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訊 作爲自貿港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部署,海南5月9日發佈了關於支持儋州洋浦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意見及配套措施,這爲洋浦帶來新的使命和機遇。
壓力測試擴容、政策紅利顯效、儋洋一體化破解發展瓶頸……記者近日采訪感受到,始終站在海南改革開放前沿的洋浦經濟開發區,正書寫自貿港建設新篇章。
【加碼壓力測試】 臨近中午,洋浦經濟開發區天基隆智控(海南)有限公司廠房内,技術人員正在有條不紊地安裝專業設備。在加工增值内銷免關税政策從洋浦保税港區擴大到洋浦全區後,這家智能閥門生産公司有望成爲第一家享受政策擴區紅利的企業。
這是做好自貿港全島封關運作壓力測試的具體實踐。“從有物理圍網的海關特殊監管區擴容到没有物理圍網的區域,加工增值政策在更大範圍落地需要進行充分測試。”洋浦保税港區發展局局長張洪光説,目前試點企業的前期備案、高級認证及相關風險防控工作正加快推進。
區内不禁止設立營業性商業消費設施,是洋浦保税港區在全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中獨有的政策。目前,保税港區内已有多家企業開展該政策項下的相關業務,商品涵蓋服裝、酒水、日用品等。
在洋浦陸僑國際海産品産業園,往來參觀和選購産品的遊客絡繹不絶。這家集海産品超市、特色餐飲、加工廠房等功能於一體的商業體,開業没多久就已成爲保税港區的“網紅打卡地”。“每天營收超20多萬元。”海南陸僑國際商貿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素真説。
“作爲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壓力測試區,洋浦要爲2025年前全島封關運作積累經驗。”儋州市市長兼洋浦管委會主任鄒廣表示,在持續推進高水平開放的壓力測試方面,洋浦將在物理空間上、政策的覆蓋面上及政策效果深度釋放中有所作爲。
目前,洋浦已成立工作專班,有序推進政策擴區試點及封關項目建設工作。其中,全島封關運作的各個項目預計年底前全部開工建設。
【用足政策紅利】 在洋浦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港航首席運營官王堅敏的辦公室窗臺上,中遠海運“興旺”號船舶模型静静陳列,那是“中國洋浦港”船籍港政策項下的首艘國際運輸船舶。透過窗户遠眺,洋浦國際集裝箱碼頭一派繁忙。
“中國洋浦港”入籍船舶33艘,開通國内外航綫38條,集裝箱吞吐量連年攀高……得益於國際船籍港、内外貿同船運輸境内船舶加注不含税油等系列自貿港航運政策,洋浦港航物流産業快速發展,2021年該産業增加值約占全區地區生産總值的17%,成爲支柱性産業。“我們在現有條件下將政策用足用好,效果非常明顯。”王堅敏説。
除航運産業外,洋浦還依託加工增值、“零關税”、企業和個人“兩個15%”所得税、便利外匯管理等政策,大力推動健康食品加工、石化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和再製造、國際貿易等産業集群發展。
3月底,滬能馭勢無人駕駛創新示範項目落地,成爲洋浦首個人工智能自動駕駛車輛項目。依託“零關税”等政策,項目將采購進口零配件,打造無人駕駛清掃車、牽引車等産品。“自貿港政策十分利好,未來還將以這裏爲基地開發東南亞市場。”滬能馭勢(海南)智慧服務公司總經理畢春英説。
充分發揮自貿港政策紅利,洋浦去年地區生産總值同比增長34%,營業收入超5000億元;新增市場主體2.3萬户,同比增長85%以上。
【做好港産城融合】 受益於開發區成立以來的開放優勢,洋浦已發展成海南的經濟重鎮,但此前由於行政管理體制等歷史原因,洋浦與儋州尚未形成充分聯動發展的良性格局。“洋浦有産無城,儋州有城無産”長期以來是兩地發展失衡的尷尬寫照。
讓儋州因洋浦更加開放,洋浦因儋州更有深度。儋州洋浦一體化發展,是海南破解兩地發展瓶頸的重大改革决策。由此,儋州洋浦被賦予建設自貿港區域中心城市和港産城融合發展先行區示範區的新使命。
儋洋一體化不是簡單地物理叠加,而是彼此優勢互補。“洋浦只有114.7平方公里,開發已近飽和,儋州有廣闊腹地和市場。一體化是將洋浦的政策、區位、産業優勢,與儋州城市功能和腹地優勢結合,實現1+1大於2的聚合效應。”儋州市政府副秘書長池學涌説。
海南省委深改辦(自貿港工委辦)常務副主任王磊介紹,儋洋一體化後,在空間布局方面,將儋州部分區域與洋浦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建設、統一管理,推動港産城深度融合發展,打造一座現代化國際濱海産業新城。
從洋浦大橋放眼向東,地跨儋州與洋浦的新英灣波光粼粼,臨岸處灘涂濕地星羅棋佈。環灣分佈,有千年古鹽田訴説歷史風情,有現代濱海城散發生活氣息,有萬畝紅樹林展現生態圖景,還有廣袤土地等待釋放開發潜力。
作爲儋洋一體化的“前哨”,正在規劃建設的環新英灣自貿港新城,有望打造海南自貿港港産城融合發展的靚麗名片。(陳良杰、王存福、吴茂輝)