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讓更多歷史文化遺産活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産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今年恰逢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建立40週年,根據中辦、國辦去年印發的《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强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到2025年,多層級多要素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初步構建”“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融入城鄉建設的格局基本形成”。
  如何理解多層級多要素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如何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讓歷史文脈永續傳承?記者進行了采訪。
  北京東城,草廠四條胡衕青磚灰瓦、曲徑通幽,氤氲着千年古都的深厚文化底藴;江蘇南京,小西湖片區院落雅致、花艸繽紛,成爲市民休閒打卡的愜意空間;福建福州,三坊七巷白墻黛瓦、飛檐翹角,軟木畫、牛角梳、油紙傘等民間藝術相映成趣。
  根據《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强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城鄉建設中加强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要“做到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既要保護單體建築,也要保護街巷街區、城鎮格局,還要保護好歷史地段、自然景觀、人文環境和非物質文化遺産”。
  應保盡保,
  做到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

  晚飯過後,胭脂磚砌成的墻邊、金魚圖案的地雕上,大人們散步聊天、孩子們玩耍嬉戲,微改造後的福建泉州金魚巷很是熱鬧。“過去巷子上面全是綫纜,就像蜘蛛網,周邊環境也很亂,改造之後舒適多了!”附近居民感慨。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城市規劃師徐萌介紹,金魚巷雖然長度只有270米,却濃縮了海蠣殻水洗石、夯土墻、出磚入石等10餘種閩南古建築傳統工藝,保留了從唐宋到20世紀的多個建築元素、環境要素,就連纏繞着破壁的緑榕也得到保護。
  “今天所説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不僅是對歷史遺存物質形態的保護,也是融合了人文環境、自然景觀環境等,物質遺産與非物質遺産相結合的整體保護傳承。核心是要通過對各類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延續中國歷史文化價值,形成强大的社會凝聚力。”清華大學國家遺産中心主任吕舟分析,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從空間層面看,城鄉涵蓋了人類生活的所有區域;從時間層面看,不僅强調了古代文明的表達,也强調了現代和當代歷史文化的呈現;從文化要素和内涵層面看,涵蓋了所有民族和地區文化的多樣性特徵。
  值得關注的是,《意見》提出,“保護能够真實反映一定歷史時期傳統風貌龢民族、地方特色的歷史地段”,這是中央文件首次明確提出“歷史地段”概念,完善了保護對象的類型。
  “歷史地段介於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之間,過去一些達不到歷史文化街區劃定標準,但又比歷史建築範圍大一點的地段,往往游離於保護體系之外,容易導致特色逐漸喪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介紹,一些順應自然、適度改造形成的“特色地段”,人文藴含豐富、永續傳承的“重點地段”,都符合歷史地段的價值内涵,例如武漢黄鶴樓、南昌滕王閣等名樓及其周邊地段。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建立40年來,我國歷史文化保護理念不斷提昇、保護對象不斷擴充。截至去年底,全國共劃定歷史文化街區超過1200片,確定歷史建築約5.75萬處。目前共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40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31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487個;此外,還有中國傳統村落6819個,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耕文明遺産群。
  活化利用,
  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爲一體

  加强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既要堅守保護底綫,也要堅持以用促保;既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藴,也要改善人居環境。
  福建福州三坊七巷的“同利肉燕老鋪”前,陣陣木槌聲此起彼伏。老鋪的第四代傳人陳君凡一遍遍捶打砧板上的肉團,展示傳統肉燕製作技藝,吸引了不少遊客圍觀。隨着“同利肉燕”“永和魚丸”等老字號,以及中國商印展覽館、國潮金魚博物館等新業態入駐街區,這些矗立百年的滄桑古厝焕發出新生機。
  在江蘇揚州的仁豐裏歷史文化街區,劉魏清和伙伴們則嘗試將傳統民居,改造成爲一家素食與非遺文創相結合的工作室,“我們還創立了公益項目,邀請周邊居民體驗編織盤口等非遺技藝;參與合作‘爸媽食堂’項目,每周一至周五爲社區50位孤寡老人提供助餐服務。”爲了打造宜居公共環境,當地還鼓勵街巷兩側開設便利店、公共食堂、24小時城市書房等小型商業和服務設施,推動街區的保護利用。
  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爲一體,成爲促進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發展的重要途徑。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相關司局負責人介紹,推進活化利用要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資源的價值,讓其用起來、活起來。一是要用開放的思維,加大曆史文化遺産開放力度,更好服務於公衆。二是要活化利用歷史建築、工業遺産,在保持原有外觀風貌、典型構件的基礎上,通過加建、改建和添加設施等方式適應現代生産生活需要。三是要發揮農業文化遺産、灌溉工程遺産的作用,促進生態農業、鄉村旅遊發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産合理利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融入現代生産生活。
  但是,歷史文化遺産的活化利用也面臨一些困境。“我國傳統建築以土木結構爲主,難以長久保存,不少只留下殘斷的城垣、夯土臺基等遺址,觀賞性不强;大量仍具活態的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等基礎設施落後,格局肌理往往難以達到現行工程技術標準。”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李小龍介紹。
  將組織開展專項評估,
  推動問責問效、問題整改

  40年來,我國城鄉歷史文化遺産保護理念不斷提昇,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對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認識和方法仍存在誤區。例如,有的地方對遺産的價值和不可再生性認識不到位,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必要的歷史責任感;有的地方保護内容還不系統,重建築本體、輕環境格局,重古代、輕近現代,一些具有保護價值的歷史地段還未納入保護體系;有的地方對文化遺産保護利用方式單一,與現代生産生活脱節等。
  吕舟認爲,過去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護管理體系,盡管强調了屬地管理,但仍存在責任不清晰的問題。出現破壞歷史文化遺産的情况後,相關部門不能及時做出反應。《意見》的出臺,清晰勾勒出了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的基本框架,例如明確分級落實保護傳承體系重點任務,建立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三級管理體制。“建設保護傳承體系就是要補齊原有管理體系的短板,通過建立城市體檢、督查制度,通過社會監督、公益訴訟等方法爲歷史文化遺産築起‘防火墻’,形成不敢破壞、不能破壞歷史文化遺産的社會氛圍,最終形成不想破壞的文化自覺。”
  當前,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的構建進展如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相關司局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國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規劃綱要》已經編制完成,並建立了國家級保護對象的保護名録和分佈圖。下一步將重點推進省級規劃綱要編制,推動形成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全國一盤棋”的工作局面。
  “我們將按照全覆蓋的要求,組織開展專項評估,對各名城保護傳承的工作情况、保護對象的保護狀况進行評估,及時發現和解决歷史文化遺産屢遭破壞、拆除等突出問題,綜合運用評估成果,推動問責問效、問題整改。”該負責人説。(丁怡婷)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