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要求促进区域和城市群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
各地加强规划、因地制宜,通过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大力推进城市节水、完善绿色出行基础设施等措施,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小微湿地,让城市“毛细血管”更健康】 车行于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穿过林立的高楼,进入黄孝西路后,喧嚣渐弱,再往西行几分钟,静谧的西北湖湿地公园就映入眼帘。
西北湖湿地面积约1.09公顷,在2019年进行修复前,雨污合流加上水生植物偏少,造成水生态受损。为了提升西北湖湿地自净化能力,武汉市采用了“食藻虫引导的水下生态修复技术”。西北湖绿化广场负责人王叶龙介绍,改造3年来,西北湖湿地水质常年达到Ⅲ类,冬季时能达到Ⅱ类。
据统计,2019年,武汉拥有小微湿地总面积6.35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41%,这些小微湿地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有效帮助武汉蓄洪抗旱、调节气候。结合当地河湖密布的实际状况,2021年,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制定了《武汉市小微湿地保护与修复指南》,总结出了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修复方法。今年3月,武汉市出台2022年绿化工作方案,湿地保护和修复就是其中的一项重点任务。未来3年,武汉还将打造50处小微湿地,并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湿地进行数字化、标准化、常态化管理。
【山体复绿,提升生态服务价值】 漫游青海省西宁市,南北山最是好去处。找个大晴天,阳光洒落、树影斑驳,约上三五好友,沿着栈道缓缓上山,花草繁盛暗香浮动,伴着鸟儿清脆的叫声,好不惬意。
为了改善南北山生态环境,从1989年开始,青海省委、省政府启动了南北山绿化工程,经过30多年的努力,目前,西宁南北山工程绿化总面积达到51.6万亩,两山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7.2%提高到75%。
南北山环境的持续改善离不开治理上的绣花功。“在树种选择上,我们以乡土树种为主,因地制宜,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进行适地适树,确保了造林成效。”指着远处山坡上的丛林,西宁市南山绿化指挥部绿化科负责人陶敬说,“通过绿化、美化、香化相结合的措施,我们建成了以乔木为主体,针、阔、灌树种合理配置,层次多样的森林生态防护体系。”通过结合节水灌溉与保墒整地,实行规模化、生态化、景观化建设模式,不断完善栈道、凉亭、观景台等基础设施,不仅收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的生态效果,还提升了生态服务价值,拓展了城市绿色公共空间。
【街头公园,丰富市民绿色生活】 绿树成排,一簇簇三角梅和藤蔓玫瑰开得正艳。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后坂路的一处街头公园里,市民林丽榕正和两个孩子一起玩捉迷藏。后坂路地段原是旧屋改造区,在林丽榕的记忆里,这一带原先违建遍布、建筑破败,道路两侧景象与福州城区形象极不相配。
2020年初,福州市园林局对该地进行绿化建设。很快,一棵棵绿树生长起来,杂物堆放区摇身一变,成为别具特色的街头公园。
近年来,福州市相继实施“绿进万家、绿满榕城”“两江四岸环境提升”等工程,通过生态修复和绿化提升,规划建设了一批街头绿地、口袋公园。
推进城市绿化,不仅要让市民“赏绿”,更要让市民“享绿”。
“在公园绿地中融入文化、体育、娱乐等设施,让街头公园不仅提升城市颜值,更丰富市民绿色生活方式。”陈凡说,“从出门见绿,到抬头赏绿,再到举步享绿。以前福州的‘绿’更多是视觉上的,现在我们希望这些‘绿’能够切实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吴君、贾丰丰、王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