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訊 十年來,東莞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飆昇至7374家,發明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26.7%,企業創新動力持續增强。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大灣區大學等重大科研平臺和高等院校加快建設,松山湖科學城獲批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啓動區,東莞從科創的“地方軍”晋級爲“國家隊”。
十年來,科技重塑“世界工廠”,“科技創新+先進製造”引領東莞城市經濟綜合實力邁入新的階段,東莞地區生産總值連跨五個千億元臺階,2021年經濟總量更突破萬億。如今,東莞正朝着“打造科創制造强市”的新目標奮勇前進。
【東莞的“超常規”魄力】 改革開放之初,東莞引進港資打開突破口,迎來内地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在市場經濟的大路上起步,一路高歌猛進壯大成爲“世界工廠”。“東莞塞車、全球缺貨”彰顯東莞在全球産業鏈中的重要地位。
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席捲全球,以外向型經濟爲主的東莞受到巨大衝擊。經歷了陣痛期的東莞越來越意識到産業轉型昇級勢在必行。而東莞的科技平臺、高效等創新資源與一綫城市、部分省會城市存在一定差距,這也要求東莞的科技創新需要前瞻性布局,更需要“超常規”的魄力。
2012年,是東莞創新型經濟發展揚帆起步的一年。東莞加大力度實施“科技東莞”工程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一年,東莞與北京大學共建光電研究院,與華南理工大學共建協同創新研究院,與中科院共建雲計算中心等。
中國散裂中子源的選址落户奠基,則是東莞系列超常規辦事的經典案例。中國散裂中子源總投資23億元的,是全國首臺、全球第四臺脈冲式散裂中子源,它的到來結束了珠三角無國家大科學裝置的歷史,也讓東莞如今參與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啓動區的底氣。
圍遶散裂中子源,過去十年來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先進阿秒激光設施、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校區)、大灣區大學等重大科研平臺、重大基礎設施和高等院校相繼落户松山湖科學城。
非凡十年,工業製造基礎雄厚的東莞,在創新驅動發展的帶動下一路馳騁。如今,東莞已成爲國家創新型城市,科技創新綜合競争力挺進全國城市20强、列地級市第三。
【打通科技成果轉化】 如何在創新鏈和産業鏈中找到一條高效銜接的路徑,讓科技創新更好驅動和服務經濟發展?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是關鍵。
科技成果轉化是人才、科研、資本、信息、市場等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需要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投資人四者密切配合,也需要科研單位、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等多方共同參與,缺一不可。
距離散裂中子源數公裏外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哥帶領團隊,一直在探索打通從科研到産業化“最後一公里”。王恩哥有一個觀點,科技成果向産業轉化之間充滿風險,通常被稱爲“死亡之谷”,他越來越相信是存在且是必然。而“死亡之谷”上不可能架一條高速公路,但或許資本、産業、科研三方努力,或許可以在“死亡之谷”上架一座鐵索橋。
關於成果轉化,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提出“先立地,後頂天”的理念。有關負責人介紹,基礎研究需要長達10年甚至更久才能見成果,實驗室考慮從成果轉化這一端布局,進行“立地”,另一端的基礎研究亦同步進行,就是“頂天”。目前,實驗室已引入25個創新樣板工廠團隊,註册成立39家産業化公司,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深入推進,産業示範多點開花。
東莞賦予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更多自主權,先後出臺相關政策支持材料實驗室實行符合國際創新規律的新型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如今年6月13日,東莞市科技局專門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指導意見》,明確“先奬後投”這一方式的政策支持,最大限度激活實驗室成果。
【從“小微企業”到“小巨人”】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東莞擁有雄厚的基本盤。東莞市統計局數據,201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只有1733億元,到2021年這一數字昇至約5009億元,十年間增長了近兩倍。目前,東莞已擁有1.27萬家規上工業企業,超20萬家工業企業。
過去十年,在東莞這座“世界工廠”破浪前行的過程中,除了華爲、OPPO和vivo等巨頭企業迅猛發展外,一批小微企業在科創賦能下也被鎚煉成爲不容小覷的“小巨人”。東莞市凱格精機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今年8月,凱格精機登陸創業板。過去的凱格精機,僅僅只是一家集成商,設備和技術都掌握在别人手裏。爲提昇自己的核心競争力,凱格精機堅持自主研發和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産品的技術先進性、工藝精密性和性能穩定性。目前其産品精度已達到頭髮絲的1/5到1/8,錫膏印刷設備關鍵技術指標已接近國外先進技術水平。産品市場佔有率逐年擴大,華爲手機、蘋果手機都離不開該企業的産品。
從原來的小微企業變身如今的“小巨人”企業,凱格精機僅僅是東莞衆多企業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東莞共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9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98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670家。
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東莞“小昇規”企業增加值增長45.0%,“倍增計劃”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6.9%,均快於行業平均增速。而今後十年,東莞1000多家“倍增企業”、7000多家的高新技術企業、200多家的專精特新企業將日漸壯大,成爲東莞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的中流砥柱。
【新的時代重任】 “東莞科技的現狀是從一個‘地方軍’到‘國家隊’轉變。”東莞市科技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鐘靖平此前接受南都采訪時表示,2020年,松山湖科學城獲批納入到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先行啓動區,2021年底東莞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工作獲科技部驗收通過,正式成爲國家創新型城市。四大創新體系——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企業培育已比較完善。
經過多年摸索,“科技創新+先進製造”被定義爲未來五年東莞的城市特色。東莞市委書記肖亞非表示,“東莞將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賦能力度,與粤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錯位發展,形成最佳拍檔,扎扎實實推進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跳出東莞,從全省層面來看,不論是推動更高水平的區域協調發展,還是優化産業結構和布局,還是激發新的發展動能,都需要東莞能有更多擔當作爲。今年8月29日,廣東省委、省政府發佈《關於支持東莞新時代加快高質量發展打造科創制造强市的意見》,就是在更高層面和角度爲東莞指明瞭方向——打造科創制造强市!東莞被賦予了打造前沿科技創新高地、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等時代重任。
從農業小縣,到國際製造業名城,再到科創制造强市,東莞持續探索。東莞堅持“科技創新+先進製造”,乘着“黄金内灣”新機遇的東風,全面提昇城市能級,增强在珠三角地區核心引擎的戰略支撑作用。(韓成良、梁錦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