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正式動工
建設一艘聯通中國與世界的科技方舟



   廣州訊 灣區逐浪,向海而興。粤港澳大灣區是觀察中國科技創新的窗口。
  9月24日,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在廣州南沙正式動工,項目以“千帆競渡、科技遠航”爲設計理念,建設一艘聯通中國與世界的科技方舟,於2025年建成投用。
  國務院印發的《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建設科技創新産業合作基地列爲五大任務之首。
  當天,廣州南沙舉辦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動工儀式及論壇戰略諮詢委員會成立大會。“科技方舟”從灣區之心啓航,加速推動大灣區科學論壇打造成爲科技“達沃斯”。
  ▶▷設計方案全球徵集
  “千帆競渡、科技遠航”勝出

  廣州市南沙新區明珠灣起步區靈山島尖,這裏是珠江出海口進入中心城區的視野中心,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選址於此。
  北臨蕉門水道與慧谷西文化島隔江相望,南臨上横瀝水道與横瀝國際金融島、明珠科學園遥相呼應,多條水道在此匯流。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的建設將推動這裏成爲全球前沿科技風向標、南沙國際形象示範點。
  記者從動工現場獲悉,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建築群由會議中心、科技館、科創中心及科學家公寓這四大功能組成,地上總建築面積約11萬平方米,其中會議中心及科技館約4萬平方米,科創中心及科學家約7萬平方米。
  在2021年首届大灣區科學論壇開幕式上,“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設計大賽”啓動,拉開了永久會址建築概念方案國際競賽的序幕。此次競賽面向全球徵集設計機構,共有52家單位報名參賽。經專家評審,最終確定9家單位獲得正式參賽資格。
  經過多輪比選,由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陳雄領衔的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GDAD)與株式會社佐藤綜合計畫(AXS)聯合體在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建築概念方案國際競賽中勝出。
  設計單位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本項目出於對使用與分期的考量,體量被重組爲三個有序的綜合整體:將功能聯繫密切的學術中心與科技館合併爲一個單一而高效的整體,科創中心、科學家公寓則獨立建設,三者既獨立運營同時又密切聯繫呼應西側城市節點。景觀視綫向東穿越樓體,與南北緑軸形成十字景觀通廊。天際綫隨建築緩降,逐級共享島尖美景。各建築單體擁有獨立的交通體系,高效而便捷。
  談及設計思路,該負責人告訴記者,項目以“千帆競渡、科技遠航”爲設計概念,方形體量被雕刻爲數個富有節奏的風帆與隱喻海浪的屋面單元,喻示了新時期中國科學發展百舸争流、千帆競渡的拼搏精神。融合江水激流、緑意起伏的壯觀地景隨建築蔓延入江,流露了南沙的在地風貌,也譜寫了激流勇進的創新决心。
  “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最終選定靈山島尖,這裏位於珠江出海口,與國際金融島、明珠科學園遥相呼應。”“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表示,國務院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賦予南沙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戰略定位,南沙必將深入參與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在未來發揮更大的創新引領作用。
  白春禮表示,“千帆競渡、科技遠航”的設計思路,表達了中國科技發展從舉步維艱到自立自强,再到揚帆遠航的宏大願景。“這艘科技方舟承載着創新之帆、未來之帆、共享之帆的美好祝願,必將健康的推動21世紀世界科學的發展。”
  ▶▷大灣區科學論壇落户
  打造科技領域“達沃斯”

  於南沙而言,期盼的不僅是選址靈山島尖的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更有大灣區科學論壇。
  這是由“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發起、由中國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國際化論壇,旨在爲各國政要、國際頂尖科學家和青年科學家、國際著名創新企業家以及金融界專家等各界人士打造的一個共商共享全球科學發展與合作的高層次交流平臺。
  去年12月,首届大灣區科學論壇成功舉辦,3天時間,包括130名中外院士在内的世界各國科研、企業和産業界學者相聚綫下綫上,共同“探索未來,共享科學”,發出推進科學事業發展的中國强音。
  “北京有中關村論壇,上海有浦江論壇和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呼吁舉辦大灣區科學論壇。”此前,白春禮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大灣區需要有這樣一個高端的科學論壇。白春禮表示,希望把論壇打造成爲科技領域的“達沃斯”論壇。
  於南沙而言,大灣區科學論壇是南沙高端科學和金融服務區的重要地標,與南沙科學城形成廣州科技創新軸的驅動核心。
  今年4月,廣東省科技廳、廣州市科技局、南沙開發區管委會與廣東省靈山論壇科學中心四方簽約,共建廣東省靈山論壇科學中心。今年6月,大灣區科學論壇實體化運行機構——廣東省靈山科學論壇在南沙正式揭牌。除了舉辦大灣
  區科學論壇年度大會與分論壇之外,靈山科學論壇還將舉辦交流活動,引進國際人才團隊和高科技企業落地,促進粤港澳大灣區與國際教育鏈、人才培養鏈、産業鏈的有效銜接,凝聚全球科學家力量。
  “我期望大灣區的學者們爲大灣區、爲中國、爲世界打好科學的基礎。大灣區今後要成爲國家發展基礎科學和科技的重要基地。”7月30日在廣州南沙和香港中文大學同時舉辦的大灣區科學論壇“名師講堂”上,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知名數學家丘成桐如此勉勵青年科學家。
  在大灣區科學論壇平臺的帶動下,全球頂級的科學家更頻繁地匯聚於南沙,高水平基礎研究的思維碰撞不斷擦出火花。
  ▶▷灣區之心
  點亮灣區創新燈塔

  作爲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選址地的南沙,科技創新正成爲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
  《南沙方案》提出:到2025年,南沙粤港澳聯合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産業合作不斷深化,區域創新和産業轉化體系初步構建;到2035年,南沙區域創新和産業轉化體系更趨成熟,國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明顯提昇。
  作爲南沙科創平臺重要支撑,今年9月開學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作爲南沙科技産業價值鏈條上的一環將被刷新。把握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落户機遇,南沙正充分發揮高校作爲創新發源地的作用,並以華南技術轉移中心(廣州)爲科技成果轉化主陣地,推動政、産、學、研綜合開發。
  從無到有,南沙正構建起全新的科技創新格局。今年5月,目前國内唯一一家專注於車規級、具備規模化産業聚集及全産業鏈配套能力的碳化硅芯片製造項目芯粤能有限公司在南沙實現主體封頂;7月27日,中科宇航參與研發的中國最大固體運載火箭“力箭一號”首飛成功……創新創造正在南沙時時上演。
  科技體制機制的創新則爲南沙創新動力保駕護航。獨角獸“黄金牧場”九條,從企業落户人才配套、研發創新、應用場景、金融服務等9個方面,投入20億元全生命週期支持企業成長;搶灘元宇宙,符合“元宇宙九條”要求的企業,落户平臺最高可獲2億元支持;近期“探天九條”的重磅推出,爲“一箭一星”再添動能,讓繼“入海”“深地”探索、逐夢星辰大海的南沙,距離建設粤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高地的目標更近一步。
  當天大灣區科學論壇戰略諮詢委員會正式成立。“委員會成員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科學家,國内外政教杰出的企業家和戰略投資家,他們將爲論壇的科學决策把脈建言獻策,有力推動大灣區科學論壇成爲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全球領先創新高地、構建世界科學共同體的重要平臺。”白春禮憧憬道,未來必將看到一個更加開放、更有活力、更具創新和開拓精神的南沙。
  隨着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落地建設,“灣區創新燈塔”正在灣區之心悄然點亮。(任燚)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