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訊 7月1日,習近平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週年大會暨香港特别行政區第六届政府就職典禮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强調,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抓住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粤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
推動粤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經過5年建設,大灣區建設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綜合實力顯著增强,合作更加深入廣泛,三地民衆獲得感更加充實,充分展現出“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勃勃生機。
創新引領
打造高質量發展典範 粤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改革開放得風氣之先的地方,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强的區域之一。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大灣區建設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在綜合實力顯著增强的同時,大灣區創新能力及核心競争力也在不斷提昇。
一組組令人振奮的數據,顯示5年來粤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績單”亮眼。2021年粤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2.6萬億元,比2017年增長約2.4萬億元;大灣區進入世界500强企業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大灣區擁有超50家“獨角獸”企業、1000多個産業孵化器和近1.5萬家投資機構;廣東省現有高新技術企業超6萬家,其中絶大部分都在粤港澳大灣區,比2017年净增加2萬多家……如今,這片5.6萬平方公里、覆蓋約8600萬人口的熱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9+2”各城市經濟發展齊頭並進,可喜的成績爲大灣區積蓄起高質量發展的巨大能量。
“我現在每天70%左右的工作時間,都專注於粤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促進香港與大灣區内地城市之間的交流合作。”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告訴記者,香港和大灣區内地城市互補性很强,“雙强合璧”能在國家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這種合作不僅包括金融、貿易、航運等香港傳統的優勢領域,還可以在創科、教育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他舉例説,香港在基礎科研方面具有很强優勢,但在科研成果轉化、規模生産方面存在短板。在這方面,廣東擁有完善的製造業鏈條。促進粤港科技創新資源加快集聚,“在增强大灣區整體科研能力的同時,也爲香港的科研成果轉化提供更大空間。”梁振英説。
重大合作平臺,成爲創新的“試驗田”。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相繼發佈,賦予横琴和前海新的重大機遇、重大使命。依託前海、横琴兩個合作區,以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爲主幹架的區域創新格局初步形成。廣州實驗室掛牌啓動,惠州加速器驅動嬗變裝置正式開工建設,“鵬城雲腦Ⅱ”重大科學設施正式上綫運行,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運行順利,服務超220項粤港澳大灣區科研實驗,涵蓋超導材料、新型儲氫材料等多個領域;500多傢生命健康和人工智能企業集聚廣州南沙,深圳精準推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8條重點産業鏈,佛山建成26個國家級特色産業基地……粤港澳大灣區正在加速打造成爲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産業重要策源地。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發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深圳—香港—廣州科學技術集群”連續兩年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超過美國硅谷所在的聖何塞—舊金山地區。
“軟”“硬”聯通
提昇市場一體化水平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税區、三種貨幣”,實現跨境協同創新,推進區域深度合作,這是前所未有的探索。在這裏,國家給予最有力的政策支持、賦予最寬鬆的制度環境。粤港澳三地積極推動各類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基建連接,提昇市場一體化水平,努力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門户樞紐。
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橋蜿蜒綿亘。環顧大灣區,覆蓋11個城市、輻射内陸腹地的立體交通網絡正越織越密。粤港澳大灣區鐵路運營里程近2500公里,其中高鐵里程1430公里,在建里程975公里。隨着“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不斷推進,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
在香港鐵路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金澤培看來,不久前開通的港鐵東鐵綫過海段不僅方便了香港市民的出行,同時也爲香港“北部都會區”建設、粤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供了堅實的交通支持。“現在最快只需要44分鐘,就可以往來深圳羅湖、香港金鐘這兩個核心商業區。我們還在研究規劃一條從香港通往深圳前海的鐵路綫,支持前海深港合作區的發展。”金澤培説。
香港機場管理局行政總裁林天福對記者説,香港機場正在廣東東莞建設新的物流園,進一步鞏固大灣區内的網絡,加强服務。“内地的出口貨物可於物流園預先完成航空安檢、裝箱、打板及收貨,然後無縫送達海空聯運貨運碼頭,直接轉運海外,空運成本可以减少一半。”
“硬聯通”持續加速,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軟聯通”也在不斷深化。
在金融創新領域,隨着去年9月粤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正式落地,截至2021年末,“跨境理財通”業務共辦理資金匯劃5855筆、金額4.86億元,粤港澳大灣區三地有超過60家銀行參與試點,吸引投資者2.2萬人。
在人才流通方面,截至目前,402名港澳醫師獲得内地醫師資格证,707名港澳律師參加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推動金融、税務、建築、規劃及文化旅遊、醫療衛生、律師、會計等16個領域的港澳專業人才享受跨境執業便利。
在科創融合方面,廣東完善省財政科研資金過境港澳使用管理制度,省市各級財政跨境撥付資金超3億元、惠及港澳11家高校和科研機構,廣東與港澳合作建設20家聯合實驗室,並向港澳開放1萬多臺大型科學儀器。
在規則對接領域,今年1月,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宣佈制定食品、粤菜、中醫藥、交通、養老等23個領域共70項首批“灣區標準”,未來將以“一個灣區,一個標準,一次檢測,一次認证,灣區通行”爲目標,不斷促進大灣區内各行業的融通。
基礎設施“硬聯通”和機制“軟聯通”,加速粤港澳大灣區人員、貨物、資金、信息等要素便捷、高效流動。擁有銜接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獨特優勢,粤港澳大灣區正“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
宜居宜業
加快形成優質生活圈 貿易、營商環境、職業資格方面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讓大灣區成爲港澳各行業人士就業、創業、生活的良好聚居地和新空間,灣區“心聯通”不斷加强。
爲更好地讓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灣區就業、創業,廣東省全面取消港澳居民在内地就業許可審批。截至目前,在粤納入就業登記管理的港澳居民超過8.51萬人。
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内地城市當公務員已不稀奇,近年來大灣區(内地)事業單位多批次公開招聘港澳居民,累計超過1000人次的港澳居民報考,首批考取的港澳居民已聘用到崗。廣東省還建成“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體系,累計孵化港澳項目超過2300個、吸納港澳青年就業達3400餘人。
在教育方面,港澳居民及隨遷子女同等享受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等政策落地實施;在住房方面,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内地購房更便利,無需提供相關證明,可按規定使用港澳銀行跨境按揭購房;在醫療衛生方面,“港澳藥械通”試點實施,大灣區内地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可按規定使用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和醫療器械;在社會保障方面,“灣區社保通”政策落地,截至2021年底,港澳居民在粤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累計達27.92萬人次;在税收優惠方面,廣東省全面落實大灣區個人所得税優惠政策,截至2021年底,共受理申請人數超2萬人,申請補貼金額超過55億元……港澳居民在大灣區發展有了更强的“歸屬感”和滿滿的“獲得感”。
一個個創新創業的“灣區夢”在這裏落地生根。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的鐘静華2016年先後在香港及深圳開設公司,專注於人工智能與教育領域的結合。她説,深圳不僅有完備的産業鏈條,而且可以面向内地廣闊市場,政府對創業公司及高技術人才還有很大資助和支持。“去年我們共幫助333家公司在香港成立或擴充業務,其中有186家公司表示因爲看好大灣區發展機遇而選擇投資香港。”香港特區政府投資推廣署助理署長蔣學禮説,粤港澳大灣區的快速發展,正爲香港吸引外來投資創造越來越多的機遇,香港也必將爲大灣區建設貢獻力量。
時序不舍晝夜,不斷前進更替。在世界夜景衛星圖上,從廣州到深圳再延伸至香港、澳門,璀璨的燈光已連成一片。這片曾經見证國家民族百年沉浮的土地,又將寫就大灣區建設發展的錦綉華章。踏上新征程,昂揚奮進、乘勢而上,粤港澳大灣區正向着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奮力前行!(汪靈犀、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