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智能電網,提供强勁電力支撑
提昇網絡效益,向適應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轉變

  5月25日,粤港澳大灣區直流背靠背電網工程正式投産,今年預計將支撑“西電東送”電量不低於1883億千瓦時;6月30日,華東地區最大抽水蓄能電站——浙江長龍山抽水蓄能電站全面投産;7月1日,全長2080公里的白鶴灘至江蘇特高壓直流工程投産……今年以來,我國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指出,要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把聯網、補網、强鏈作爲建設的重點,着力提昇網絡效益。作爲經濟運行的重要動力、能源轉型的關鍵環節,當前電力領域聯網、補網、强鏈進展如何?接下來應從哪些方面重點發力?記者進行了采訪。
  電力供應保障基礎不斷夯實,
  基礎設施聯網、補網、强鏈成爲必然選擇

  近年來,我國電力基礎設施保持適度超前發展,加快推動電力系統向適應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轉變。
  電力裝機和“西電東送”規模持續擴大。當前,我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超過24億千瓦,風電、光伏、水電、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全國建成33條交直流特高壓綫路,“西電東送”規模超2.9億千瓦。
  農村電力保障水平明顯提高。2020年實現了全國縣縣通大電網、大電網覆蓋範圍内村村通動力電。農村供電能力和供電可靠性不斷提昇。
  電力科技創新能力快速提昇。目前我國已建立完備的水電、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裝備製造産業鏈。上半年,我國光伏産品出口總額約259億美元,同比增長113.1%。
  盡管電力供應保障基礎不斷夯實,部分時段、部分區域依然出現了供應偏緊的情况。“十四五”時期,我國用電負荷和用電量預計還將繼續增長,需要進一步强化電力供應保障能力;與此同時,在能源低碳轉型過程中,面臨着新型電力系統尚處於發展初期、對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網和消納的適應性不足等挑戰。要補齊這些短板,電力基礎設施聯網、補網、强鏈成爲必然選擇。
  國家能源局相關司局負責人介紹,對於電力基礎設施建設而言,聯網主要包括發展特高壓輸電通道等;補網主要包括優化完善主幹電網布局,加强城市配電網改造昇級和堅强局部電網建設,發展分佈式智能電網,完善農村和邊遠地區電力基礎設施;强鏈主要包括加强電力基礎設施的安全和智能化水平等,讓電力系統變得更加靈活智能,推動源網荷儲協調互動。“加快電力基礎設施聯網、補網、强鏈,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必然要求。”
  提昇電網智能化水平,
  保障電力可靠、穩定、低成本供應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提出,發展分佈式智能電網。如何理解分佈式智能電網?它有什麽作用?
  國家能源局相關司局負責人介紹,分佈式智能電網以電網爲基礎平臺,通過提昇電網智能化水平,主動適應大規模分佈式新能源發展。
  一方面在電源側,能够支持分佈式電源接入電網,就近滿足用電需求,爲用户持續提供可靠電力供應。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院長杜忠明介紹,我國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呈現集中式與分佈式並舉的態勢。“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大電網”方式,主要解决的是“電從遠方來”,但長距離輸送面臨着投資成本、土地、環境等因素約束。要促進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發展,還需要依靠分佈式電源,充分發揮其靠近負荷、就近消納的優勢,實現“電從身邊取”。另一方面在負荷側,能够支撑電動汽車充電樁、新型儲能、虚擬電廠等多種類負荷主體接入,滿足多元化“即插即用”接入需求。
  “新能源出力具有間歇性、波動性、隨機性等特點,隨着新能源占比不斷提高,維持電力系統平衡的難度不斷加大,傳統電網靈活性調節資源缺乏的問題凸顯。”杜忠明説,通過分佈式智能電網精細調節用户用電,相當於再造一個“電廠”,這將成爲保障新型電力系統電力可靠、穩定和低成本供應的關鍵手段。
  國家能源局提供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配電網結構進一步優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分佈式電源接納能力穩步提昇,充分保障了超過1億千瓦的各類分佈式電源靈活接入。
  發展分佈式智能電網,
  還需在關鍵技術、商業模式等方面發力

  受訪專家認爲,發展分佈式智能電網,要在完善關鍵技術的“硬件”、商業模式的“軟件”等多方面共同發力。
  在關鍵技術層面,杜忠明認爲,亟須研究適應海量分佈式電源和多元負荷接入的協調控制技術、智能化的電網調度運行技術,以及分佈式智能電網數字化、智能化提昇的關鍵技術。
  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純電動汽車保有量達810.4萬輛,分佈式光伏發電裝機1.27億千瓦,相當於5個多三峽電站的裝機規模。“電動汽車充電負荷具有較大隨機性,白天的光伏發電量能够滿足大部分電力需求,晚間光伏發電無出力,叠加電動汽車充電負荷激增,晚高峰的電力平衡和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將面臨極大考驗。”杜忠明建議,構建配電、用電一體化的技術支撑體系,打通配電網連接用户的“最後一公里”。
  商業模式層面,需要完善“隔墻售電”(即分佈式發電市場化交易)的價格機制和市場規則。“‘隔墻售電’有助於推動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納,但目前‘過網費’收取標準還不明確。如何平衡交易各方和電網企業的訴求,完善支持分佈式清潔能源發電自發自用和就近利用的電價機制,需要進一步探索。”杜忠明説。
  國家能源局相關司局負責人告訴記者,下一步,國家能源局將以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爲指引,推動傳統電網的形態、技術、功能昇級,顯著提昇分佈式智能電網的電力供應保障和靈活互動能力,實現源網荷儲更加協調發展。
  一是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加强分佈式智能電網規劃制定和頂層設計。二是在需求響應資源條件較好、新能源發電資源富集地區,以分佈式智能電網爲支撑,因地制宜通過需求響應促進分佈式新能源電力消納。三是加快分佈式智能電網技術研究,匯聚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等各方力量實現核心技術攻關。(丁怡婷)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