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我國北方首條跨海沉管隧道預製舾裝完成
港珠澳大橋經驗“北上”

   大連訊 近日,由中國交建聯合體投資、中交四航局參建的大連灣海底隧道沉管預製東塢完成最後一批次灌水作業,標誌着我國北方地區首條大型跨海沉管隧道全部沉管的預製及一次舾裝工作圓滿完成,實現了我國寒冷地區跨海沉管隧道建設零的突破。
  大連灣海底隧道是繼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之後,又一項技術條件復雜、環保要求高的跨海交通集群工程。中交四航局團隊秉持港珠澳大橋建設精神,采用沉管法修建大連灣海底隧道。根據設計,大連灣海底隧道共需安裝大型沉管18節,鋼筋混凝土結構,采用干塢法施工。每個標準管節長180米、寬33.4米、高9.7米,重量高達6萬噸。相比於港珠澳大橋每個管節8萬噸的重量和工廠法預製,大連灣海底隧道施工同樣面臨着許多挑戰,而北方冬季低温環境預製沉管則是中國沉管隧道建設史上的首例。
  爲解决低温環境下施工,大體積混凝土出現裂縫問題,建設團隊絞盡腦汁。首次在北方低温環境下預製沉管,國内没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回想起在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建設期間,爲解决混凝土控裂縫難題,四航局團隊從混凝土配合比上下功夫,最終配置出滿足沉管施工工藝性能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保障了大橋使用壽命120年的耐久性要求。時任項目經理彭遠續帶領技術團隊結合當地氣温、濕度等參數,進行了126次的混凝土配比模型試驗,最終選取出最佳設計配合比,打造百年品質工程。同時,爲預先評估和解决好低温環境預製沉管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項目副經理連建龍帶領團隊在現場進行了沉管足尺模型試驗,足尺模型試驗澆築混凝土方量近700立方米、時長達25小時。如果按常規方法進行養護,澆築的混凝土會因爲内外温差過大導致出現裂縫。爲此,工區爲模型搭建了長38.7米、寬24米、高13.2米,相當於5層樓高的超級“育嬰箱”,同時采用高温蒸汽對沉管進行蒸養,從而實現適温環境。團隊也摸索了出標準管節2700立方米的混凝土澆築防裂辦法,徹底掌握了冬季大體積混凝土養護的核心技術,保证了沉管的澆築質量和百年使用壽命。
  沉管預製僅是海底隧道建設的第一步,此後的出運,即一次舾裝作業對保证沉管浮運過程中的水密性及安裝過程中浮力的控制起到重要作用,是沉管隧道實現滴水不漏的關鍵工序。
  建設團隊充分吸收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沉管出運的寶貴經驗,並在大連灣沉管隧道工程建設中進行創新和發展,减少了沉管頂推環節。港珠澳大橋沉管預製采用的是工廠法,當沉管預製完成後,建設團隊還需要將長180米、重達8萬噸的巨型沉管從生産區頂推到淺塢區進行一次舾裝作業。到大連灣海底隧道建設時,則采用了干塢法進行沉管預製,每批沉管預製完成後,只需開啓塢墩上的兩個閥門,海水灌入干塢預製場進行一次舾裝作業,更加安全省時高效。
  建設者在沉管舾裝施工中,抓住端封門施工這一關鍵,優化施工工藝和施工方案,確保了管節的密封性。大連灣管節兩端有近200平方米的空洞,要承受近40米的水深壓力,建設者用鋼梁牛腿、鋼梁、鋼封門、外側牛腿等構件組拼後形成端封門。爲了確保端封門不滲水不漏水,建設團隊采用了預留溝槽防裂方案和采用環氧樹脂注漿法止水施工,爲封端門的密封性定制“雙保險”,確保管節在灌水起浮作業及安裝過程中,管節端封門附近未出現滲漏現象,爲完成一次舾裝保駕護航。(袁佩如)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