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珠海全面融入粤港澳大灣區建設
南海潮頭又春風,奮楫逐浪天地寬

   珠海訊 風從海上來,萬裏勢如虹。
  粤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我國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對廣東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舉一綱而萬目張。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粤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粤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作了全面規劃。
  在總共2.7萬字的《粤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珠海”“横琴”被提及42次、“澳門”被提及90次,明確提出“發揮澳門-珠海强强聯合的引領帶動作用”,充分彰顯了大灣區澳珠極點在國家戰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也賦予珠海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重大平臺、重大機遇、重大使命。
  潮起大灣區,風勁好揚帆。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科技創新蹄疾步穩、珠澳合作譜寫新篇、“産業第一”開足馬力、“青春之城”綻放活力……三年來,珠海舉全市之力參與粤港澳大灣區建設,高質量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化經濟特區,在支持服務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區建設中勇當“主力軍”“排頭兵”,將多重戰略交匯的巨大優勢轉化爲助推大灣區發展的强大動能,以走在最前列的昂揚姿態邁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産業第一”跑出新速度】
  新時代呼唤大戰略,大戰略需要大手筆。
  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覆蓋約8600萬人口、經濟總量超12.6萬億元……粤港澳大灣區之“大”,首先體現在經濟體量大、綜合實力强,是要成爲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
  “先進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一個關鍵,經濟發展任何時候都不能脱實向虚。”2018年10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視察時强調。
  囑托在心,使命在肩。珠海要在粤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戰略大棋局上更有擔當、更有作爲,就必須要破解城市能級量級不足、産業基礎偏於薄弱的短板,加快突破高質量發展的瓶頸,迅速做大做强實體經濟總體規模,推動現代産業茁壯成長、枝繁葉茂。
  推動591個項目加快建設、全市制造業投資增長20%,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超5200億元;全年新簽約重點産業項目136個、投資總額超千億元,大灣區半導體産業投資基金等相繼落地……
  攤開2021年珠海經濟“成績單”,珠海堅决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3881.75億元,全省排名昇至第6位,經濟發展提質增效的步伐走得愈發堅定、穩健。
  奮進征程上,那一份植根在特區人基因中的熱切,再次因産業而匯聚、涌動、噴薄。
  去年年底,市第九次黨代會召開,市委書記吕玉印向大會作報告時字字鏗鏘:“要堅持‘産業第一’,堅决防止‘脱實向虚’,全面打好産業發展攻堅戰,不斷提昇産業核心競争力。”
  今年以來,疫情形勢延宕反復,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更趨艱巨繁重。但放眼珠海,一個個大項目不斷落地,一個個新平臺相繼崛起,呈現出千帆競發的氣象,一系列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大禮包”送出,真金白銀支持企業轉型昇級,做大規模。
  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今年上半年,珠海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48.61億元,同比增長8.5%,增速排全省第2位;工業投資保持强勁增勢,同比增長近40%;珠海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906.78億元……亮眼的數據、拼搏的畫卷,勾勒出珠海實體經濟躍昇的軌迹,書寫下“産業第一”蓬勃發展的注脚。
  聚焦發力“4+3”支柱産業集群,到2025年地區生産總值突破60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超1萬億元……一個個擲地有聲的“新目標”,標識着一座城市勇毅前行的擔當,激勵着全市上下跑出加速度,干出新作爲,加速邁向粤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軟硬聯通”打開新格局】
  烟波浩瀚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橋飛架三地。這座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爲粤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樹立了典範。
  2018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珠海宣佈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總書記强調,對港珠澳大橋這樣的重大工程,既要高質量建設好,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樣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潔工程,又要用好管好大橋,爲粤港澳大灣區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灣區建設,交通先行。如今,在珠海和江門之間的黄茅海上,一座新的跨海大橋猶如巨龍卧波,神形初現。這是正在施工建設的大灣區又一“超級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後將與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南沙大橋、虎門大橋等共同組成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
  一個個工程難題相繼攻克,一條條高速公路順利貫通,“億噸大港”與“千萬級機場”傲然崛起……黨的十八大以來,昔日“交通末梢”演繹精彩蝶變,珠海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從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橋到持續推進交通大會戰,集空港、海港、高鐵、高速、口岸於一體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加快形成。
  “内聯外拓”的高快速路網正在織密。洪鶴大橋、金琴快綫、鶴港高速一期等項目建成通車,興業快綫、香海大橋、金海大橋、珠海隧道等項目建設全面鋪開,珠海正着力構建全市域15分鐘上高速、1小時通達深港的快速交通體系。
  “海陸空鐵”的立體化網絡縱深開拓。珠海加快推動珠海機場改擴建工程,推進珠海機場第二跑道前期工作,推進珠肇高鐵珠海至江門段、廣珠澳高鐵鶴洲至横琴段、鶴洲高鐵樞紐建設,推動澳門輕軌延伸至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區融入内地軌道交通網,“軌道上的大灣區”從夢想照進現實。
  基礎設施的“硬聯通”持續加速,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軟聯通”也在不斷深化——
  出臺《便利港澳居民在珠海發展60項措施》、上綫“珠澳通”APP、加快建設粤澳跨境金融合作(珠海)示範區、推動港澳專業人士跨境備案、12萬名澳門居民辦理珠海居住证……珠海用足用好經濟特區立法權,在跨境金融、商事制度、行政審批、科技創新等領域先行先試,推動一批創造型引領型改革深入實施,加速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勇當改革開放“開路先鋒”,打造大灣區開放合作新高地。
   【“創新引力”釋放强磁場】
  從横跨珠江口的系列重大基礎設施,到加速布局的大科學裝置集群,再到遍佈珠三角城市的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平臺……行走在粤港澳大灣區,深切感受着時光裏的發展變化。
  面對風起雲涌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革命,牢記使命擔當的珠海,拿出聞鷄起舞、日夜兼程的奮鬥姿態,緊緊圍遶建設粤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任務,出政策、建載體、引企業、優環境,書寫創新第一動力的新時代答卷——
  2020年開年,珠海以兩個“1號文”拉開了科技創新發展的大幕。《珠海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的意見》和《珠海市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印發,進一步聚焦科技創新加快産業發展,激發科技創新人才活力;
  2021年,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争力研究中心共同發佈《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0》,珠海位列全國第11名,地級市第2名;
  2022年,《珠海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印發實施,爲“十四五”時期珠海科技創新發展描繪了“路綫圖”“施工圖”,爲推動珠海加快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化經濟特區、打造粤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提供科技支撑。
  看數據——如今珠海高新技術企業超2100家,擁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省級317家;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10家,各級新型研發機構40家,全市研發人員超4萬人;
  大平臺——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廣東省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横琴先進智能計算平臺相繼落地建設,國家新能源汽車質檢中心成功落户。
  聚人才——大力實施“珠海英才計劃”,近三年來引進各類人才26萬人,成立珠澳人才工作聯絡處、澳珠人才發展促進會,吸引港澳和境内外人才及緊缺人才匯攏而來。
  謀長遠——珠海圍遶“4+3”支柱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分層分類支持基礎前沿、重大共性關鍵技術、應用示範項目,發揮科技創業天使風險投資基金引導和放大作用。
  “縱觀科技發展史,基礎研究與源頭創新的重大突破,往往連帶着掀起技術和産業的巨大變革。可以説,今天的珠海就在積蓄這種變革的力量。”中山大學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表示。
   【“四區”叠加再創新作爲】
  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
  “加快建設全齡友好型城市,推進年輕人、産業工人、新市民‘有業有住有家’計劃和‘一老一小’優養優育計劃。”2022年伊始,市長黄志豪在作市政府工作報告時許下了這樣一句温暖承諾。
  加大優質公共服務供給,建設全齡友好型城市;厚植緑色生態優勢,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珠海;塑造開放包容、獨具魅力的城市文化,加快建設區域文化藝術中心……
  此時此刻,放眼這座處處涌動着活力與生機的城市,一幅幅動人畫卷正在全面鋪開,這是一個千帆競發的活力珠海,這是一座拔節生長的未來之城。
  南海潮頭又春風,奮楫逐浪天地寬。2021年3月,《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支持珠海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化經濟特區的意見》公佈;同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發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區管理機構正式揭牌。
  至此,珠海迎來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化經濟特區、粤港澳大灣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區和自由貿易片區“四區”叠加的“黄金窗口期”。
  “我們始終要不忘初心,讓這裏充滿創新發展活力,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親臨横琴視察,對横琴的發展念兹在兹。這片總面積約106平方公里的熱土,迎來了新一輪發展機遇期。
  緊緊圍遶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這條主綫,珠海牢記囑托,主動作爲,對標對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部署要求,緊緊圍遶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這條主綫和“四個新”戰略定位、“四個新”重點任務,全力支持服務合作區建設,促進與澳門融合發展、相互促進。
  廣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指出,要提昇一體化水平,把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作爲突破口,深化基礎設施、産業發展、社會治理等對接融合,推進粤港澳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試點,着力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灣”。
  在推動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橋上尋求突破,努力建設粤港澳大灣區重要門户樞紐;在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上主動作爲,聯合深圳共同推進深珠合作示範區建設;在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建設上引領帶動,在城市規劃、基礎設施、社會保障等領域實現更緊密融合……
  “珠海作爲内地唯一與港澳陸路相連的城市,是各類要素資源加速匯聚擴散的重要節點。我們將進一步增强城市承載力和輻射力,在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格局中勇當輻射帶動珠江西岸加快發展、促進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的核心城市,在實現總書記賦予廣東的使命任務上擔起珠海責任、展現珠海作爲、作出更大貢獻。”吕玉印表示。(鐘夏)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