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讯 5月6日,位于广州荔湾区白鹅潭的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广东省“三馆合一”项目传出新进展:高78.2米、地上共11层的广东美术馆主体结构施工完成,至此这一广东省重点文化工程项目的主体混凝土结构全面封顶,进入幕墙施工及装饰装修施工阶段,这艘文化“巨轮”预计于明年8月完工。
【历时566天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三馆合一”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领衔的华南理工大学团队设计,采用“文化巨轮、时光拱廊、鹅潭写意、云山艺境”的设计理念,其外形宛如一艘轮船,建筑东西向长350米,高度呈30米至80米叠级而上,融合自然山水形态抽象写意与理性几何化建筑手法,塑造出滨水开放的大型公共空间。为给市民提供欣赏一线江景的平台,场馆一侧还设计有呈拱桥形、长约220米的观景步道。
承建方中建三局华南公司项目技术部负责人郭东彬介绍,项目总用地面积约7.5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4.45万平方米,配套建有公交首末站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并预留鹅潭路隧道空间。
项目自2020年5月进场建设,在2021年9月完成地下室结构施工后,再在当年12月完成两层钢结构连廊提升,到今年5月主体结构全面封顶,历时约566天。项目预计2023年8月竣工。届时将成为广东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
【多方式克服渗漏难题】 “三馆合一”项目位于珠江边,基坑边线距离珠江仅35米,如何防渗漏是建造施工的难点。“潮汐和地下水位高差产生的潮差冲击力,对止水帷幕三轴搅拌桩的施工造成较大影响,深基坑防渗难度大。”郭东彬介绍,项目重点在策划、用材和防水部位等方面应对。
项目对基坑防渗进行专项策划,在三轴搅拌桩大范围施工前,组织搅拌桩试桩,确认水泥用量、水灰比、搅拌提升速度等参数,并适当掺加了早强剂以提高成桩质量,抵抗珠江潮汐动水的侵蚀。
地下室底板则采用两道防水处理,而承台、下柱墩、抗浮锚杆等节点位置,采用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非固化沥青等加强防水处理。
优质用材是防渗漏的关键,项目制定高质量验收标准,针对防水性、抗压性和使用寿命,对多层防水卷材、防水涂料等用材逐一报验、重复报验,确保用材质量过关。
在建造过程中,绿色施工也是一大亮点。项目推进小型预制构件应用,包括泵管石墩、门砖等都在工厂制成,节约材料、提高效率。同时,项目设置污水分离系统,通过设置排水沟、三级沉淀池集中处理工地污水,随后通过清水池回收再次利用。
【攻克土建和钢结构穿插难题】 “三馆合一”项目设计为“巨轮”造型,层叠、扭转的无标准结构建筑体块多,土建和钢结构穿插复杂,建设难度大。郭东彬介绍,为确保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交叉施工顺利,项目采用“优化节点+分区分段+细部实施”的措施。
利用BIM技术优化构件节点,部分钢结构预制件在工厂“成型”,再运抵现场安装,减少现场焊接、提升效率。同时分区、分段梳理结构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确保钢结构、土建结构同时施工的最优工序。
另外,三个馆建筑主体的层高达8米—14米,超高支模面积大,对此项目团队从源头选用安全性更高、安全富裕度更大的盘扣式钢管模板支撑架。而在项目的美术馆与文学馆之间,还设计有一段钢结构连廊,连廊悬空高度29米,桁架最大跨度168米,悬空最大跨度48米,重达1500吨。“为安全提升这段连廊,项目历经4次方案论证评审,45天深化设计。”郭东彬介绍,最终选用“超限结构大跨度拱形桁架分层逐次整体提升技术”,分2次提升五层、三层钢结构连廊。同时利用BIM模拟分析施工过程桁架提升节点应力变等,减少高空作业安全风险。最终,这一重量级超限大跨度双层连廊提升项目在70天内完成。(张子俊、杨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