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正式开工
可使洪泽湖防洪标准提高到300年一遇


   淮安讯 7月30日,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设计行洪流量7000立方米每秒,是淮河流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洪泽湖及其下游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的关键性工程,可使洪泽湖防洪标准提高到300年一遇,同时也改善渠北地区排涝条件,为淮河出海航道建设提供基础。
  1950年10月14日,新中国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上中下游按不同情况实施蓄泄兼筹的方针。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第一个大工程拉开了帷幕。
  1950年7、8月间,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河南、安徽两省共有1300多万人受灾,4000余万亩土地被淹。7月20日,毛泽东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治理淮河第一期工程于1950年11月底开工。数十万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奋战在治淮工程的工地上。
  1951年5月,中央治淮视察团把印有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四面锦旗,分送到了治淮委员会和三个治淮指挥部,极大地鼓舞了治淮大军的士气。到1951年7月下旬,第一期工程全部完工。这期工程共完成了蓄洪、复堤、疏浚、沟洫等土方工程约19500万立方米(其中沟洫工程土工约1亿立方米),石漫滩山谷水库一座,板桥、白沙两处山谷水库的一部分,润河集蓄洪分水闸一座,其他大小涵闸62处,谷坊155座。1951年冬,淮河两岸人民又投入了治淮二期工程的战斗中。1952年7月,治淮二期工程结束;1953年的治淮工程又开始了紧张的筹备。
  经过8个年头的不懈治理,到1957年冬,国家共投入资金12.4亿元,治理大小河道175条,修建水库9座,库容量316亿立方米,还修建堤防4600余公里,极大地提高了防洪泄洪能力。
  淮河入海水道是现代人工河道,一期工程总投资41.17亿元。1998年10月试挖段正式破土动工,1999年1月全面开工建设,2003年6月主体工程提前建成并发挥效益,2006年10月工程全面竣工并通过验收。一期工程使洪泽湖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结束了淮河800多年无独立排水入海通道的历史,淮河流域"蓄泄兼筹"防洪体系的初步形成,同时具有引水排涝、通航、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功能。
  据了解,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位于淮安、盐城市内,西起洪泽湖二河闸,东至滨海县扁担港注入黄海,全长162.3公里,是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并已列入“十四五”规划建设的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已经水利部组织技术审查(水规计〔2015〕282号)。工程建设征占地范围涉及淮安市的洪泽区、清江浦区、淮安区,盐城市的阜宁县、滨海县、射阳县,共6个县级行政区,共需资金558亿元,其中工程概算438亿元。河道开挖土方2.5亿立方米,搬迁人口2.85万人。在淮安境内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扩挖泓道长162.3千米,加固堤防317.6千米,建设堤顶防汛道路320.3千米,扩建二河、淮安、滨海、海口枢纽建筑物,改建淮阜控制工程;沿线17座跨河桥梁,拆建4座,加固改造1座,其余局部防护12座;沿线28座穿堤建筑物工程进行改、扩、拆建;实施渠北影响处理工程,淮安市境内新增抽排总流量为523m3/s,盐城境内实施相关河道疏浚、排涝泵站及节制闸工程等。(朱延庆)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