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廣東重大項目建設捷報頻傳
充分發揮經濟“定盤星”與“壓艙石”作用




   廣州訊 從佛山西江畔到深圳公明水庫,在繁華的大灣區城市群之下,大型盾構機與多種作業臺車機械轟鳴,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盾構隧洞即將全面貫通,近8000名建設者“擰成一股繩”,正向着明年底建成通水目標發起全力衝刺。
  寬闊的伶仃洋上,中山與深圳隔海相望,國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正加速建設,項目海底沉管隧道已累計沉放28個管節,安裝長度超4000米,伶仃洋大橋左幅主纜索股架設已突破100根。
  浩瀚的黄茅海海域天海之間,一條横跨珠海與江門的“跨海巨龍”骨架愈加豐滿,黄茅海跨海通道主橋橋塔節節攀昇,5000多名建設者風雨兼程,工程建設正在加速。
  中流擊水,奮楫者進。面對“三重壓力”,經濟大省廣東充分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把重大項目作爲穩投資的重中之重,拉動當前内需,支撑未來發展。今年以來,廣東重大項目穩投資“快馬加鞭”,建設捷報頻傳,成爲廣東經濟穩中求進的“定盤星”與“壓艙石”。
   【重大項目跑出建設新速度】
  “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整個團隊堅持以項目需求爲導向,迎難而上、自主攻關,系統解决了8萬噸沉管快速移運和自密實混凝土澆築的百年質量難題。”在中交四航局沉管預製基地扎根超過10年的項目經理張文森介紹。
  8月12日,伶仃洋牛頭島上傳來深中通道建設者們的喜悦歡呼,隨着沉管隧道E22管節順利完成澆築,這條全球最長、最寬的海底沉管隧道標準管節全部預製完成,工程建設的關鍵節點“再下一城”。該工程預計於2024年建成通車,届時將重塑大灣區珠江兩岸互聯互通新格局,爲“雙區”建設注入强勁動力。
  投資不斷落地,項目加快推進,新技術新設備持續突破,今年以來,全省多個重大項目工程跑出建設新速度。
  8月11日,隨着盾構機刀盤破岩而出,粤水電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A2項目SD02#-SD01#盾構區間(右綫)順利貫通,標誌着這項國家重大水利工程、粤港澳大灣區重要民生項目工程建設再次取得階段性重大進展。
  截至11日,該工程已累計完成投資203億元,占總投資的57%。全綫154公里輸水隧洞中,已累計完成掘進149公里,完成比例達97%,預計今年底前實現全面盾構貫通。目前,近8000名建設者,正在全力推進輸水隧洞内襯施工、高新沙水庫建設、三座泵站主體結構施工,工程向着力争2023年底提前建成通水目標發起衝刺。
  “今年以來,該項目參建各方克服疫情、征拆等因素影響,加强内外溝通協調,保障施工資源投入,動態優化調整施組,嚴格管控質量安全,全力加快推進工程建設。”博賀港鐵路江門工程建設指揮部項目負責人陳順良説。
  進入8月,夏日高温也爲重大項目帶來不小挑戰。博賀港鐵路跨廣茂綫深湛綫特大橋施工現場,趁着夜間暑熱略微散去,施工現場燈火通明加快建設,年内有望具備開通條件。届時,該項目可使茂名博賀港實現海鐵聯運,對沿綫地區貨物運輸將起到重要作用,同時也加强了茂名博賀港與内陸腹地之間的聯繫,對茂名乃至豫、鄂、湘、桂地區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擴大對外貿易的輻射能力和服務功能均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加快基建投資是基於當前形勢做的逆週期調節和跨週期調節的重要措施。”粤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認爲,基建投資作爲穩增長的重要力量,不僅能快速見效穩定總需求,而且還能優化供給結構,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爲經濟實現穩中有進積蓄更多後勁。
   【帶動上下游産業鏈快速發展】
  在廣東梅州與福建漳州連綿的山嶺間,鐵塔林立,銀綫穿梭。隨着最後一根導綫上塔架設完畢,近日閩粤聯網綫路主體工程全部完成,標誌着閩粤聯網工程實現全綫貫通。
  “閩粤聯網工程建成後將推進兩省電力餘缺互濟,福建富餘電力可送至廣東,緩解廣東的季節性供電緊張狀况。同時,有利於充分發揮福建清潔能源資源儲量優勢,進一步優化粤港澳大灣區與海峽西岸經濟區能源結構,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南方電網廣東電網公司基建部副總經理謝榕昌介紹。
  該工程總投資32億元,所涉及産業鏈長,設備種類多,將拉動原材料、電工裝備、用能設備等10餘個上下游産業鏈經濟發展,預計將驅動能源裝備製造上下游産業鏈價值約11億元。同時,閩粤聯網工程充分吸收借鑒了我國特高壓直流輸電等前沿技術領域的最新成果,可以很好地適應兩網互聯的技術要求。還使用了無功補償裝置、遥感影像、全數字攝影測量系統和電網三維信息化管理平臺等技術來優化綫路路徑,推動工程進展。工程投運後,將實現重要技術國産化率100%,推動中國電力行業科技實現新一輪昇級突破。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主纜采用2060兆帕級纜索鋼絲,這也是繼南沙大橋運用1960兆帕主纜鋼絲後又一昇級突破,對我國橋梁事業發展具有深遠意義。”站在伶仃洋大橋的施工猫道上向遠處遠眺,主纜架設施工如火如荼,進展喜人。保利長大深中通道S05標項目總工王曉佳介紹,主纜是懸索橋的主要受力構件,有着懸索橋“脊梁”之稱。伶仃洋大橋單根主纜由199根通長索股組成,每根索股由127絲、直徑爲6毫米的國産自主研發2060兆帕的高强鋼絲組成,這也是目前國内强度等級最高的懸索橋主纜鋼絲,不但有利於降低主纜用鋼量、减小風阻,實現節能减排,同時還有利於提高橋梁可靠性。
  “關鍵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技術的創新突破,向行業新的高峰發起挑戰,貫穿深中通道建設的全過程。我們必須要走一條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總工程師宋神友説。
  國内首次、世界首例、行業空白……廣東重大項目建設現場早已不再是簡單的鋼筋水泥堆砌,隨着各大項目持續推進,新技術、新裝備、新材料等自主可控技術不斷突破,項目建設國産化率不斷提高,相關上下游産業鏈正在迎來快速發展的新機遇。
   【優化廣東高質量發展格局】
  今年7月,頂着盛夏炎炎日光,汩汩韓江水自西向東潺潺流進饒平縣第二水廠的蓄水池,水廠生産部經理林建平臉上笑開了花。這意味着饒平百姓從此告别了“喫水難”的窘境,生産生活用水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年來,饒平益海嘉裏糧油基地等一個個百億級産值項目接踵落地,高新産業園建設如火如荼,潮州港貨運碼頭日益繁忙,高堂鎮大力發展的大嶺山生態文化旅遊區愈加秀美……饒平經濟社會迎來快速發展,用水需求與日俱增。該工程通水後,饒平從此有了雙水源保障。
  “‘引韓濟饒’供水工程通水,讓饒平沿海60萬蘇區百姓喝上了韓江水,圓了他們多年的夙願,並爲饒平今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省水利廳建設處處長朱朝榮説。
  一條條跨區域輸水渠道穿山越嶺,區域經濟、人口重心和水資源重心的“錯配”現象,正在隨着廣東“大手筆”的水利工程建設得到全面改善。當下,水利工程建設在南粤大地掀起熱潮,成爲重大項目穩增長、惠民生的一大縮影。今年上半年,我省水利投資完成456.9億元,再創歷史新高。隨着粤東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持續取得進展,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即將開工,覆蓋整個廣東的“五縱五横”水資源配置骨幹網正在加速建設,爲我省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强的水利支撑。
  這頭,跨流域調水工程重塑“廣東水網”;那厢,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一張高質量的綜合立體交通網正在構建,爲區域協調發展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
  跨江跨海通道“成團出道”。今年上半年,獅子洋通道項目引綫工程初步設計評審通過,這座將創造“主跨跨徑、車道數量、主塔塔高、錨碇基礎、主纜規模”5項世界第一的跨海通道朝着全面開工再進一步。未來,將與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深中通道等“成團出道”,打通珠江東西兩岸的快速通道,架起大灣區横向“黄金走廊”。
  “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加速推進。上半年,廣州地鐵22號綫正式通車,這條串聯“海陸空”灣區樞紐,無界銜接穗莞深的“地下高鐵”,讓“廣深地鐵”的概念越來越接近實現。同時,日前廣州白雲站已進入二期工程重點項目建設——地下基礎底板施工作業階段。工程正在穩步推進,預計2023年具備開通條件,爲助力構建“軌道上的大灣區”奠定堅實基礎。
  “5+4”骨幹機場群布局擴容提質,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雛形初顯。7月30日,廣州白雲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西四指廊主樓鋼屋蓋網架提昇四區順利完成首次提昇,標誌着西四指廊主樓鋼結構施工已全面步入正軌。隨着湛江吴川機場通航聯動灣區、輻射粤西,粤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雛形初顯。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末,廣東基礎設施行業單位貸款餘額5.13萬億元,同比增長14.0%。重大項目捷報頻傳,重點投資加碼發力,跨區域、大規模、大手筆的重大項目遍地開花,不斷優化着廣東高質量發展格局,爲廣東經濟發展注入磅礴的内生動力。(李赫、袁佩如、劉倩)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