入新活力。
  邁入“十四五”,江門堅持服務港澳初心,推進“港澳融合”工程,主動拓展與港澳合作的深度廣度。例如,加快深江鐵路、黄茅海跨海通道、深中通道等重大交通項目建設;大力推動大廣海灣特色平臺建設,支持新會銀湖灣濱海新區與港澳開展緑色經濟合作;推進在江門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高標準建設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吸引更多港澳居民來江門學習就業生活。
  同時,江門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深入實施“僑都賦能”,着力提昇“文化交流、經貿合作、維護權益、僑務智庫”四大功能,建設華僑華人經濟文化合作示範區,打造國内國際雙循環重要交匯點,在聯繫服務全球6000多萬華僑華人中體現僑都擔當。
  以僑爲“橋”,江門放眼全球,打開了發展“新世界”。今年,“江門號”中老、中歐國際貨運班列相繼開行;“RCEP成員國粤商聯盟成立大會”系列活動在江門市舉行;上半年江門對RCEP貿易伙伴進出口達195.9億元,增長15.8%;“買全球、賣全球”的國際物流基地正在江門加速形成。
  奮進者説
  灣區人才暢享“1小時生活圈”便利
 
  去年底,江門市人民政府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簽訂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發揮粤港澳大灣區信息、人才、資本、資源流通的便利,共建江門雙碳實驗室。揭牌成立大半年以來,江門市將雙碳實驗室作爲“科技引領”工程的重要抓手加速推進,在硬件建設、人才引進、體制機制建立等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
  常皓亮就是入駐江門雙碳實驗室的50多名博士、博士後之一。他主攻的課題是城市交通研究,即如何通過優化交通,在便利市民出行的同時,减少城市温室氣體的排放。他的研究初衷與江門雙碳實驗室的研究方向不謀而合,在合作導師的推薦下,他來到了江門雙碳實驗室工作。
  “這裏什麽都有,我直接拎包入住,很方便!”常皓亮是河南人,這次從外地搬來江門工作,他没想到這麽順利就安頓下來。江門雙碳實驗室占地83.5畝,總建築面積達到16.7萬平方米,綜合辦公樓、公共食堂、人才公寓等工作生活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從公寓步行5分鐘就到辦公室,一日三餐下樓就能解决,每月還有生活補貼,讓我没有後顧之憂。”他介紹。
  更讓他驚喜的是,從江門雙碳實驗室到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江門站只需要7分鐘車程,再坐上半小時左右的高鐵,就能到達廣州。這對於每周都要回廣州兩三次、跟導師討論研究進度的他來説,是莫大的便利。他説:“我真真切切享受到了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的紅利。”
  現階段,實驗室已與美達錦綸、緑潤環保、緑湖生物、國能臺山電廠等一批本地企業順利對接,率先開展“雙碳”領域合作,促進技術成果轉化。江門還率先探索構建“雙碳實驗室+雙碳産業園”政産學研融通發展新模式,謀劃建設鶴山硅能源産業園、新會新能源産業園和臺山電力裝備産業園三大雙碳産業園。未來,江門雙碳實驗室將“牽手”産業園入駐企業,開展“雙碳”技術研發與應用。
  “江門是個能讓人潜心做科研的好地方。”常皓亮期待,在産學研密切合作的新模式下,自己和團隊能産出更多原創科研成果,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一份力量。(李靄瑩)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