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對接珠三角、融入大灣區
粤東粤西粤北在共抓共享歷史機遇中加快發展



  打開廣東地圖,以珠三角爲中心點,廣汕汕高鐵、廣湛高鐵兩條在建350公里時速高鐵,如東西兩條射綫,將汕頭、湛江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與廣州串聯;向北,去年底新通車的廣連高速公路,爲粤北發展提速再添新動脈。
  2018年,以功能區戰略爲引領,廣東推動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隨着2019年《粤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外發佈,强調要發揮大灣區輻射引領作用、統籌珠三角九市與粤東西北地區生産力布局、帶動周邊地區加快發展,粤東粤西粤北城市群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對標灣區所需,發揮各地所長。
  過去幾年來,立足各自的功能定位和資源禀賦,沿海經濟帶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充分發揮“雙核+雙副中心”“灣+帶”等聯動機製作用,對接珠三角、融入大灣區,在共抓共享歷史機遇中加快發展,推動“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積厚成勢,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區域協調發展。
  交通互聯
  把核心區發展動力傳遞輻射到四面八方

  每天上午10時55分,在龍川西站候車大廳總是人頭攢動,特别是到節假日,操着各種口音的人們在此啓程,踏上去往深圳北站的旅途。
  高鐵一響,黄金萬兩。2021年12月10日,贛深高鐵正式開通。在此之前,深湛高鐵江湛段建成通車,廣湛高鐵建設進展順利,“五龍入湛”高鐵樞紐新格局初顯;梅汕鐵路建成通車,梅龍高鐵開工建設;清遠境内有包括廣清城際在内的3條軌道交通銜接通道,廣清永高鐵項目列入國家“十四五”鐵路發展規劃;粤東城際鐵路“一環一射綫”開工建設,廣汕、汕汕等時速350公里高鐵建設加速推進。
  至此,廣東21市實現三小時左右通達,全域“三小時經濟圈”形成,高鐵成爲粤東西北人民出行的標配。
  交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對於“山長水遠”的粤東西北地區來説,交通阻隔是造成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重要因素之一。所幸這一短板正在過去幾年中加速補齊。
  去年11月27日,韶關丹霞機場正式通航,填補了粤北没有機場的空白;今年3月,HU7043航班平穩起飛,4E等級的湛江吴川機場試運行。北部生態發展區和沿海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兩個機場的通航標誌着粤東西北正式納入廣東省“5+4”骨幹機場規劃布局,可以快速貫通全省、暢通國内、連接全球,帶動城市人流和物流的高效運轉,更好地對接服務好粤港澳大灣區和兩個合作區的建設。
  高速公路網進一步織密。武深高速、汕昆高速、汕湛高速、雲茂高速、河惠莞高速等建成通車。截至去年底,粤東、粤西、粤北高速公路總里程已突破6000公里,獲得了跨越式發展。珠三角核心區往粤東、粤西、粤北建成至少2條以上大通道,局部大通道如沈海高速開陽段、陽茂段從雙向四車道擴建成雙向八車道,茂湛段擴建工程正有序推進。
  此外,以汕頭港、湛江港爲核心的粤東粤西港口群加快建設,汕頭港廣澳港二期、全球最大的湛江徐聞港客貨滚裝碼頭、湛江港30萬噸級航道改擴建工程等一批重大港航設施投産運營,北江航道實現千噸級船舶直達大灣區,西江航道建成廣州雲浮國際物流港。内河航運和粤東粤西港口群通過能力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昇。
  機場、高鐵、高速、港口……“海陸空”並進的立體交通網絡在粤東西北大地上初步成形,把珠三角核心區發展動力傳遞輻射到四面八方,帶動各類創新發展要素加速涌進,爲粤東、粤西、粤北融入粤港澳大灣區提供了强有力的通路支撑,爲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産業互聯
  對接灣區構建優勢産業集群

  U形分佈的寶鋼股份湛江鋼鐵基地上,來自南半球的鐵礦原料從一端登陸,直接進入全封閉傳輸帶,在智慧車間華麗變身爲中高端鋼鐵産品,又從另一端輸出,登船駛向灣區乃至全國、全球市場。
  “珠三角在汽車、家電方面的製造能力非常强,但缺乏鋼材,在這裏建鋼鐵基地具有戰略意義。目前湛江鋼鐵的商品鋼材生産能力大約是1000萬噸/年,其中70%銷往兩廣。”寶鋼湛江鋼鐵總經理助理孫震表示。發達的路網將湛江的鋼材運至大灣區市場,小到汽車、家電生産,大到海上風電、深中通道建設,處處都能見到湛江鋼鐵的身影。
  陸海統籌、港産聯動,在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沿海經濟帶對接灣區所需,發揮東西兩翼特色所長,與珠三角各市的産業鏈分工協作進一步加强,與粤港澳大灣區的産業共建與科技創新合作進一步深入,一個以緑色石化、緑色鋼鐵、海工裝備等産業爲主的世界級産業帶成形成勢。
  在汕頭,區域性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獲批成立,粤東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加快建設。在汕尾,近兩年簽約的81個重大産業項目中,來自粤港澳大灣區的投資占九成。在陽江,深度對接大灣區及周邊地區對合金材料的需求,千億級合金材料産業集群發展壯大。在茂名,中氫科技、東華能源等氫能項目相繼落地,爲大灣區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清潔能源。
  北部生態發展區則貫通城鄉、連接工農、鏈接灣區,在緑色生態經濟體系、産業協作體系逐步發力,對接大灣區的“大農場”“後花園”“康養地”加快形成。
  在清遠,越來越多的鄉村特色産業正在崛起,“平臺快遞+農村客運+快遞企業”的電商到村配送模式全市推廣,推動清遠農産品走進粤港澳大灣區主流市場。
  在河源,以萬緑湖風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爲牽引,“兩晚三天經典旅遊綫路”串珠成鏈,全域旅遊“河源樣本”加速打造。
  除了發展農業産業,粤北城市也在新的賽道上對接灣區,彎道超車。隨着粤港澳大灣區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數據中心集群落户韶關市,這個傳統工業大市實現了緑色發展的華麗轉身。到2025年,韶關將力争形成數據産業上中下游集聚效應,打造千億級的電子信息和大數據産業集群。
  城市互聯
  “雙核+雙副中心”激發新動能

  區域協調發展的動力傳導不僅發生在交通和産業領域,也在城市和區域層面進一步拓展。
  在珠三角與粤東粤西粤北長期對口幫扶長效機制的基礎上,2021年,廣東將汕頭、湛江發展放到全省灣區帶動、兩翼齊飛的戰略格局中系統謀劃,並出臺重磅文件。隨着支持政策的出臺,廣州與湛江、深圳與汕頭的深度協作不斷深化,“雙核+雙副中心”動力機制加速構建。
  僅過去一年,深圳與汕頭簽署包含5個領域21個重點合作事項的深度協作框架協議,汕頭(深圳)協同創新交流中心和“深交所汕頭基地”開始運作,深圳-汕頭協同創新科技園啓動建設,深圳對口幫扶汕頭4個縣(區)13個鎮在鄉村振興上取得良好效果。
  廣州與湛江則在合作框架協議中明確推進交通設施互聯,共建合作發展平臺,加强重點産業協作,深化科技和金融合作,促進社會事業共建,推進公共服務共享,在經濟社會領域全方位交流合作。目前,兩市已簽署文化旅遊、衛生健康、人社、金融、港口等多領域的合作協議。
  廣清一體化走過十年,隨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廣州(片區)實施方案》正式發佈,廣州都市圈率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探索跨區域城鄉融合改革經驗。清遠携手廣州共建“421”現代産業體系,廣清跨城通辦事項拓展至66項。
  而對於汕尾、梅州等老區,隨着《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的發佈,廣州對口幫扶梅州,深圳對口幫扶梅州的對口合作機制進一步深化。藉助深圳輻射帶動,汕尾探索實踐“總部+基地”“研發+生産”等共建模式,吸引比亞迪等一批知名深圳企業落户。汕尾在廣州的對口幫扶下,摸索“規劃引領+品牌打造+市場運作”,打造農民增收新業態。
  “核”“帶”“區”協同聯動發展,全省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進一步提昇。“十三五”以來,沿海經濟帶東翼4市、西翼3市和北部生態發展區5市人均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速分别高於珠三角2.1個、1.2個和1.5個百分點。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6844元增加到27191元,增長了61%,逐步縮小了與珠三角核心區的差距,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趙文君)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