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站在珠江口,牽手全世界——廣州南沙自貿區建設走筆




   廣州訊 珠江口,伶仃洋畔。十年來,從國家級新區到自貿試驗區,再到粤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廣州南沙的戰略地位不斷提昇,成爲推進粤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載體。
  江海交匯春潮涌。如今,南沙再一次被賦予新使命,將打造成爲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在南沙走訪,開發開放的熱潮撲面而來,這裏正通過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牽手世界。
   【非凡十年,南沙突進】
  剛剛公佈的廣州上半年經濟數據顯示,南沙GDP産值1011.3億元,同比增速3.7%,引領全市經濟增長。
  此時,距離國務院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已兩月有餘。眼下803平方公里的南沙區,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大機遇。
  廣州汽車年産量居全國之首,南沙則是廣州四大重要汽車基地之一。作爲當地的支柱産業之一,南沙連續四年汽車産值超過千億元。
  在廣汽豐田生産車間,互聯網、工業自動化技術廣泛運用於生産綫。廣汽豐田副總經理黄堅説:“這條生産綫是豐田新一代全球模範工廠的生産綫,每年可釋放産能20萬臺。”
  南沙自2005年設區,特别是2012年獲批成爲國家級新區後,迎來了快速發展的十年。其間,南沙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創産業徐徐起勢,呈現出换道超車的後發優勢。
  目前,南沙已集聚400家人工智能企業。其中,自動駕駛頭部企業小馬智行已累積超過1300萬公里路測里程,成爲國内首個獲得自動駕駛出租車經營許可的企業。公司副總裁莫璐怡説:“公司發展迅速離不開當地對科創産業的支持呵護。”
  以産業爲筋骨,一座現代化濱海新城正在珠江口崛起。智慧城市雛形顯現:刷臉可辦理諸多事項,“城市大腦”實現政務信息高效共享流動。醫教領域高點起步:形如“生命之鑰”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即將啓用,暨南大學澳門校董紀念學校9月開學。
  圍遶方案提出建設高質量城市發展標杆爲目標,南沙提出建設成爲體現世界水準、中國氣派、嶺南風韵的宜居、創新、智慧、緑色、人文、韌性城市。
  “南沙山城田江海一應俱全,整個城市形態呈現出大疏大密的特徵。”廣州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記盧一先表示,“南沙遵循城市發展規律,正在開展未來城市試點,促進産城人文深度融合,打造粤港澳優質生活圈示範區。”
   【打造灣區樞紐“鏈”全球】
  南沙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2021年南沙港集裝箱吞吐量完成1766萬標箱,開闢150條外貿航綫。從南沙海港大厦頂部俯瞰,潮平海闊,港區盡收眼底。極目遠望,一艘艘輪船出海。
  十幾天前,這裏迎來新的變化——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自動化碼頭正式投入運行。偌大的碼頭現場,不見人影移動,只有導引車和吊機在穿梭。
  “這是粤港澳大灣區首個全新建造的自動化碼頭,也是我們對方案提出增强南沙國際航運物流樞紐功能的具體落實。”廣州港集團董事長李益波表示,南沙已形成規模化碼頭集群效應,通過南沙港鐵路實現江海鐵多式聯運,讓整個南沙通江達海,鏈接全球。
  買全球、賣全球。聯通内外的優勢讓南沙發展跨境貿易優勢凸顯。目前累計有約600家企業在南沙備案開展跨境電商。以此爲基礎,南沙率先建設全球溯源中心,讓跨境商品物流、企業、質量信息一“碼”可見。這些商品已覆蓋食品、消費品、汽車等全品類,共賦碼1.08億個。
  貨暢其流,人便其行。不斷開放的南沙在國際經貿舞臺上嶄露頭角。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正在規劃建設,首届亞洲青年領袖論壇落户南沙。6月南沙國際集成電路産業論壇剛剛結束,7月大灣區科學論壇“名師講堂”接踵而至。
  廣州南沙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謝偉説,南沙將進一步融入區域和世界經濟,搆築大灣區對接“一帶一路”建設的國際經濟合作前沿地。
   【制度型開放打造機制銜接高地】
  在南沙慶盛樞紐,被稱爲“港科大2.0”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將在9月開學。“這兩所學校是‘港科大一體,雙校互補’關係。學生在對方校園中修讀課程取得的學分獲得兩校認可。兩校導師可以聯合指導研究生、聯合申請重大項目。”港科大(廣州)創校校長倪明選説,南沙爲推動高等教育範式改革提供了上佳土壤。
  近年來,南沙以制度型開放爲牽引,探索三地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爲粤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探索經驗。今年4月,廣州南沙粤港合作諮詢委員會成立一週年。這個由内地和香港政商學企跨界組成的“大腦”,圍遶慶盛片區港式國際化社區、民心港人子弟學校等一批項目,形成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是機制銜接的重要一環。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非金融企業外債便利化額度試點、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跨境投資試點、廣州期貨交易所落户南沙……從“一張白紙”起步,南沙金融業已發展成爲支柱産業。
  規則機制的對接推動南沙營商環境國際化水平不斷提昇。截至2021年底,在南沙的港澳企業數量達2773家。“目前南沙正在加快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投融資、貿易、仲裁等規則體系,爲港澳業界來南沙投資創業提供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廣州市大灣區辦主任李海洲説,同時加强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相互銜接,推進在南沙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享受市民待遇。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表示,廣州南沙與横琴、前海可形成不同層次規則差异化分工,“以點帶面”形成全灣一盤棋、規則一體化的規模制度創新效應,特别是南沙位於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可充分發揮區位、空間承載、開放樞紐優勢,全面構建與香港相銜接的營商、科創、貿易、税負和公共服務規則,協同横琴、前海消除制度級差,推動粤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爲中國高水平開放的重要窗口。(陳凱星、周强、馬曉澄、周穎)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