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訊 近日,在廣州白雲火車站建設工地上,百餘名參建者頭頂烈日,駕駛着大型挖掘機進行地下挖掘作業。
不遠處塔吊鐵臂揮舞,一根根高30餘米圓形灰色巨型立柱拔地而起,一派繁忙景象。
於2020年10月開始動工的廣州白雲站目前進入二期工程重點項目建設——地下基礎底板施工作業階段。
工程正在穩步推進中,預計2023年具備開通條件,爲助力構建“軌道上的大灣區”奠定堅實基礎。
科技助力,
項目建設工地很智能 廣州白雲站是粤港澳大灣區重點交通基礎設施項目,也是全國首批試用智能化建造機器人的鐵路站房建設項目。
這一高科技運用,極大地推動建築工人從體力型向技術型轉變,着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建造”品牌。
目前,白雲站項目已使用了土建專業的“混凝土智能隨動布料機”“地面整平機器人”“地面抹平機器人”“地庫抹光機器人”等6種智能機器人。中鐵建工集團白雲站項目負責人表示,未來隨着工程進展和施工需求,將陸續投入使用機電、裝飾裝修等各專業領域的其他14種智能建造機器人。
同時,白雲站項目還將“BIM+物聯網+移動+雲網端”理念和技術引入建設工地,搭建“智慧工地”管理系統,實現智能建造與智慧車站的無縫銜接。現已有效運用了安全隱患排查治理系統、鋼結構全生命週期管理平臺、塔吊管理智能檢測系統等多個管理系統,促進車站建設高質量開展。
“目前,白雲站已完成一期工程主體部分的施工,當前我們正開展二期工程重點項目建設——地下基礎底板施工作業,主要爲基坑、柱網等施工,這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站房建設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因京廣普速客車目前在一期範圍内穿越通過,且二期施工點鄰近京廣普鐵,屬於鄰近營業綫施工,可能給京廣普速客車運行帶來安全風險。
爲確保白雲站順利施工、按期建成,同時確保京廣綫途經鄰近施工區段的旅客列車運行安全,鐵路部門自8月10日零時起,預計至2023年春運前,臨時調整途經該區段列車運行徑路,將廣州北站至廣州站間旅客列車調整經廣石綫(廣州北至石灘、仙村)、廣深綫運行。
設計融入嶺南元素,
建成後將成廣州新型城市地標 廣州白雲站位於廣東省廣州市京廣普鐵棠溪站北場,距離廣州站約5公里。“車站主站房建築采用獨具嶺南特色的‘雲山珠水、木棉花開’外觀造型,運用了大量先進設計理念和建築科技,站房每一片往外延伸的木棉花瓣與廣州市的市花相呼應,展現了廣州城市名片與緑色生態。”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白雲站項目設計總負責人黄波表示,新建廣州白雲站將成爲廣州一座新型城市地標。
同時,項目設計人員還提出“可伸縮的車站、會呼吸的廣場”智能概念,整體采用“方圓”布局,外方爲城,總占地面積爲34萬平方米;内圓爲站,總占地面積爲9.7萬平方米。方與圓之間是兩個“呼吸廣場”,平時作爲舒適宜人的休閒景觀廣場,春運時上方將伸出大型頂棚,變身容納大量旅客臨時停留並可直接進站的“擴展候車室”,旅客容量可以增大3倍。
據廣鐵集團站房建設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近期已完成約4000噸的鋼結構花瓣拼裝工程作業,車站“雲山珠水、木棉花開”的靚麗外觀初見雛形。
未來承接普速客車,
讓更多高鐵進市區 據瞭解,廣州白雲站是全國鐵路規劃中的重要項目,也是廣州鐵路樞紐規劃“五主四輔”客站中的主要客站之一,其中“五主”是指廣州站、廣州東站、廣州南站、佛山西站和廣州白雲站,“四輔”是指廣州北站、南沙站、新塘站、黄埔站。
站場規模達11臺24綫,以普鐵爲主、高鐵及城際爲輔,配套有遊客中心、長途客運中心、旅遊大巴站場和城市公交站場,將成爲站城融合、交通綜合、功能複合、生態結合、智能統合,具有嶺南特色的全新TOD(即以公共交通爲導向的開發模式)大型綜合交通樞紐,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綜合樞紐之一。
建成後的白雲站將承接廣州站和廣州東站的全部普速客車,是廣州站和廣州東站未來更新改造的前置條件。
隨着後期廣州站、廣州東站改造完成,未來“高鐵進市區”的建設進程將快速推進,進一步破解廣州鐵路樞紐運能瓶頸。
“以往春暑運、黄金周、小長假等客流高峰期,以廣州南站爲代表的樞紐站往往是‘滿負荷運行’,難以完全滿足旅客出行需求。白雲站開通後好比打通了廣州鐵路樞紐的‘任督二脈’,爲以後更多高鐵開進市區騰出了空間和能力。”廣東省鐵路運輸專家金一兵分析道。
未來,粤港澳大灣區内高鐵、普鐵、城際等將得以有效融合銜接,推動形成“軸帶支撑、極軸放射”的多層次鐵路網絡,逐步構建和完善“軌道上的大灣區”。(許萌萌、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